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生我国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在社会变迁和历史巨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有时是激进的,但多数是渐进的,社会一直在变,社会转型也一直在进行中。
关键词:社会转型;改革开放;未来之路
社会转型,是指在经济基础、所有制和基础经济条件等经济基本状况变化时,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社会秩序及道德取向等方面的转换,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我国从1840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过的三次社会转型,是从一般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一般封闭性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的转变。
一、我国改革开放前两次社会转型分析
1.两次社会转型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蓬勃发展,近代工业启动,人心变化,价值观念发生亘古未有的转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我国社会从经济结构、文化形态、道德取向和社会架构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对两次社会转型的简要分析
(1)从经济基础看。
经过新民主主义阶段后,我国通过赎买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等的资本,经过农村,到1956年,从农村到城市,完成了官僚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全国进入了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时代。
(2)从社会结构和形态看。
社会进入单一形态,利益主体结构化和简单化。1949年之后,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一盘散沙”的社会变得系统和有组织,国家或政权组织和动员国民的能力大大提升。
(3)从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看。
解放后,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社会意识简单化。
二、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分析
1.改革开放的浪潮
(1)经济领域改革。
一是在农村,小岗村分田到户点燃了农村的星星之火,农村改革悄然上路。从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农民由不具备土地这一生产资料使用权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拥有土地这一要素的使用权,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快速增长。近年来推动的土地流转都是农村土地权利的进一步改革。农村乡镇企业勃兴,农村经济再度逐渐兴旺。二是在城市,国有企业开始改革。关于国企经营的各种负向作用弊端,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的较全面:“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企改革沿袭了逐步扩大和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思路,到1994年,经过“抓大放小”和之后的“退出竞争性领域,控制国计民生领域”的改革,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国企改革已然走出很长的路程并仍在路上。
(2)其他领域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政治领域也进行了部分改革。如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等。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取得了部分成绩。随着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改革的全面铺开,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部分沿边、沿海城市向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及其他领域的相应变化。
2.文明形式的转换
(1)传统文明需要向工业文明转换。
农业社会的农耕文明安于现状,是小生产方式的产物,仅供家庭之用,满足于自给自足,不用于交换,以相邻乡里为活动半径。在这个社会里,交换和市场都是狭窄的,生产仅主要用于自用,交易主要是人格化交易,信用和信任发挥较大作用,但是都是熟悉的相邻社会或者说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是一种保守的文明。这种文明里,人们的利益群体较少,利益多元化机制缺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同一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繁衍生息,文化和文明进程几乎停滞,技术变迁和进步较少,制度变化也很小,路径依赖,千百年如此。
(2)工业文明的进步性。
工业文明以工业化程度为标志,是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文明状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可视为推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重要因素。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完全不相同。农业社会阶层较少,阶层之间流动性很低,由此利益主体也较少;工业社会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主,社会上产生很多新职业,阶层流动性大大加强,由人格化社会转向非人格化社会,陌生人打交道多起来,人们在空间变迁和职业转换上大大加快。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对传统儒家文明形成替代,法制精神和要求大大提高。这在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尤为明显。随着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的非人格化交易,对合同、契约和社会信用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我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个双重转换,工业文明引起我国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观念的重大变化。庞大的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农民工的身份状态和职业转换引起社会阶层、文化和理念结构的巨大变化;新兴中产阶层在少数大城市崛起;新的利益群体陆续出现,各种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利益多元化重组;社会价值观念、新的利益和道德取向都在逐渐形成。这次转型是我国近代以来最大的社会转型。
三、我国社会转型的未来之路
1.我国社会转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有些发达地区工业化已完成,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工业化尚在进行中,但也在加速。从趋势看,工业文明代替传统的农业文明,市场文化取代计划经济年代的各种集体主义和革命精神。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它们的工业化早已完成,进入后工业化也很多年了。那么伴随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也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革命、运动和建设是我国在20世纪的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现代文明孜孜追求的目标。与我国的工业化阶段特征相伴随,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缓慢和分阶段的,因此社会转型也是逐渐和缓慢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民族关系复杂,社会进程不一致,具有复杂性,经济还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未来有限阶段内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我国能否顺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及发达国家行列,还存在许多障碍需要跨越,现代化之路仍然充满坎坷。从经济领域看,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计划思维仍然存在于经济决策的方方面面。从产业看,农业对部分国民来说,仍是赖以安身立命的谋生来源,工业化在某些地区还远没完成。从社会阶层看,中产阶层还没有稳定的形成,收入差距在城乡之间仍然巨大,社会仍然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从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看,小农意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仍然存在,革命热情和民粹主义及不正常的民族主义仍然存在,工业文明还远不成熟。
2.我国社会转型的未来之路
未来的社会转型之路,就是在不隔断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继续从传统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使得传统文化中有益部分与现代文明有机发展。这种转变和深化必然伴随经济结构的渐变而逐步改变,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会进一步加强,工业文明会逐步走向成熟。工业化的急速推进,虽然带来环境污染、人情淡漠等一系列有悖于现代文明的东西,但是我国社会也在不断反思,在向成熟工业文明迈进之时,社会观念也必将有吸收和扬弃。在局部地区,经济发达带来人们走向后工业文明,随着教育程度的发达,后工业社会的观念也将在我国部分人群中扩散。我国社会的这次转型,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过程,是曲折和坎坷的,但也是光明的和长远的,中华民族必将迈向新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姜锡润,王曼.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的根源与价值观重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9-155.
[2]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J].社会主义研究,2011(4):5-9.
[3]徐湘林.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向及其政策选择[J].政治学研究,2015(1):3-10.
[4]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04-117.
[5]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3-126.
[6]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1-24.
作者:李娜 单位:辽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