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族志公共政策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志公共政策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族志公共政策论文

一、民族志方法研究的特点与公共政策理论的契合之处

民族志方法是一种最为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就其名称的含义来说,意味着是一种“人类图像”。是一种人群或族群的生活画像。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的是一个种族或一种特定文化圈内的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并解释文化中的人、物、事件等各个构件因素的交互影响过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言,民族志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长时期地深入现场,采取切入情景的参与式观察和实践,并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来体悟和感受真实场景和文化内涵。然后如实将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动机等叙述出来,来了解这些构念是如何在本土发展和更新的。民族志方法最终的研究结果通常是讲故事。即体现特定环境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对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而言,政策问题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真实的政策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具有良好的问题感知能力。而且政策问题必须是真问题,问题定位的失准也会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政策制定者不具备寻找问题的专业素质,而是由于政策制定者对于特定的政策作用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真实世界的现实接触极度缺乏,从而导致政策问题的错误导向的产生。虽然他们很多时候通过调研、听证等手段对问题的了解不断深入,但是,更为细致的,深描的民族志研究无疑是更为合理的选择。从理论建构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必须要从归纳的理论建构方式出发,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用不加理论前提的思维方式来发展和把握新的公共政策理论,这样一来才能够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政策理论模型。深入现场,细致考量目标群体的真实行为动机和真实需要,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真实桎梏,才能够是政策制定者发展出一套可行的政策制定技术和方式,而且,政策制定者同样会对整个公共政策价值观念产生变化,不会仅仅从利益角度出发来满足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是建立在理解文化背景和文化中人们行为动机和真实需求的角度思索新的价值视角。公共决策会认识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决策者所做的决策不一定完全正确,即使在当时是合理的,时过境迁后也将有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为情势变迁所迫,决策者可能要对不合理的决策部分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这种调整和修正既可能通过公共决策者自身的经验和反省,也是出于文化认同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这样,政策制定不再是一种过程和手段,其本身就意味着是一种目的,一种出于责任的目的。

二、民族志方法运用下的公共政策实践

进路传统的对公共政策过程的界定是所谓公共政策过程,实际上是指各种利益集团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公共政策制定系统中,由公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判断形成合法化的政策方案,通过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手段对复杂的利益关系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问题发现与认定、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阶段,政府的公共行政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政府发现、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公共政策的过程。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问题、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组成的线性结构无疑是合理的。但是,林德布罗姆告诉我们,渐进式的政策过程往往是公共政策现实中的真实体现。而且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但是,民族志方法仅是方法论上的革新,具体的影响还是需要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得到具体显现。

1.政策问题发现阶段

所谓政策问题,是指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公共问题已经妨碍社会发展,并已经体会到公众的公益性诉求且趋同于这种公众诉求,政府通过公共活动加以干预和实现的问题。在此阶段,公共政策制定者必须深入政策标的“田野”中去,去体会真实的问题来源和问题关联者对于问题的真实看法,需要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真正起点。理解需要比利益分析更为重要。因为需要会建构人对于利益的认识和对于利益的选择。由此,真实的需要的抑制或缺位是问题产生的真正来源。如果要寻找到真实的问题,则必须从需要的角度出发。在公共政策问题发现和认定阶段,政策的公正性表现为政府能否及时有效地发现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公共问题,并及时地将其确定为政策问题而进入政策议程,政府对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一是必须从社会整体公共利益出发,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增长,二是所认定的政策问题必须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个体的大多数的需求。

2.政策制定阶段

所谓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对公共政策进行方案规划、择优选择,最终采纳并使之规范化的过程。在政策制定阶段,与本土化公共政策理论要求最为一致的就是要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性。公平一方面体现着对于人们平均思想的体现,而且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基本福利。另一方面,公平意味着正义,体现出一个社会体系发展的方向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包括如下内涵:一是政策的价值公正,即公共政策切实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求和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二是政策的实体公正,即作为政策实施载体的政府权力运行规则体系的设置必须具有公正性,不能偏袒和倾向于任何一方利益,必须以政府政策问题认定和制定阶段确立的价值原则为唯一标准;三是政策的程序公正,即政策的制定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程序,必须建立在充分信息、严格评价、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

3.政策执行阶段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充分运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政策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已经合法化的政策付诸实践的现实过程。本土化公共政策理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关切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民族志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观察,与传统的线性方式发展政策理论的角度不同,新的理论建构方式是螺旋状的,即在政策执行阶段的具体情境中,政策相关者必须深入体验政策在执行过程之中对真实环境的改变,以及相关受众的真实认知和真实想法。用自己的视野来观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动态情景,用以内化为自身对政策修正和评估的主要指标。

4.政策终结阶段

所谓公共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或执行者基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或者是本身对政策绩效的科学评估,采取有效方式方法,终结一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并孕育新政策的一个过程。政策终结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政策替代,是指用新的政策替代旧的政策,即政策要实现的目标功能不变,在旧政策不能满足其确立的功能目标的情况下,用新的政策取而代之。二是政策分解,即将旧政策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个新的政策。三是政策修正,是指在原政策目标没有错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政策效果,而对原政策中一些已经过时或者错误的政策进行修改,或者对尚不完善的政策条款进行补充完善。四是政策废止,对于政策目标本身就错误的或者已经严重不合时宜的政策,要及时加以废除。在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视角下,政策替代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实政策的执行对社会和个人已经产生了影响,它的影响是生成性的,更改一个政策会使得新政策与旧政策之间产生强烈的激荡,不利于政策环境的稳定。对于政策分解方式而言,政策的分解并不仅仅是分解,而是分解的部分生长在现实情景之上,随着现实情景的变化而发展。政策的修正在新视角下的公共政策模式下是常态化的行为,修正是为了更好地契合,同时修正也意味着公共政策对真实世界需求和情景的敏感。政策的废止对于整个公共政策而言影响是不大的。因为在民族志方法的哲学基础中,对世界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解构性和相对主义的观念。在公共政策体系中,也不存在整个公共政策的体系化努力。不存在最好的公共政策模式,只存在合适的公共政策模式和扎根于实际的、原子式的公共政策。这样的观点是民族志方法所带来的对传统公共政策理论的解构性观念。

作者:周琼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