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构建科学传播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中凝魂聚气
(一)深化普及价值观大众化的理论研究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发挥主流作用、产生主导影响,应当让人民成为主体,创作出社会成员需要的便于理解和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将抽象的一般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价值、思想和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理论研究纳入社科管理、形势政策教育等范畴,围绕基层群众关注的价值观理论热点进行研究,做好价值辨析和价值引导。在分析研究社会思潮动态和问题的过程中,着力关注现实问题、贴近群众实际、服务群众需求,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用小故事阐述大主题,实现其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让更多的人思想上接受、观点上认同、行动上自觉。同时,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和聚焦点,设置适应大众思想现状的舆论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网络,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宣讲,以及文艺创作、文化惠民等形式开展大众化推广普及,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形成同方向、全方位的教育合力,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深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团结奋进教育、历史使命教育等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统一谋划、协同推进,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二)正确把握价值观大众化的舆论导向
在人类思想文化传播已进入“所有人向所有人”的全媒体传播时代,应尽可能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性的现实需求,增强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倡导人人互助、与人为善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广播、宣传栏、演讲、报告会等传统媒体在信息共享、共同意识建立、社会价值传递、大众文化形成和改变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在事实报道中予以褒扬,在信息服务中进行主流宣传,在舆论监督中弘扬社会正气。同时,建好用好网上直播、聊天室、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飞信、QQ群、网络论坛等重点网站、专题网站以及新的传播平台,将富有创意创新的公益广告、生动鲜活的民间话语、草根话语吸纳进主流舆论场,比如“正能量”、“最美(教师、医生)”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形象、更生动、更直接。
二、整合文化熏陶引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中自觉弘扬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对于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浸润功能。优秀的文化积淀、文化孕育和文化滋养,能够提升素质、激励人心、净化心灵,为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低劣的文化会败坏风气、消磨意志,给人类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人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核心表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品质的塑造。
(一)在优化公共文化中丰富价值观大众化内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全方位、立体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动多样的服务内容,只有真正服务于人民、贴近于人民,才能使人民成为其共创者和主人翁。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的创作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公共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多元文化服务主体的培育,大力培养和壮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创新生产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的建设水平,打造一批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展现社会主流价值,有影响的群众文化品牌。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让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同,类型不同的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
(二)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提升价值观大众化品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要加强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升华与创新。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等特殊场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各种特殊时刻,如:建党日、建军节、抗战胜利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往往寄托着人们的历史情结和文化情怀,开展庄严、富有内涵的群众性纪念活动,让人们在仪式感的活动中增强民族认同,凝聚价值共识。同时,不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在国民教育中增设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性课程,分阶段有序举办传统艺术推广、经典诵读、文化讲堂等特色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机关、企事业、村镇、社区等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倡导全民读书周、学习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等活动,不断营造全民“学模范、讲道德、做好人”的良好氛围。(三)在传承民俗文化中夯实价值观大众化根基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围绕清明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庆日,设计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过程中,不断从中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不断强化并广泛弘扬尊老尊师、感恩图报等中华传统美德。民俗文化作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建构和教化力量。很多民俗中保留着诸如勤劳、善良、孝敬、友善等传统美德,对美好、健康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所倡导的。为此,我们要在传承民俗文化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根基。加大对文物、建筑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能反映当地人文风情的民俗传统、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日的节日内涵,完善古籍普查和保护的协调机制,在彰显历史文化内涵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尤其要充分挖掘本土民俗,不断创新民俗文化的主题样式,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三、激发实践养成动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中强基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并贯穿于大众实践的全过程,必将长期、稳定、持久地影响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接受、认同并推动其丰富发展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中介和主体。要积极引导群众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找准志愿服务、诚信文化、礼仪教育、凡人善举等共鸣点、交汇点,使其在大众日常工作生活中常态化。
(一)以志愿服务涵育价值观大众化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技能、资源及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无偿的服务或援助,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在我国,志愿服务者以城乡社区为重点,通过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社会公益等关爱服务,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围绕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围绕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科学普及、文化惠民、心理疏导等内容,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和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行”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以诚信文化根植价值观大众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构建维系社会正常秩序、调节社会利益格局的诚信文化,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把握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享有精神收益。尽管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但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发挥媒体宣传作用,传播滋养诚信的价值理念;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挖掘一诺千金的凡人善举;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对那些不加约束、趋利失信行为的反面典型,要加强跟踪报道,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同时,依托各类公益文化服务阵地,创作弘扬诚信的文艺作品,通过德法释义等各种形式以培育诚信文化,引导广大民众加强自我约束,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诚信、重然诺,诚意正心。
(三)以礼仪教育固化价值观大众化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体现。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培育文明有礼、道德情操高尚,倡导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开展典礼、仪式等各种养成教育,比如:升挂国旗、奏唱国歌,举办庄重简朴的成人典礼仪式,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等,在不断熏陶中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四)以凡人善举示范价值观大众化
凡人善举主要是选择民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通过公众共推的方式,突出他们的善行义举的代表性、榜样性、示范性,在讴歌典型、表其功、彰其德的过程中,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舆论环境。在熟悉的人群中推荐好人,选树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向先进看齐,洗涤精神、修炼道德、改造思想,为践行平民英雄的道德标杆提供动力和向导。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事、在平常点滴事情中传播凡人善举,倡导修身律己,不断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使人们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规范言行、提升素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四、夯实制度规约保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中持久深入
制度承载着价值,传递着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加强作为有效载体、重要保障的制度建设。这一制度只有融入并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中,作为国家改革发展和社会建设治理的重要议题,才能变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的社会工程。因此,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实践,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要让它体现在各种制度设计中,转化为制度精神,以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走向社会现实、走向百姓生活。
(一)制度设计的整体性要体现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实践证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本最小的资源,制度建设每前进一小步,人类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培育必须提供明确的、稳定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科学进行制度设计,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深层融合和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各层面付诸实施的制度设计与责任机制,提高学习、教育、宣传、监督、评价机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化制度的外在规范力、说服力为公民自身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品性。
(二)制度改革的时机点要把握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不仅具有规约、整合作用,亦有引导、激励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赖于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健全完善。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最佳时机,在全社会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完善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引领社会成员正确看待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个人利益的得失;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让全体民众以追求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为根本利益导向,不断汇聚全面深化改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三)制度建设的长期性要考虑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不断变革的社会状态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作为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价值建设、组织建设和机构建设的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再加上我们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还缺乏经验借鉴和历史传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因此,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中,顺应历史潮流和民意,通过对话、协商、疏导、调解等方式方法,形成寄寓人民美好道德期盼的利益协调机制、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的沟通协商机制、规约人们的思想行动的矛盾调解机制、凝聚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权益保障机制等。总之,只有锐意改革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追求的大众化价值取向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之中,让人民群众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践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真心认同中承担责任,在热烈追求中创造激情,在忠诚实践中放飞梦想。
作者:陈国荣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