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价值功能分析
(一)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作为意识形态的党的理论体系,包含着诸多内容,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是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或从更高层次而言,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体与政体的综合体现。当前,国际上各类思想浪潮风起云涌,民族文化与国家意识交叉发展,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袭着我们的文化,颜色革命始终围绕在我国周围。高校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理解掌握好党和政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灵活运用其精髓,引领高校德育发展,并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德育内涵。
(二)它包含先进的文化基因
为我们现代和谐大学建设指明方向与时俱进是我党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根源。可以说,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展和当下实际创造出来的最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体现,是全国人民劳动的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方向。我们根据它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都非常具有理论导向性和现实操作性,可以说,它是当前我们和谐文化灵魂在实践生活中的体现。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来凝聚师生,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并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它蕴含明确的政治指引
是社会主义大学生培养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置于前设,这从根本上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属性。它是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是指导我们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日常行为的指南针与方向盘。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抓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最重要的手段。基于此,高校可在教育的实践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运用蕴含其中的各种先进思想和深刻内涵来开展党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出高尚而素质全面的大学生。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困境
(一)社会思潮产生的多元文化
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成效产生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发达的市场经济优势,正大肆向他国进行文化侵蚀和价值观念的普化,尤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包围无时不刻地进行着。西方国家多元社会思潮与各种民粹主义不断交织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国家价值观念不断蔓延和渗透入我国,尤其是各种伪马克思主义极力开展意识渗透活动,使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管理的压力。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西方国家盛行的享乐主义、金钱主义、利己主义现象,有时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大行其道。高校是大社会的缩影,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同样,大学生群体也时刻受到各种社会思潮负面文化的影响。这些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在个别大学生思想中产生质疑社会主义的思想故障,或少数大学生被西方文化所侵蚀和同化,进而产生盲目崇拜“洋文化”的心理,如现实中经常发现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追求美国大片、韩流、日流等,却冷落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脱轨现象
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产生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健全完善的时期,旧制度正加速瓦解,新制度却暂未接上,进而有些领域出现了制度空档期。在这一特殊时期里,各种脱轨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各种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及官员贪污腐化、社会公共安全恶化、企业诚信缺失、食品卫生状况堪忧等现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容易受各种外在环境的影响。社会转型产生的各种脱轨现象及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使大学生群体对长期以来开展的传统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质疑。同时,对高校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会产生质疑,进而使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大打折扣。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价值教育的冲突及消极观念的影响往往在个别大学生具体思想和行动上以“非常规”现象表现出来,值得我们关注。
(三)新媒体的兴起使不良信息获取更为便易
进而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产生影响第四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人们感受最为明显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新兴媒介手段的快速更新。当前,人们可以很便捷地使用到各类最新型的通讯设备,成为一个个传播媒介源,换言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既可传播自己掌握的信息,也能从他人处了解各类新闻信息。大学生是一个对新生事物充满着渴求,但辨识能力又相对欠缺的群体。在信息化环境里,他们如何正确运用好这一媒介,确实需要高校给予引导。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某些西方国家正在极力运用新媒体的技术对我国进行思想的渗透,如通过网络、手机信息、电子书刊等传播媒介把其价值观传入中国,尤其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在这一情况下,许多大学生易受到各类不良信息的误导,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混乱,进而对高校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困惑,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三、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社会人才培育基地、理论研究重镇、思想宣传高地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理应成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排头兵与急先锋。结合上述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四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高校应抓好意识形态管理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当前,意识形态的斗争在高校管理中显得尤为突出。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刊发了一篇致全中国高校教师的《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文章,提到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值得我们高校深思,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高校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价值取向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意见》中,明确了高校应肩负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多元,国外社会思潮涌动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价值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应对多元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影响,以统一性来回应文化的差异性,尤其要坚决反对偏激思想对大学生的渗透与争夺。因此,高校应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认真反思国家未来需要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正面引导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坚定“四个认同”。
(二)高校应适时改进教学与育人模式
社会主义特色理论在大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所在,这在《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了。高校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与育人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与时代的变革。一方面要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论体系的认识,把最新的理论内涵、思想根源、重要意义等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同时应综合考虑大学生接受程度,建立相适应的教育宽度与深度。另一方面,要强化内隐式育人模式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认识过程,一般先经过实践的感知、理论的认知、思想的升华,最后上升为情感的认同。当前由于信息的多元化与大学生群体思想认识的差异,传统的理论灌输难以实现科学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需要我们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模式让大学生自觉增强认同,接受科学价值选择。这方面则需要高校多采取榜样式、参与式及案例式等教学模式,以诱导、感染、熏陶的渠道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与行为习惯。这其中,我们应尤其注重高校“两课”教育功能的发挥,通过趣味性、娱乐性与知识性,把“两课”内容传导到大学生头脑中。
(三)高校应发挥好理论研究功能
补充及拓展理论广度、厚度与深度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及其主流价值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经历数百年历史发展及当今思想环境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展趋势而创立,整体而言,代表着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大势。基于此,高校可利用自身的思想发源地、文化传承地、人才培育地的优势,总结提升实践效果,挖掘其理论精髓,并积极在广度、厚度与深度上进行拓宽,推出更多的群众认可的理论成果。同时,高校还应对其在现实中的行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进行挖掘,对那些具有实践特色、时代烙印与师生认同的观点、理论、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以“理论-实践-理论”形式,把这些实践中凝聚成的新理论及时补充到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中,以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四)高校应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渠道
教育载体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我们应结合实际,积极拓展渠道,把最新理论精髓融入到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高校应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工作的重点,统领与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凝聚成为大学生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平台。另一方面,应以实践教育为切入点,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高校应努力在产学研结合、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下乡调研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服务社会活动等实践中宣传弘扬核心价值观,以在全社会及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氛围。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好现代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交流机制,通过新媒介工具,架设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桥梁,让大学生们能更有效便捷地参与实践并体验,从而实现价值观的有效内化,增强大学生思想认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作者:陈铭彬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