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现实背景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并输向社会的重任
在校大学生将成长为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掌握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但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攻坚阶段,相关法规与秩序还不够完善,还要面临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容易使一小部分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心理趋向,此不良影响直接反映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钱凌驾于理想之上;自我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享受高于艰苦奋斗。这些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个人价值是个人在生活和社会中获得的尊严和物质精神条件,还包括对社会所作贡献。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在运用心理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的理解接受机制的认识和运用,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作为参考,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体制,准确找出心理切入点,调动各种心理要素,促进协调,保持一致性,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
2理论依据构建的理论内容是基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已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之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四者之间有机统一,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持在于心理接受机制的理论基础。作为接受主体的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特别处于信息发送者的控制下,社会信息的选择与摄取成为一种能动的活动。从德育角度来说,作为一种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对于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选择以及解释,理解和整合后的运用,它体现为一种人们对语言象征符号的标志。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受教育者积极寻求外部信息,按照特定的心理结构并内化的过程视为接受的表现。大学生在选择、摄取、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由自身价值观的内化形成,进而外化为一种行为习惯,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形成过程的体现。
3实践载体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站是心理接受机制构建的实践载体
网站有五大功能:交流互动、教育服务、早期预警、心理评估、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通过学生这一主体的多元化咨询,有效解决与原先主体单一,空间时间受限以及面对面交流过程中羞于启齿等问题;再者,对开放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最后,通过对网站上的信息收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在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疾病两个方面做好预防。另一个实践载体便是不断完善的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互助联盟将学校资源优化整合,专业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大学生的政治偏向或心理障碍,积极与班主任、辅导员了解该生的课外行为,两者相互结合,建立课内与课外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入学问卷调查,筛选出一些学生,将问卷反馈出的结果告知班主任,由班主任与父母沟通,了解详细情况,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从而完善多层次多方式的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
1机制的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机制由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构成。
(1)接受主体
大学生及其群体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接受主体,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质就是接受活动的一种方式。目前大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偏弱,一般对明星、体育、竞技游戏关注较多,这就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剖析,生动表述,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得到他们的密切关注,将信息内容变成简单易记的图表,同时运用心理接受规律,与大学生观点意识充分融合内化,才会有接下来的态度转变。
(2)接受客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以上内容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接受客体的信息,是构建机制的重要方面。
(3)接受中介
存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接受主、客体间的中介过程。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在中介的作用下连接起来,并相互影响、作用,拓展延伸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范围。教育者在接受中介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学生是接受中介中的目标群体,而心理接受机制就是要在接受中介中发挥作用,增强接受效果。
2机制构建的功能
(1)心理素质的延展性,接受渠道的开阔性
通过团体心理训练这一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理接受性和开放性。“心相约心相通”、“心探索心溯源”、“心成长心飞翔”三个精心设计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在学生接受新观念方面,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奠定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教育提高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元素。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良性影响与作用放大化,启发式和体验式等多种心理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的融合,使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全面考核学生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接受程度,提高教学考核中的教育实效性。
(3)团学活动的丰富多彩,教育时空的拓展延伸
积极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团学活动,例如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日活动”设计大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箴言创建活动、英烈诗歌朗诵会等。知行并重到知行合一的实现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出发,通过发散大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认知,改变他们的接受态度与行为举止,从而延展教育时空。
(4)校园文化的倾情打造,教育环境的倾力优化
寻求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大显身手”的教育环境,是新时期探索的重要内容。具有时代性、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并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关注、体会、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润物无声”的环境隐形教育的功效。
(5)网络基地的开设建立,教育载体的开发拓展
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先进文化理念和主流意识形态,并将其完美融合到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手段就是网络,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以专题网页、微信、微博等平台为载体,让学生能更快获得知识,更好地成长。
(6)社会实践的组织开展,知行合一的促进提升
以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为基础,将枯燥的理论通过生动、有效的载体,变成活生生的事例和具体的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提高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增强对社会、对人生的感知。通过认知到实践、实践到认知的相互提升,价值认同的加强,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合一。
作者:刘嵘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