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政课中的渗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思政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为抵制西方国家对年轻一代“思想侵蚀”提供重要的思想保护屏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的精髓,需要很好地灌输给大学生,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自觉“内化”,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思政课教学要把核心价值观细化、分解、融合到思政课的各门主干课程中,为这些主干课程提供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对精神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民主思想”借助网络、传媒等手段不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国内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缺乏诚信、消极腐败等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毫无疑问,当今社会多元思潮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多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如果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牢固把握方向,抓住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可能动摇年轻一代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课(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必须能够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他们不能认识到思政课对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市场经济转型促进了文化多元性、价值多元性的发展。多元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空前的价值、伦理等选择空间。大学生活跃的思想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激情和创新性,同时也让他们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时代陷入价值观的迷失和困惑。他们只把思政课看成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政治课,而不愿花精力在这门课上,部分学生从心理上排斥政治课。许华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查”中发现,56.1%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开设;10.6%的认为有一定必要性,但开不开设无所谓;8.5%的认为开设可以挣学分;还有4.8%的认为没有必要开设。[1]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是十分不明确的,只有近一半多的学生意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种的,包括无用论、形式论、教学乏味论等。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动机呈功利性价值取向,也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显然,真正能把思政课上的更加有吸引力和活力,离不开课堂上的另一主体———思政课老师。遗憾的是,不少思政课教师长期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部分老师对理论研究不够,浮于表面,对某些理论理解不透彻,缺乏剖析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上课显得底气不足。另外有的老师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师生交流少,很难表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上课的热情。这样的状况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将很难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传承,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们的思想也因为各个时期的不同现实而发生一些变化。为了应对这些思想变化,历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都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为“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运动;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2]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树立起意识形态和思想大旗,确保社会主义发展征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起着指引性、规范性和驱动性作用。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他们运用开放的姿态总结社会主义运动、革命、实践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中的积极思想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相结合,不断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涵、并使之科学合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理论说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最终确立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新中国建立后,广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三个层面具有统一性,目标一致性,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民族振兴、社会文明和个人价值理想诉求。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适合所有公民理解和遵循。充分体现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汲取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性和特色社会主义个性的结合,既宣示了国家社会的理想,又对所有公民提出了基本要求。当今社会,社会思潮多元化,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从未放弃,作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如果没有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只会是一场梦。因此思政课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能够在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实现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是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精神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系统良好运行、社会秩序维持的思想保证。下面本文具体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主干课程中。
(一)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还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当今社会,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网络应用普及度不断提高,各种外国思潮、文化等几乎可以渗透到中国的每个角落,人们的心理认知、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出现,误导人们,导致部分人信仰迷失、腐化堕落、价值观缺失。一些人借助贫富分化、官员腐败、环境恶化等社会现象煽动民众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此外,封建社会残余流毒有所抬头,封建迷信思想不仅在普通民众中传播,部分政府官员也信“大师”、占卜摆卦,官僚主义、专制特权、包养情妇等冲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破坏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与践行。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必须担负起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只有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中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4]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定理想信念。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要在思想灌输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觉追求的内化。冯留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个人价值的认同,并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需要一个接受与内化的过程。[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中国历史发展来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屈辱,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把立志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学生通过历史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没有符合国情的科学理论指导,没有一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产生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理论。在“概论”课上,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让学生深刻领会改革开发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守思想道德教育的伦理底线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如今社会的各种不良价值肆虐,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深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大学生沉溺于对金钱的无底线追求,弄虚作假,学术欺骗,他们如何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张丁杰等认为,思德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身心素质”的必然要求。[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伦理底线意识。“形成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自己的人生追求、道德实践”[7],学法、懂法、知法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实现法制社会的建设。“基础”课程可以实现引导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个人的奋斗目标有机结合,统一到同一路径上,在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祖国、奉献他人的时候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实现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必须严肃对待。一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整肃、教学水平必须提高,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实效。二是必须扭转学生对待思政课的不良态度,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加强思政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思政课在人生规划、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黄文秀在分析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领导、统一认识、优化管理、提升师资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等。[8]事实上,思政课不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我们还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课堂,让学生在理论思考中成熟,还要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承。只有实现多维度的,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践行传承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0(7):90.
[2]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8.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07:33.
[4]邱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73.
[5]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6]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7]傅佩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64.
[8]黄文秀.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5):770-771.
作者:张吉 赵兴国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