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大学生是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而主动传播、积极践行的前提是思想上要高度认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必须结合新的时代环境,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路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建构生活化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微载体,主动抢占微文化传播阵地;学生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实现亲情化渗透式价值观引领是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P165)的这一讲话,为我们拓展和创新路径,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建构生活化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要彰显生活化特色,让大学生在增强生活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从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1.以生活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向,发挥好价值观引领主渠道作用。
认知是认同的前提。要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提高其理论认知。就此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高校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进行整体性衔接,形成体现生活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一种主流价值观要想获得人们的认同,它必须要能够和人们现实生活及其生活中的价值期盼相对接,否则就只会流于形式和说教。正如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P30-3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这些论述与关于“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重要指示一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生活化作为推进改革、增强实效的重要方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增强其教学实效。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能“入脑”,要将理论教学和生活境遇真实问题相结合,让课程讲授的理论、原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接了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时展的要求,它根植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生活实践的理论提炼和升华,彰显现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十分接地气,具有突出的生活化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是有近20年生活经验并不断体验新生活的鲜活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回归于生活,找到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与学生生活实现对接,植入学生的生活,从而植入他们的日常头脑,让他们更有效地感知、体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充分彰显生活特色。
建构生活化的课程教学模式,要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各个环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让学生真正能在生活化体验和感受中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及其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长远意义,能主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要素中吸取自己成长的需求满足,学生变被动安排性参与为主动创造性参与,在双向互动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成长需求的契合从而提升认同度。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都应彰显生活化特点。其一,教学语言生活化。学生对教学语言的亲近,是形成思想认同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紧扣社会脉搏、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域”中探索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语言范式,用感性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去诠释理性抽象的概念,从而增强亲和力。其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复杂的社会生活会造成学生价值观选择上的迷茫。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着重分析学生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分析学生在学习、实践、恋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在今后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问题,把人性和理性相融合,让学生思想得到正确现实引领。其三,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由传统权威灌输式向启发导向式转变,根据学生在生活中所体会到的价值困惑来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主题发言交流等,让学生自己从这些教学活动中探讨解惑,科学看待多元价值客观存在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人本意义,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3]要用大学生中典型人物、先进榜样的行为范式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进而增强认同感。其四,实践教学生活化。实践活动能直接把抽象的理论认知与最感性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到课外、校外,开设道德讲堂、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新的生活感悟中净化心灵、升华认识,在深层次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主动抢占微文化传播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微载体
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贯彻落实这一讲话精神,加强高校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一,主动发声,强化学校微文化话语权。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传播重大新闻,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树立公信力与权威性,扩大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其二,用服务功能增强吸引力。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学生所需的各种服务类信息,用实用性吸引学生关注。其三,开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板块。专题板块用微故事、微小说、微电影等方式生动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文化自觉自信根本上是一种价值观认同的体现。在此前提下,要建立完善学校二级微载体平台体系,用活跃的微载体推动和谐微文化建设。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微文化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各高校及其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部门,建立二级互动性微博微信平台,学院辅导员敏锐捕捉议题利用平台引发价值观讨论,了解学院学生舆情,澄清虚假信息,对偏激的言论进行恰当驳斥,用正面评论传递正能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平台组织学生用照片、微电影等晒出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方式,把学生点赞、评论、分享微心情的参与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校团委利用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最美新生”“最美学生党员”“最美寝室长”等评选活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还要注重在学生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健康、客观的微信息,引导“微受众”理性地看待校园事件和社会问题,在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二级平台各部门将微信平台的运用和建设作为工作创新的着力点,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微文化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实现亲情化渗透式价值观引领,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学生管理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具有易变、不稳定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要贯穿于学生校园学习和日常生活整个实践过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通过管理工作的影响化解学生精神困惑和矛盾,使大学生价值观的认同达到更深层次。
1.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学生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理念融入。
“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意识,高度重视大学生是有多种现实利益需求的个体的客观事实,围绕学生利益需求主要是个人成长发展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各职能部门切实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习指导、就业择业创业引导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服务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自己寻求个人成长需求与价值观认同的平衡点与契合点,在自我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建立更深刻的核心价值认同。“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要突出学生管理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变学生被动受管理为创造性参与管理,在双向互动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避免了学生对价值观强制性认同的焦虑和排斥,实现了核心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自发认同的高度统一。
2.高校学生管理者强化主体担当意识,实现亲情化渗透式价值观引领。
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价值观引领者职业身份担当。核心价值观能否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同,成为大家普遍认同、遵循的价值观,不仅需要有效宣传,更需要坚定的信奉者和积极的践行者。明确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高校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最多,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度最大,其思想、所持价值观对学生而言最具示范意义。所以,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高尚的人格,外化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行为准则。高校管理者要切切实实担当起价值观引领重任,在学生操行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过程中,用厚德育人、敬业爱生、润物无声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道德环境和育人氛围中受到熏陶,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谈治国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4].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EB/OL].
作者:王薇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