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课程思政对核心价值观引领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本文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廓清现有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课程思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提出课程思政视角下“学知到学会”“判断到选择”“认知到认同”“小我到大爱”四个维度的引领路径,以期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特质,外化为所学知识和经验的升华,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化到外化的塑造。然而,就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困境而言,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其立论大多从外部因素和内在认知两个方面阐述。譬如,有学者认为,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以其自身数据全面性、可靠性、时效性弥补着传统领域发展的缺陷,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基于网络技术会根据大学生搜集信息的复杂、多变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地收集个体的实行行为信息,致使数据来源极其广泛,结构也更加复杂多样,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不良信息的认识和判断力较为薄弱,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产生阻力。再如,有学者从个人情感认同因素视角看,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较情绪化,惯性思维亦存在强烈的逆反性,常常会根据个人喜好或贫瘠的生活经验来评判事情对错或社会现象,其价值取向多呈现自主性、开放性、多重性、冲突性等特征,缺乏理性客观的思考和判断。况言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大多仅局限于个人层面或者字面意思,未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思想行为,对国家及社会层面的含义理解并不深刻,认同感和密切度也就不高。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习与学会的脱节;二是辨别与辨析的脱节;三是认识和认同的脱节;四是爱自己与爱国家的脱节。如何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中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从外部途径系统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使其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导向作用、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保证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课程思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前者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导向,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后者则是基于三全育人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两者都是为了人的价值实现,体现协同育人的理念。
(一)课程思政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沿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课程思政肇端于上海,早在2014年,上海部分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胆开启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开创系列“中国特色”品牌课程,育人成效显著,这是思政元素与各类课程融合的初步尝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介入点,深化课程德育内涵,《意见》的推出明晰了通过课程推进德育的教育理念已初步形成,标志着各类课程的思政引领作用已确立;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该《意见》的出台,旨在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使大学生们更具责任感、使命感、仁心仁爱、弘扬和传承中华精神,预示着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明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纲要》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已日渐提高,同时也表明了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是打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本化形成的理论主渠道,其在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施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响,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一方面通过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发挥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领作用,从而将国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系统学习不仅让教育者在课程内容讲授、传达中塑造健全人格,也会使接受者在课程知识汲取、学习中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一以贯之,打造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的双向融通,实现讲透专业知识与彰显主流价值观的统一,切实发挥对大学生教育人才成长中的育人作用。
三、课程思政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由学知到学会的引领知识的学习,从学到知和从学到会是两个层面。学:学习,知:知道,会:领会。学习、了解到领会,再到学以致用、入脑入心,方能固化思想、付诸行动,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百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要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是要让他们真正理解并领会价值观的思想精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思想引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想引领的介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虽然和思政课程发挥着同向同行的作用,但其表现形式却不一样,思政课程是基于思政理论、原理等方面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则是基于通识或专业课程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想政治引领教育,从大学生的角度课程思政这种方式的思想引领传递更容易激发兴趣点。譬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通过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及脱贫指数比对,引领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知,增强民族富强的责任感。申言之,课程思政以专业、学科、实践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设计课程为主要实施载体,将原本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德育渗透、价值塑造的教学过程,从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更好地使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直观现实的理解和领会。
(二)由判断到选择的引领大学生群体多为18-22岁的青年人,其表象特点为热情、朝气、冲动、盲从、自负,做事有冲劲,有闯劲甚至不会过多地考虑后果,虽然学习能力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勇于尝试,但自我意识相对薄弱,易盲目跟从,看问题武断、随性,主观臆断多理性分析少。这个时期的青年人尚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却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将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时期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引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也将决定他们今后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方向,甚至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尤其在现今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时期,先进的科技发展同时也带来各种负面的效应,网络暴力等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侵蚀,恶意歪曲事实伪造不实言论,扭曲价值取向。高校课程思政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方式在传授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大德、大道、大爱、大师等大精神传递给大学生们。让“明德”“正道”和“求善”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净化心灵,抓住大学生群体热情、朝气、对新鲜事物求知欲强等心理特点,关注和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所爱所忧,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地开展课程设计,融入文化、传统礼教等知识,教会大学生们明是非,辨真理,勤学修德、客观审视,理性思考,做好各类“选择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领大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三)由认知到认同的引领人的改变有三个阶段:认知—认同—实践。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同是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认同的基础是认知,认同的结果是行动。同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也存在着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过程,我们在引领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上,应从加强认知,构建认同,实现践行的方向上开展。故课程思政的引领重点应聚焦到如何通过广泛地、全面地、深层次地认知传播,构建大学生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上。在各类课程设计中应依据新时代大学生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的特点,切身的用大学生的角度去深刻思考,用心感悟,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激励式、引导式等方式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递到大学生的脑中,凝固到大学生的思想上,达成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而引领他们自觉践行这种思想,如在审计专业课的专业操守、职业道德的讲述中,融入公正、法治、诚信的价值观引领,告诫学生们这不仅是作为审计专业人员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高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价值理念。通过认知到认同的引领,最终达到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上的自觉和行为上的自觉。
(四)由小我到大爱的引领当代大学生是生长在中国腾飞新时代的娇子,沐浴着祖国阳光雨露,从小即是电灯电话电脑的时代,他们享受着高物质文明的养分,包裹着上下两代人的呵护,铸就了特性、叛逆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需求感。良好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凡是先考虑自己胜过他人的优越意识,渐渐遗失了中华民族大爱的家国情怀,在大学这个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在大学生“拔节孕穗期”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入国情民情的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感,在课程中引领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构建大学生们大格局意识,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如在各类课程的案例设计中,加入抗疫事例的引入,结合课程知识介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这场抗疫中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参与这场战争,做出自己的贡献……将大爱大情怀通过小故事小案例在课程中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他们思想上的认同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外部环境,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复兴的内在保障,通过课程思政引领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孔楠 曹月 孙文远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