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用发展观点理解列宁垄断理论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用发展观点理解列宁垄断理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用发展观点理解列宁垄断理论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1)07-0045-07

20世纪初期,列宁在总结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垄断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在该书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垄断问题进行了总结性阐述,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系统理论。应该肯定,在该书中列宁正确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真实情况,但是,囿于当时垄断发展阶段的限制,列宁对垄断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趋势的分析是不充分的。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了,我们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列宁有关垄断理论

一、20世纪初垄断方式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生产集中和大规模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这一阶段垄断资本最主要的特征。列宁的垄断理论集中概括了这一特征。列宁认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工业领域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加剧了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导致经济生活出现巨型的垄断组织,这些垄断组织对生产和市场进行多方面的控制。在垄断阶段,由生产集中生长起来的资本家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完全的优势,其中卡特尔已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流通领域,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集中于少数的大银行,银行业也日益趋于集中,导致银行业的垄断和金融资本、金融寡头的出现。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标志。由此可见,生产集中和大型垄断组织的形成是20世纪初垄断资本的主要特征。

垄断是企业凭借自己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因此,垄断实质上是一种市场控制力。由于形成垄断控制的因素可分为规模和技术两方面,据此,垄断就具有了两种控制形式,即规模垄断和技术垄断。很显然,由列宁上述分析可知,规模垄断成为二战前发达国家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规模垄断是厂商凭借其规模优势,通过对产品和市场的多方面控制获得高额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第二次科技革命使钢铁、汽车、造船、冶金等领域迅速发展起来,为适应新领域的发展,大规模企业迅速从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个别企业在规模上的优势使其具有了某种垄断控制力。行业集中率和企业的体制壁垒反映了规模垄断市场结构的程度。规模垄断的产生对自由竞争形成极大的限制,这是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理论的重要根据。

首先,规模壁垒对竞争形成的限制。巨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大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享有规模经济的利益和优势,这在客观上为新企业的进入造成严重的困难和障碍。这不仅是因为潜在竞争者没有足够的资本建立起能够与现存大公司相匹敌的大公司,更由于一旦形成新的进入,就会造成现有部分生产能力和产量的急剧扩大,从而使价格回落,利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新资本因惧怕蒙受巨大亏损而对投资踌躇不前。这种对进入的规模壁垒尤其阻碍新资本进入资本集约型的大工业部门,因为这些部门的最低限度效益规模非常巨大,这样使部门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

其次,寡头勾结对竞争形成的限制。当一个部门有众多企业时,它们之间的勾结是很困难的,但是,当部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程度,使该部门绝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时,它们之间的勾结就成为必然。这时,寡头们就会相互勾结并通过控制部门的产出率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寡头生产同质产品的前提下,无论是有勾结寡头市场,还是无勾结寡头市场,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都会导致市场垄断。寡头勾结是对部门内部竞争的一种限制。

最后,混合联合大企业多样化生产对竞争的限制。混合联合大企业的迅速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变化的最突出现象之一。该类型企业的产生之所以使竞争受到限制,不仅是由于这类企业的产生与大公司绝对规模的增大和总体集中率的上升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是由于这类企业会形成独特的市场势力,包括实行企业内部的“互惠交易”以及在发生竞争关系的市场上趋向于“互相依存和竞争性克服”。当然,大公司的多样化经营是双刃利剑,它在形成竞争克制,加强规模垄断势力的同时,也能成为垄断企业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竞争的强有力武器。无论怎样,大公司生产的多样化与跨部门经营,是加强大公司垄断势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规模垄断对竞争的限制必然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20世纪初,列宁正确概括了规模垄断时代的发展趋势。他认为,资本主义新变化在生产和技术方面会导致两种趋势:一方面,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必然会形成垄断价格,资本家可以通过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发展生产、改进技术的动因消失了;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必然会使垄断资本家为了某种经济上的利益,人为地阻碍技术的改进或采用新技术;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必然使他们占有特别广大、特别富饶或地理位置方便的殖民地,从而不通过改进技术也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样就出现了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决不可能完全地、长久地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出现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新的工艺方法,因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利润,这样也就出现了帝国主义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他甚至说:“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面”。(《列宁选集》,3版,第2卷,第6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尽管,列宁也预见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趋势,但仅限于对事实的肯定,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列宁还是用较多的笔墨分析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趋势。很显然,仅用规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存在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趋势是不够的,二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事实需要我们根据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予以说明。

二、当代资本主义产业组织关系的新变化

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首先表现为买方市场的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这一变化的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本质上是动力革命,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工业规模化经营把人类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以产出率为标志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随着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创新,生产的供给约束大大地降低了。

这时,市场需求的扩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条件下,需求层次的提高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追求高品质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这时,高品质多样化生产成为企业征服市场的关键因素,而以追求高品质和多样化为宗旨的技术创新则成为企业根本性的经营战略。其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企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的投入要素,柔性自动控制系统取代传统的生产系统,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推动人类的生产体系由追求数量上升转变为追求质量。因此,现代技术完全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形成不断更新和不断递增的一组知识集,掌握这组知识集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成为现代生产方式的本质。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垄断逐渐加强。这主要表现在:(1)企业对特殊技术的垄断。现代技术具有高智能、高信息的特点,越是高技术,所含知识的密集度越高,技术就越不易扩散,其垄断程度就越高。因此,科技进步是技术和产品市场垄断的一般基础。(2)技术垄断形式的多样化和技术垄断制度的完善。二战后,在专利制度得到完善巩固的基础上,技术垄断的非制度形式得到发展。“商业秘密”、时间领先以及销售、服务上的努力都被看作比专利更有效的技术垄断方式。

在上述经济技术条件发生变化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产业组织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由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向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转变。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新型的垄断关系走向成熟。

技术垄断形态是指厂商凭借其在生产和销售中的特殊技术、知识以及在产品品质和品种上的优势,通过移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或改变需求曲线的斜率,提高产品的价格,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或是垄断厂商借此优势所拥有的能够限制竞争的市场份额。技术垄断形态本质上是厂商从生产到销售所具备的特殊技术、知识市场优势的体现,是厂商所拥有的以专利和专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垄断形式的市场竞争优势的体现。一般来讲,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必然导致其在产品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也就是说厂商拥有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必然要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在:(1)创新产品的技术垄断常常是支配性市场结构和寡头市场结构的起点。(2)差异产品的技术垄断是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的基础。(3)厂商产前特殊准备工作、特殊的销售和服务活动以及经营价值链的变化都能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因而也成为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与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主要通过行业集中率和体制壁垒来测度不同,技术垄断形态主要通过产品市场需求弹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壁垒来测度。

技术垄断形态是与规模垄断性质完全不一样的垄断形式。(1)技术垄断形态会导致一种“创造性破坏”,而规模垄断则具有继承性和保守性。熊彼特认为,与技术创新相伴而生的是旧产品不断遭到淘汰和原有企业资产的损失。(2)技术垄断形态具有开放性,而规模垄断具有封闭性。在技术垄断形态下,没有任何力量会阻止潜在竞争者开发出比现有市场先导者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新技术、新产品是没有穷尽的,竞争也就不可能停止。(3)技术垄断形态是进攻性的,而规模垄断却是防御性的。技术垄断形态是建立在不断打破旧的壁垒、开拓新产品、新产业基础上的,而规模垄断却是建立在巩固已有的资产并有效防止潜在进入者的基础之上的。(4)技术垄断形态具有动态性质,而规模垄断却相对静止和稳定。技术进步的目标是动态的,因而易导致企业之间的勾结和垄断。

当生产和市场的发展使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技术品质在限制竞争和形成垄断控制力方面发挥决定作用时,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关系就让位于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关系。技术垄断形态主导性的形成意味着相对于规模垄断而言,技术垄断形态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垄断方式,是企业获得市场垄断力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垄断形态主导系列下,规模扩张和规模垄断以技术和产品的优势为先导,任何不具备技术优势的规模扩张,都不能获得持久的市场垄断力。当然,在技术垄断主导条件下,并不排除规模垄断的基础作用,因为规模垄断既是企业实现技术垄断的重要条件,又是增加技术垄断收益、提高技术垄断程度的途径。因此,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以技术优势为主导、技术和规模的内在统一是企业寻求市场控制、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垄断控制方式的变化导致发达国家产业组织关系的新变化。

技术垄断形态在市场控制力上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同一部门内部,以特殊技术为基础的差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而企业在市场份额、垄断利润和收益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2)就不同的部门和产业而言,技术、知识含量高的产业和部门在部门收益和利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技术垄断形态不仅决定着厂商的规模优势,而且还是冲破规模壁垒的决定性因素。在技术垄断形态主导下,企业的规模依赖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完全取决于适销对路、品质优良的产品。实践证明,没有产品优势的规模优势,很难获得持久的市场控制力。在高科技领域,由于成本消耗并不重要,企业的产品优势是其成长的决定性条件。(4)在传统产业的竞争中,仍然体现出技术垄断形态市场控制力的作用。尽管规模经济和低成本优势仍然是传统产业竞争的重点,但竞争的实践说明,传统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新技术对其产品的渗透和改造,只有这样,传统产业才能获得新的生机。

与规模垄断相比,技术垄断之所以更具有市场控制力,是因为:(1)技术垄断形态具有产品和产业的开拓性。企业可通过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投资机会,建立起新的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组合和竞争地位;通过产品差异的创新,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改变产品的需求弹性,扩大市场份额,战胜竞争对手。(2)技术垄断形态的高收益。企业之所以承担高风险进行技术创新,首先是因为一旦创新成功,企业就可以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哪怕这种高额利润的获得是短暂的,而收益增长的数量是可观的。(3)技术垄断形态在竞争中具有克敌制胜的决定作用。在规模垄断的条件下技术和产品的市场优势是打破市场垄断,战胜竞争对手的利器。技术垄断形态就是在不断打破规模垄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技术垄断形态主导下的技术进步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技术进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的程度。在规模垄断主导下,由于垄断的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竞争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主导下,尽管还存在竞争受限制的方面,但由于竞争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因而使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正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所指出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并且产生出更加激烈、复杂的竞争。

在技术垄断形态下,非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即企业之间围绕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展开激烈的竞争。一般来讲,这类竞争主要包括:(1)通过产品创新,开拓新的产业部门和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竞争地位和产业吸引力。(2)通过差异产品的创新,在提高产品品质和效能的同时,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拓宽消费需求的范围。(3)通过工艺过程的改造和经营价值链的创新,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竞争内容和方式的改变使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

1.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垄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第一,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垄断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对抗增强了。这首先表现为:(1)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为核心展开的竞争,发展了垄断企业之间利益的差别和对抗性。在规模垄断下,产品的同质性是寡头勾结共同的利益基础,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寡头企业为了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千方百计增加自己产品的个性,寡头勾结共同的利益基础被削弱了,它们之间的对抗和差别增强了。(2)非价格竞争具有竞争主体相互替代的特征,使竞争的对抗性增强。在规模垄断下,激烈的竞争常常导致两败俱伤,因此,这种竞争极易发展为勾结和垄断;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一方胜出并取代竞争对手,即竞争的失败者就会被淘汰出局,因而使竞争的激烈程度升级。(3)技术垄断形态下的竞争是制高点的竞争,从而使竞争的对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领先的企业会获得许多优势,而拥有二、三流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就会失去竞争的主动权,时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垄断企业利益对立性的增强使竞争更加激烈。

第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充分了。首先,在这种条件下,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包括:(1)部门内部生产一组密切替代关系的同类商品的垄断企业之间展开的竞争。(2)部门之间为满足同类需求的代用品之间的竞争。(3)部门之间满足不同种类需求的相关产品之间的竞争。这类竞争是由争夺社会成员可自由支配收入引起的。一般来讲,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满足不同种类需求产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越复杂。由此可见,垄断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是全方位的,不仅面临部门内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还要面对不同部门的竞争压力。其次,垄断企业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展开竞争,竞争更加充分了。一般来讲,竞争者的数量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因而也是决定竞争程度的重要因素。竞争者的数量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反之,垄断因素占上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各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寡头市场竞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寡头勾结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而它们之间的竞争却大大加强了。寡头市场竞争者数量越众,就越接近垄断竞争市场,有效竞争的范围就越来越大。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有效竞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到80年代,有效竞争的产业占70%-75%。

第三,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企业之间竞争循环的周期缩短了,竞争更具有动态特征。企业之间的竞争循环大致经历价格竞争、产品品质的竞争、开拓新市场、建立新的进入障碍、扩充企业规模形成暂时均势五个环节。在规模垄断形态下,企业竞争的目标是维持领先企业现有竞争优势,同时,让落后企业有钱赚,并且可以继续生存,其行为特征是缓慢登上竞争扩展的阶梯。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企业之间展开的是快速变化下的超优势竞争。在超优势竞争状态下,企业采取快速竞争战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降低价格或发展新的专业知识,加快速度进入新的领域,并串联起一系列无法持久的优势参与竞争。企业被迫不断破坏垄断竞争市场的均势和稳定状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技术垄断形态下,日趋加剧的竞争充分证明了列宁关于垄断竞争关系论述的正确性。垄断与竞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在规模垄断条件下,二者统一在垄断的基础上,而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二者统一在竞争的基础上。这时,垄断既是竞争均势的一种体现,也是进一步有效竞争的方式。

竞争加剧是垄断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而避免在竞争中失败并追求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2.在技术垄断形态下,垄断企业创新动力日趋增强。

应该承认,由于现有的垄断地位,垄断企业在竞争和技术创新中其行为具有保守性的一面,但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也会有加强的创新动力。

第一,垄断企业为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替代和更大的损失,具有加强的创新动力。一般来讲,垄断企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垄断优势,即由企业技术和产品实力形成的垄断优势和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的种种额外的好处,后一种优势包括:垄断企业凭借其信用地位获得的各种资源,掌握各种发展生机的优势等。垄断地位优势对于垄断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竞争中,垄断企业一旦失去垄断实力优势,其由垄断地位形成的优势也会加速瓦解,垄断企业就会被加速淘汰出局。不仅如此,在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竞争中,双方得失是不对称的,如果未能抓住技术进步的时机,垄断企业除了损失其研发投入的费用,还要丧失一部分市场和垄断利润,而竞争性企业只损失其研发投入的费用。为了避免巨大的损失和导致毁灭性的失败,垄断企业也会率先进行创新,即使率先进行较少的投资,也能阻止竞争对手的进攻行为。

第二,为了维持现有的垄断地位和垄断收益,垄断企业具有加强的创新动力。通常企业的收入取决于利润率和产品的销售量,当激烈的竞争只能使企业保持有限利润时,市场份额的扩张就成为垄断企业追求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而要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就必须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因此,以创新为基础的产品更新换代,就成为垄断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这时,垄断企业会展开非合作博弈,并通过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来抢占未被占领的市场以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在这类竞争中,价格优势只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企业拥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条件。与此同时,市场份额的扩大又能有效地保证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第三,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特殊优势,对垄断企业形成潜在的竞争压力,促使垄断企业有加强的创新动力。在技术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仅来自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还来自非垄断的中小企业。现代技术高知识含量的特点使其与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亲和性,因而使中小企业可以在现代技术的创新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包括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研发上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中小企业在新企业的开发中发挥投石探路的作用和快速推进的先导作用,在新技术的挖掘和应用开发上发挥完善作用,等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对垄断企业构成威胁,如中小企业在现代技术的发明上所拥有的快速行动对垄断企业构成的威胁;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灵活性对垄断企业形成的威胁以及中小企业在衍生发明上的优势对垄断企业构成的威胁。进退无障碍理论的主要代表鲍莫尔认为,不要有较多的企业,只要存在潜在的竞争压力,即只要存在潜在的创新者和潜在的创新市场,垄断企业就会面临一种进退无障碍的产业竞争环境,垄断市场就会有较好的绩效。

3.垄断企业在加快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和生存环境风险不断增大,垄断企业具有了加强的创新动力,因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领域形成了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垄断企业在现代技术的创新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据统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握了有效专利的80%和主要驰名商标,并掌握了70%的国际技术转让。

第一,垄断企业在加速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上发挥重要作用。广义的创新活动通常包括发明、创新和模仿三阶段。如果说发明的主要资源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备,那么,创新则需要较多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垄断企业的资金和设备实力,使其能够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上发挥主体的作用。

第二,垄断企业在那些投资大且需要较高专门知识的生产领域和开发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科技不仅具有高、精、尖的特点,且有很强的多学科综合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任何一种创新和市场开发在短期内不易得到回报,这就需要有大企业的实力作为后盾,而小企业势单力薄,资金周转回旋余地很小,很难在综合性的技术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垄断企业在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占整个技术创新的60%-70%,而大企业的实验室则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大企业的实验室不仅进行实用技术的开发,而且还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这些大企业具有一流的实验室和一流的科学家。20世纪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都来自这些著名的实验室。

第四,垄断企业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合作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而跨国公司则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重要的载体。只有跨国公司跨越巨大空间的生产和销售网络,才能使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成为可能,只有跨国公司多样化的生产方式,才能使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合作成为现实。因此,垄断企业在世界范围的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垄断企业在持久性技术创新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按照其性质可划分为持久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持久性技术创新是指沿着产品性能改进和完善的途径展开的技术创新。一个行业中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是持久性的。在持久性的技术创新中,垄断和支配性企业是成功的先锋,垄断企业总是能够在一浪又一浪的持久性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使新加入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

垄断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是当代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完全是由于产业组织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导致国际范围内竞争加剧和技术的加速进步。当然,不能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趋势而否认其存在的停滞趋势,更不能否认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和发展不平衡趋势。

[收稿日期]2001-03-21

【参考文献】

[1]R.库姆斯,P.萨维奥蒂,V.活尔什.经济学与技术进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3]魏埙.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去和现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吴敬琏.市场经济的培育与运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5]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达尔·尼夫.知识经济[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7]邱立成.技术垄断与跨国公司的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8]丹尼斯·卡尔.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0]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