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

【正文】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蕴涵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这方面我们过去研究得不够。面向新世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理论,对于指导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经常使用“现代”、“现代化”等词语。例如:“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大工业“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在拿破仑的大陆体系之下开始出现的、在国内其他地方所建立的现代化的工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阶段,是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具有同以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征。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1.大工业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大工业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正是大工业生产使人类社会实现了一次巨大飞跃:“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8页)。凭借着大工业生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用机器的操作代替了人工劳动,即人类劳动的各种替代物日益增多,效力日益增大。“一旦人不再是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作为动力作用于工具机,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就成为偶然的了,人就可以被风、水、蒸汽等等代替了”(《资本论》第1卷,第412页)。这一切就突破了劳动者本身生理方面的局限,从而使生产力突飞猛进。大工业生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与机器工业密切相关的生产的社会化。一方面,从生产的规模来看,远远不是小生产方式所能比拟、想象的。“纺纱机、机械织机和蒸汽锤代替了纺车、手工织机和手工锻锤;需要成百上千的人进行协作的工厂代替了小作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9页)。另一方面,各个经济部门、各个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已达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谁也无法脱离其他部分而独立存在。所以,“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资本论》第1卷,第366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大工业生产的观点,把握住了现代化根本性的问题,构成了其现代化思想的基石。

2.现代科学技术。伴随着现代化过程的推进,适应现代大生产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无论是就其量的积累而言,还是就其质的飞跃而论,现代科学与技术均呈突飞猛进的势头。“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732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2页)。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2页)。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7页)。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变革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改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81页)。“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67页)。

3.世界整体。现代之前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总的来说是处于封闭状态之中,其发展只有区域的意义而不具有世界的意义。随着现代大工业以及与之有关事物的出现,这种状况开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做了这样的概括:“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所以,资本主义“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可见,马克思有时还用“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来概括世界整体现象,从而丰富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

4.高度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大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及高效率,要求社会必须充分地发掘、使用社会资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社会机体原有的由少数单元所承担的功能改由各个单元去承担。于是,社会机体的子单元如各种行业日益增多,社会机体中各种性质不同的成分也日益增多。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到了这一现象,用社会分工这一概念来指称这一现象。他们指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和工厂的内部结构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社会也有它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167、169页)。当然,高度的社会化并不意味着社会分离状态或是无政府状态的存在。相反,正是由于分化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机体的各种子单元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即任何一个层面如脱离了其他层面便无法生存。这就进而造成一种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现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而这种相互依赖又必须以一种权威性的社会控制系统的存在为必要前提:“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织机而恢复手纺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225页)。

5.世俗化和城市化。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谈论了现代化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他们认为世俗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世俗化是作为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现象而出现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宗教的产生是出于人类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等原因。而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在先进知识广泛传播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普遍地意识到,在现实的此岸世界中,可以创造一个适合于自己存在与发展的环境,理想在现实中便可兑现,而不必到彼岸世界中去寻找。尽管彻底的世俗化有赖于多种因素,但毫无疑问,现代生产力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使世俗化成为一种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城市化也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大工业“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使“乡村城市化,而不是象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0页)。“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资本论》第1卷,第55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对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之外,还对其他一些有关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现代化不同阶段的论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两层涵义的概念:一是他们在许多场合把“现代社会”等同于“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或多或少地摆脱了中世纪的杂质,或多或少地由于每个国度的特殊的历史发展而改变了形态,或多或少地有了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二是他们有时也认为“现代社会”还包括着共产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知道,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制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认为现代化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共产主义(含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在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亦即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里,虽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但也存在着一些重大的弊端。一种类型的弊端是由现代生产力本身所引致的,即“大工业的机器使工人从一台机器下降为机器的单纯附属物……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短视所奴役,为他们的由于接受专门教育和终生从事一个专业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643页);另一种类型的弊端是由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冲突所引致的,“对于工场手工业和大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来说,除了私有制,不可能有其他任何所有制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于是,“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4页)。而且,这种对立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中是无法消除的。要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这些弊端,就必须使现代化过程过渡到第二阶段。

在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现代化阶段里,人类社会将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时,整个社会不但是极为发达的,而且是极为完善的: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294页)。

2.对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不合理关系以及落后国家进行正常的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的论述。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日益密切的联系,显然,在这种联系中经济实力强的一方,亦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它使未开化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而资本主义由于具有原始积累的传统,即:“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婪的驱使下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这种传统必然会用于处理强弱国家之间的关系。尽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客观上结束了落后国家与世隔绝的状态,并输入了某些新生产方式因素,但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阻碍了这些落后国家的正常发展,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印度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全部古代传统,同它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中国的纺织业者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损害,结果社会生活受到了相应程度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692页)。

因此,落后的国家要想得到正常的发展,进行正常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一个大民族,只要还没有民族独立,历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较严肃地讨论任何内政问题。”“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7、428页)。“……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2页)。

3.对于现代化多种模式的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代化的多模式问题逐渐给以关注,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化并非只有一个模式,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他们认为,由于历史状况不尽相同,即便是在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里,现代化模式也不是单一的。如在谈到民主制度的建立时,恩格斯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因为那里的无产者现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数。在法国和德国可以间接建立,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民不仅是无产者,而且还有小农和小资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渐认识到,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有可能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很不相同。他们在晚年对于俄国的发展道路极为关注。马克思在19世纪后期从事著述,其注意力集中在有关资本主义和资本家发展的理论方面。虽说欧洲是他的主要关心之所在,但是,他也注意到了非欧洲范围的前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俄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不相同,俄国极有可能跳跃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应当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现代化问题的论述,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与同时代的一些社会学家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无论就其深刻性、涵盖性,还是就其留有的发展余地而言,均高出一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把握住了现代化这一历史现象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对于现代化的历史起源以及现代化在各个民族的成长这类问题,大多数的西方社会学家没有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他们往往把现代化的起源归于某些民族所特有的随机性因素。韦伯就把资本主义现代化兴起的基本原因归于西方国家所特有的新教伦理。既然现代化的起源是出自偶然,那么非西方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引进西方国家的各种因素并以此为根基而彻底更新自身。这样,现代化也就不存在普通的共性,而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外发过程,只能是西方化。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早被非西方国家如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所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从现代大工业和现代科技这两个现代化基本支柱入手,既把握住了现代化的本质,又把握住了现代化的历史起源问题。现代化这一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因而具有普通性。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只有早晚之分,而无可能与不可能之分。对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启动来说,先发国家的影响显然会有一定的甚至是不小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决不是一个“他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内生”的过程。

2.融现代化的现实与将来于一体。19世纪的不少社会学家对现代化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但他们往往只限于对有关现代化的“现实”做归纳性的概括。如涂尔干把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有机关联”,以对应现代化社会的“机械关联”;滕尼斯则把现代化社会概括为“法礼社会”,以别于过去“礼俗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则比这些人高明得多,他们不但对现代化的现实进行了系统而准确的概括,而且对于现代化的基本趋向也进行了必要的把握。他们对于现代化较高阶段特征的某些预测现已得到验证,如现代科技的影响愈来愈大的观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客观现实所证明;再如,他们有关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观点也得以验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日后发展、充实与完善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决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他方面的基本思想一样,是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停滞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起着一种定向的作用。后人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发展,只是依据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决定性作用以及非经济因素的反作用等原理,便可牢牢把握住现代化的基本动因和基本定向,而不会误入歧途。再者,唯物史观所强调的历史主义的精神可以保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的一些具体结论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地得以充实、完善或校正。唯物史观所强调的是观念适应具体环境,而不是相反。“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随着现代化在各个国家的推进,各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具体情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而唯物史观恰恰能保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在以后的继承人那里得到不断的发展、充实。总之,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而言,其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而不会出现其他现代化理论流派的那种简单地否定、代替前面出现的理论的情形。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许多与现代化有关的问题尚未出现,或者即便是出现,但表现得也并不很充分,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存在着一些论证不够充分、不够系统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一,对民族性现代化模式的论述不够系统。对民族性现代化模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存在着一个转变的过程。起初,他们认为现代化不存在模式问题,后来,这一看法有重大转变,认为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也并不是各个民族所必定采用的。但这种转折了的观点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其二,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出现的可能性,但对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的论述不够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之上方可出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落后国家从事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没有给予系统的论述。而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形却恰恰是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样,这些国家如何从事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显然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其三,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等问题,也未给予完整的论述。在19世纪,现代化过程只能说是刚展开不久。尽管现代大工业已显现出其威力,但与之相伴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尚未直接危及人类社会的生活,非再生性资源也未表现出有可能被消耗殆尽的迹象。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这类问题没有倾注很大的精力,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论述。

尽管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原则对于21世纪中国应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1.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把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作为我国在新阶段的中心任务。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现代化思想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少人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学说”,只是“阶级斗争的学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斗争”的学说,更包括“建设”的学说。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已把现代化建设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要解放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压抑了的现代生产力,使现代化建设能够胜利推进。在列宁那里,由于当时落后的俄国还不可能直接开始真正的现代化建设,时代的中心任务是为正常的现代化建设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即夺取政权。所以,当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对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可惜列宁去世过早,有关现代化建设的详细论述尚未来得及形成。由于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如何为正常的现代化建设确立必要的前提条件亦即争取民族独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便成为等人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在这方面,论述得相当完备和系统,并在实践中检验了有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前提性条件的论述。总之,在确立现代化必要前提时,列宁、等人过多地强调“斗争”是很有必要的,是合乎当时的时代中心的。但当落后国家如中国的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确立之后,时代中心任务便是现代化建设。建国以后的中国历史充分地说明,凡是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理解亦即不重视现代化建设,而只是一味地强调政治斗争的时期,社会主义便会受挫。正是鉴于种种历史经验和教训,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种情形之下,重新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现代化的思想,无疑会坚定中国人民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信念,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2.有助于有效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许多有关现代化建设的论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现代化重要支柱亦即现代大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思想,阐明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实际上也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开放的思想,则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从事现代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汲取别的国家一切先进和有益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某些具体结论,不一定要机构照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在21世纪,出现了与19世纪很不相同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做的,是根据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汲取各种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完善、充实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更为有力地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有助于深刻认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时代价值。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正是在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指导下,通过20余年改革开放,步入了小康社会,大大缩小了同西方国家的差距。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现代化理论的精华,同时又结合国情和适当特征进行了重大发展。特别是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战略步骤和重大措施等,必将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