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马克思经济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马克思经济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马克思经济学

本文概要地阐述了作者多年来致力于马克思经济学创新所取得的思想成果。作者建立了以“自主劳动”、“社本”、“需要价值”这样三个全新范畴为基础的新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以其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公式为总纲,以自主劳动为基本范畴、社本为基础范畴、需要价值为中心范畴。论证了需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理的新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自主劳动社本需要价值

一、引言

从1981年起23年来,笔者持续地致力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这就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出发,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逻辑和基本原理,来解释实践中的现象,提炼出新的经济范畴并组成体系。现在,笔者将这一崭新的经济理论称为“新马克思经济学”。这一思想体系,主要反映在笔者以下主要著作中:《新成本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需要价值理论》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社本论》②(人民出版社,2000年);《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学界正在努力从事经济理论创新,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作为“富国裕民论”的新马克思经济学,只是一种探索。我的这种探索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在于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所以,新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方式及其基本规律。

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贫困状态,已成为一门僵化的教条化的庸俗

我探索作为新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经济新原理,力图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因而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性的统一;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经济范畴当作随实践中的经济关系变动而变动的东西,亦即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互相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加以阐明。”②因此,必须反对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破除以往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僵死定义出发的研究方法,而从实际出发,对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型经济关系作出理论概括;三、对以往的社会主义经济范畴必须进行扬弃,即批判地继承,改造旧范畴,创立新范畴。建立新的理论体系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建立新的经济范畴并组织成科学的体系,为此必须提出新的见解。“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③经济科学同样如此。

二、研究对象的变革:由所有制转到生产方式

传统政治经济学否认经济范畴的两重性,脱离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特殊,所以是“所有制学”。这个基本理论错误,导致了离开生产力来空谈所有制的形而上学观点。把市场经济生产形式与公有制长期对立起来,在实践中否定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无不也与这一理论失误有关。

新马克思经济学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区别之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实行了彻底变革:由孤立地研究所有制转向研究生产方式。

我把两种研究对象的区别列出下表,以便说明。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形式(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一般(劳动交换关系)生产关系特殊(劳动支配关系)——所有制(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生产方式生产形式产品经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私有制特殊的研究对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

由此可见,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形式和所有制两方面,而生产形式属于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生产形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般。单纯研究所有制的传统理论,抛开了生产形式从抛开了生产力的研究。为什么传统理论长期离开生产力?我们的这一探讨说明:传统政治经济学一开始就走入歧途,因为其研究对象是错误的。

从上面这一表中可以看到,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形式和所有制两方面,生产形式和所有制又都有自己的分类。公有制是所有制的一种类型,完全可以与生产形式的某一类型相结合。和市场经济结合,就结成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我认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方式”。

这样,就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对象。因为在这个命题中,“市场经济”是生产形式,“社会主义”是特殊的所有制,两方面统一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传统政治经济学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并与社会主义相对立;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公有制;把共产主义等同于产品经济。这是严重的逻辑混乱和理论错误,因为没有划清生产力、生产关系一般、生产关系特殊;生产形式与所有制的界限,现在已经到了廓清混乱的时候。

三、新理论体系以“需要一般”作为始点范畴

新理论的宗旨在于富国裕民,富社会主义国家,裕全体劳动人民。

范畴“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财富的抽象形式,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由我所确立的新价值载体。研究富国裕民,就必须研究需要价值的运动规律。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社本生产最大限度的需要价值,这是社会主义致富的真谛。只有通过商品生产,用最少的费用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自主联合劳动者生存和全面发展多样化的需要,才能真正使国家和人民日益富裕起来。“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①

我把富国裕民作为新理论体系的目的,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出发,人及其需要是出发点。我把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称为“自主需要”即自主联合劳动者的自身需要,这已是需要的社会主义社会形式。自主需要是一个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它表现需要的社会主义特性。但只有认识了需要的一般性质,才能把握需要的特殊性质。因此,新体系以“需要一般”为起点。“需要一般”是一个最低层次的一般劳动过程范畴。所以,我把“需要一般”,即作为经济范畴的人的需要的最简单的规定,当作为新体系的逻辑起点。

传统理论体系总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整个体系的出发点,当作始点范畴。认为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由两种公制决定的;所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都是由公有制演绎出来的。其实,这个出发点是错误的,是倒果为因。因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具有复杂的规定性的总体,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从它出发,等于从生产关系总和出发。很显然,这是违背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方法的。这导致了将公有制变成空洞无物的概念。

有鉴于此,近年来一些同志改从社会主义商品出发,套用《资本论》的始点范畴。这也未必合理。其实,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商品出发,只是从现象或形式来说的。商品的特征是有价值,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所以,实际上马克思是从劳动和劳动的二重性出发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是自主劳动,这是由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商品已经是社会分工、交换、劳动一般、自主劳动等多重规定的综合,因而不是最简单的规定。可见社会主义商品不应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于是,有的同志主张从劳动范畴出发建立理论体系。当然,劳动一般是一个最普遍的规定,但是,劳动一般还不是最简单的抽象。因为劳动并不是目的本身,

而只是人类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应把目的本身作为起点。抽掉了手段,目的照样存在,而抽掉了目的本身,手段就不存在。劳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假如人没有需要或需要可以通过别的手段得到满足,劳动就成为多余的。可见,劳动是由需要引起的,只有人的需要才是最本源的东西。人的需要表现为一种最始初的自然必然性。人一生下来,首先是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可见,从劳动出发,也是不合理的。

只有“需要一般”,才是社会主义新理论经济学的始点范畴。这是因为:第一,它是最简单的规定,是最单纯、最少规定性的范畴;第二,它是最一般的范畴,是其他复杂规定共有的最普遍的规定;第三,它是最始初、最本源的范畴。它不以其它经济关系为前提,是最少规定性的范畴,根源于人本身的生理要求。总之,“需要一般”是最简单、最单纯、最一般的始初经济范畴。它应当是社会主义新理论经济学体系的起点,因而“需要一般”是需要价值理论体系的始点范畴。

新的理论体系的整体是一个圆圈或循环。这就是:以需要一般作为起点,从需要出发,必然引出自主需要与生产力的矛盾,因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和致富的根本途径。通过需要价值的再生产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自主需要得以满足,同时创造出新的需要,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

展。从需要出发,又回到需要。这种矛盾运动永无止境。理论的发展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四、社会主义商品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我从1981年起就提出一种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见解,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与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的区别,在于c+(v+m)与(c+v)+m的区别;因而社会主义成本范畴和资本主义成本范畴在于c与(c+v)的区别。这表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生产的特点和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经济改革的发展,各种新成本论的实践形式使这一观点得到了验证。这种观点一旦确立,势必要引起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变革。因为商品价值构成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的基因。这种新的基因,包含在作为自主联合劳动的产品的商品中。

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商品是社会主义财富的原素形成。但是,这种商品是具有社会主义社会形式商品,而不仅是一般商品。社会主义商品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细胞。

社会主义商品,是商品一般和商品特殊的统一。作为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形式范畴的商品,是不同社会形式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商品和社会主义商品的共性,都是用于交换的社会化劳动的产品,这是相同的。马克思指出了这种商品一般的性质:“作为商品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作为商品的性质;作为商品,它们都要经历交换过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①在这种共性基础上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主义商品是雇佣劳动的产品,社会主义商品是自主劳动的产品,这是两者的特性。

社会主义商品的一般性,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因为社会分工就是不同质的有用劳动体系。社会分工使生产者从事的有用具体劳动及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成为单方面的,而生产者用于满足需要的使用价值是多方面的。要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交换。用于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因为“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②马克思认为,作为一切市场经济的基础的社会分工,是生产力范畴的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③社会分工使一人为大家劳动,而大家为一人劳动。马克思说:“自从分工确立之后,属于某一个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就表现为这个人所能买到的别人的商品,也就表现为这些商品中包含的别人的劳动的量,即物化了的别人的劳动的量。而别人劳动的这个量等于他自己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④这同样是社会主义商品的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商品的特性,是由劳动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式即“自主劳动”这一新的经济范畴是由巫继学和作者率先提出的,它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人的自主活动的劳动,即劳动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式,是雇佣劳动的对立面。[1][3]所决定的。自主劳动是雇佣劳动的对立物,自主劳动就是劳动解放。本来,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劳动,是社会围绕转动的“太阳”,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然而,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反而成为被奴役的奴隶。经过对剥夺者的剥夺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获得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⑤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劳动者受生产资料奴役的反常现象,“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而成为了解放人的手段”。①劳动普遍化,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劳动成为人的平等权利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自主劳动的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就是自主劳动的社会。因而,自主劳动关系,是贯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最本质的联系。这就是说,只有使劳动成为自主劳动,社会主义才能成为社会主义。

自主劳动就是承认生产劳动中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就是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自主劳动与雇佣劳动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马克思强调指出:“如果工人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他们能够为自己而生产,他们就会很快地,并且不费很大力量地把资本提到(用庸俗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水平。重大的差别就在于:是现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从而它们只有在工人必须为他们的雇主增加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情况下才能被工人所使用,是这些生产资料使用他们工人,还是工人作为主体使用生产资料这个客体来为自己生产财富。”②资本主义劳动即雇佣劳动,就是生产资料变成资本,作为生产的主体而来统治工人,工人沦落为生产的客体,处于被自己手的产物统治的地位。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统治雇佣工人,工人进行雇佣劳动。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解放。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体,来统治和使用生产资料这个客体,为劳动者自己生产财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使生产资料变为劳动者公共的财富,真正成为自主劳动的物质条件。同时,劳动者成为自主联合劳动者,他们使用自己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来追加新的劳动,为自己谋福利。所以,资本的统治,可以归结为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即劳动异化;劳动者的统治,可以归结为活劳动统治死劳动,即劳动解放。前者是雇佣劳动,后者是自主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是雇佣的联合劳动,社会主义劳动是自主的联合劳动。在这里,联合劳动是共性,区别在于雇佣劳动和自主劳动。雇佣劳动和自主劳动是劳动的不同社会形式。联合劳动就是社会化劳动,“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③联合劳动是由分工的发展所造成并随分工而发展的。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商品,正是这种自主联合劳动的产品。这种产品由社会分工决定了要转化商品。这种社会主义商品的特性,正是由劳动的社会主义性质即自主劳动所决定的。因此,社会分工决定社会主义商品的商品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商品的社会主义性质。资本主义商品是雇佣劳动的产品,即资本的产品,而社会主义商品则是自主劳动的产品。

五、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

作为自主联合劳动产品的商品,它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商品价值的内部构造上,通常叫作价值构成。自主劳动的性质必然要体现在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上。因为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这种特点表现为价值的内部结构。价值的共性,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它并不能体现劳动的社会性质。作为自主劳动的产品,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商品价值具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的特殊构成,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因。正如生物细胞的基因决定了发育完善的丰富的庞大有机体的特性一样,社会主义价值构成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反映这个体系的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的特殊构成呢?就是我所提出的这样一个公式:W=c+(v+m),v+m=n,n=n1+n2+n3,因而W=c+n=c+(n1+n2+n3)。在这里,W表示社会主义商品价值,c表示所费社本的补偿价值,v表示个人需要价值,m表示公共需要价值;n表示需要价值,n1表示社会收入,n2表示集体收入,n3表示个人收入,因而n也表示社会主义收入的总体。社会主义商品价值就是由社本价值加需要价值所组成。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从生产一般看,劳动分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分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活劳动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当产品转化为商品后,劳动就表现为价值。因为价值公式W=c+v+m,就体现物化劳动(c)、必要劳动(v)、剩余劳动(m)。把必要价值当作一般必要劳动的凝结,剩余价值当作一般剩余劳动的凝结,商品价值W=转移价值(c)+必要价值(v)+剩余价值(m)。当然,这只是一个价值构成的一般公式,然而它是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成为雇佣劳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都是商品,一般必要价值转化为资本主义必要价值,形成“工资”即“可变资本”范畴。因而,这个一般公式转化为资本主义价值构成公式,即W=c+(v+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商品价值表现为资本价值加资本主义剩余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已成为自主劳动,活劳动独立化为一个整体,劳动者成为生产主体,一般必要价值不能够也没有必要转化为资本主义必要价值,而只能转化为社会主义个人需要价值,从而成为劳动者个人劳动收入,满足个体及家庭生存发展的需要。劳动成为取得这种个人收入的唯一来源和量的确定尺度。因此,这个一般价值构成公式就转化为社会主义构成公式,即W=c+(w+m)。这就是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等于社会主义资金价值加社会主义收入。这里的关键,是必要劳动不再并入物化劳动,而并入活劳动。这是自主劳动范畴的本质要求。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主劳动使一般必要劳动和一般剩余劳动都成为劳动者必要的劳动,即都是社会主义必要劳动。马克思指出,公有制的建立将会使剩余劳动那部分劳动列入必要劳动部分,因而必要劳动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活劳动部分。马克思说:“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才允许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上。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一方面,是因为工人的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他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社会准备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所必要的劳动。”①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一般剩余劳动就转化为必要劳动,从而一般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必要价值。但这种“必要价值”已经是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而不再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了。这种必要价值体现了自主劳动的社会性质,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必要价值。社会主义必要价值包括由一般必要价值和一般剩余价值转化来的两个部分即(v+m)。然而它们首先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独立范畴出现。因此,我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必要价值”,即

“需要价值”,用n表示。②社会主义商品价值就由社本价值加需要价值这两部分构成,即W=c+n。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的自主性质,一般必要劳动并入活劳动,与一般剩余劳动并入必要劳动,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总之,商品价值中的v与m部分相互结合为一个新的经济范畴了。“社会主义必要价值”即“需要价值”这一新范畴的形成,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这一范畴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最高理论概括。

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部劳动获得了必要劳动的性质。社会主义必要劳动在实质上是自主劳动,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为劳动者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劳动。但是,由于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划分是人类一切社会劳动的共性,因而社会主义必要劳动仍然应划分为两个部分:由必要劳动转化成的个人必要劳动和由剩余劳动转化成的公共必要劳动,相应地表现为公共必要价值(m)与个人必要价值(v)。而且,因为是公有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在公共必要劳动与个人必要劳动这对非对抗性的矛盾中,公共必要劳动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因而个人必要劳动要服从公共必要劳动。这种关系,体现在社会主义必要价值即需要价值的内部的结构上,就是个人需要价值要服从公共需要价值的排列次序。这个次序为(m+v),即表现为m在前而v在后。因为只有作了各种必要的社会扣除从而保证公制生产的基础以后,才有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因而,社会主义价值构成必须进一步修正为W=c+(m+v)的公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劳动成为间接的而不是

直接的社会劳动,必须通过社会中各个具有独立经济职能的经济单位来实现。因而公共自主劳动划分为两个层次:全社会范畴的整体劳动和企业范围的局部劳动,公共需要价值(m)必须相应地划分为n1和n2两个部分。n1表示公共需要价值中的国家需要价值;n2表示公共需要价值中的企业需要价值。个人需要价值v就是n3,它体现个人必要劳动。自主联合劳动应该划分为整体劳动、局部劳动、个人劳动三个层次,统一于社会主义自主联合劳动。可见,社会主义自主联合劳动内部具有一个三层结构问题。因此,需要价值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n=n1+n2+n3。这三部分需要价值,体现自主联合劳动的三个层次。同时,它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的三个层次,即n1体现国家利益,n2体现集体利益,n3体现个人利益。这三方面的利益统一于劳动者自己的利益,即自主利益。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这三方面的利益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存在内部矛盾,必须兼顾。正确处理这些内部矛盾,从而正确处理价值的n1、n2、n3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社会主义价值构成公式必须再作进一步修正为:W=c+(n1+n2+n3)。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通过发展生产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是劳动普遍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消费品是商品。商品生产是为交换价值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载体。没有更多的货币,满足需要只是一句空话。资本家的剩余产品不能满足资本家的需要,无限制地追求资本增殖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才能不断满足资本家的需要。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目的必须落实到商品价值的一个特定部分上。我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应落实到需要价值上。需要价值正是满足劳动者整体、局部、个人需要的产品的价值实体。这种用于满足自主劳动者的需要的价值部分,我把它称作“需要价值”。需要价值不断增长,国家富裕、企业发展、个人幸福。需要价值日益减少,则国弱民穷。需要价值是自主联合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源泉。需要价值表现为企业创造的净产值,其总和也就是国民收入。这部分价值,决定着社会基金、企业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规模,制约整个积累与消费的水平。因此,需要价值正是满足需要的,它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实现尽可能多的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为需要价值而进行的生产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是由价值生产的本性,即追求同质异量的货币所决定的。可见,无限追求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动力源。从而需要价值就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转轴心。总之,需要价值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样,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落实到价值的一个部分上面,从而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经济生产形式具体地统一在一个新范畴中。“需要价值规律”就是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资金”是一个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它就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价值的价值。“资金”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就转化为表现社会主义特点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可以叫作“社本”,即社会主义之“本”,也就是公有生产资料。这样,我们又对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公式作最后修正:W=c+n=c+(n1+n2+n3),即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等于社本价值加需要价值(包括公共需要价值和个人需要价值)。由于“需要价值”是自主联合劳动所取得的成果,所以表现为社会主义的收入,社会主义商品价值又等于社本加收入。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社会主义的收入。自主联合劳动者运用最小限度的社本生产最大限度的需要价值的无限运动,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还必须指出,社本与社会主义成本价格之间的关系,需要价值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需要价值与国家收入、集体需要价值与企业收入、个人需要价值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就价值实体而言,后者是就货币价格而言;后者是前者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六、需要价值:新理论体系的中心范畴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方式,要把商品的一般性从而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作为前提和立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分析了这种一般性。不过,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并不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我认为应该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根源于社会分工。我就市场经济一般作出了新的分析,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当作市场经济一般的原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前提和立论基础。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生产的自然生理体系,而价值规律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市场经济的生理机制原理。它们是属于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而与社会经济形式无关。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一般称作“社会分工制度”,①即体制。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一般的同义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但是,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要在承认市场经济一般的前提下,着重分析其社会性质或形式,即从社会主义商品的特殊价值构成出发。因为这个价值构成里面包含着全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因素。在我的公式W=c+n中,价值c部分归结为社本成本价格,而价值n部分是需要价值,即社会主义收入。在市场经济形式中,需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中超过成本价格的增加额。需要价值作为全部预付社本的增加额,从而取得了需要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这是需要价值发生转形的必然性。

自主联合劳动者使用同量社本可以生产不同量的需要价值,因而需要价值的生产有一个经济效益问题。活劳动创造新价值,但活劳动必须借助于物化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如果活劳动是新价值之父,物化劳动就是其母。因而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之间具有必然联系。我把社本与需要价值的比率叫作“需要价值率”,用公式表示为n'=n/c。它表示自主联合劳动创造需要价值的效率。制约这种效率的有多种因素。由于需要价值率表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的程度,因而必须不断提高需要价值率。从企业来讲,就是一方面尽量降低生产的物质耗费,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社会主义增产节约规律。这个规律是由需要价值规律这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需要价值率,在企业具体化为资金净产值率(d/c)。提高资金净产值率是企业的生命线。净产值或净收入是企业的“牛鼻子”,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指标。每个企业都竭力提高资金净产值率。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必然形成平均净产值率。这种均衡的作用使等量社本要求得到等量净产值。从而净产值量就会与需要价值量发生背离。部门平均净产值的计算,则是用所用社本乘以平均社本净产值率得出。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新的社会主义生产价格公式,它等于成本价格(c)加平均净产值,即:w=h+d。这种新的生产价格总量,与社会商品价值总量是一致的,因为全社会的活劳动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总是一定的。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生产价格,体现了劳动平等和自主劳动者占有社本和收入的平等权利。新的生产价格成为调节社会主义利益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在这个基础上,平均净产值的各个部分,再分别转化为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的各种具体形式。社本同样转化为各种具体形式。这些纷繁复杂的形式,组合成社会主义社会表面各种经济现象。

需要价值范畴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联系的基本范畴,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全部过程。它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主线。社会主义再生产总过程,本质上就是需要价值的生产、实现、分配、消费过程。这种过程寄寓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之中。社会主义再生产总过程,是扩大商品再生产的劳动过程和需要价值扩大再生产的统一,同时又是需要价值扩大再生产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统一。社会主义再生产又是社本的扩大再生产。公共需要价值是社本不断增殖从而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源泉。可见,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轴心,也就是社会主义新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或中心。

经济体制是以经济杠杆体系为基础和运转条件的,经济杠杆则是以经济范畴为基础的。从我对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结构的分析出发,就有可能更新整个经济范畴体系。因为一切经济范畴是从c、v、m演变而成的,都不过是c、v、m的不同排列组合和不同转化形式而已。又因为一切经济范畴都具有两重性:作为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和作为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亦即作为生产形式的范畴和作为生产关系特殊的范畴,而且是两者的统一。只要我们准确把握住经济范畴的共性,努力从实际出发去开掘经济范畴的特性,即社会形式,就有可能对范畴进行扬弃。只有从根本上更新范畴体系,新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进而,就可以创造新的经济杠杆系统,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此之前就着手建立经济运行机制,无疑是困难的。我所阐明的社本和需要价值理论,由于以自主劳动为前提,由c+n公式确立了社本和需要价值两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范畴,为整个新的经济范畴体系奠下了基础,因而可能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种新体系。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公式W=c+n,n=n1+n2+n3,使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范畴的社会性质的基因。因而这一公式就成为理解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体系的社会形式的枢纽。

作为生产力范畴的社会分工不会消灭,只会发展。社会分工与共产主义公有制相结合,就是共产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价值规律。同样是共产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过这个范畴会发展为新的阶段,因而会具有某些新特征。需要价值不断增长的规律,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只有随着分工的发展,随着需要价值的不断增长才能实现。

他的这一思想我一直是依据马克思关于经济范畴两重性的论述进行分析的。马克思说:“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对于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来说都是共同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①我们正是将社会主义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来理解的。或许,这种理解正是社会主义新理论经济学得以寻找到出路的关键。

作为富国裕民的新经济学,旨在寻求通过新的途径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并向共产主义过渡。我提出的新的范畴体系,是在一般劳动过程范畴体系上穿上了一件社会主义的社会形式的外衣。这个新体系可简单图示如下:

〖JZ〗需要价值理论体系图示

需要需要一般

利益利益一般

自主利益(利益的社会主义形式)

自主需要(需要的社会主义形式)

劳动劳动一般

价值价值构成一般:c+v+m

社会主义价值构成:c+n

自主劳动(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

价值的社会主义形式社本价值

所用社本价值(C)所费社本价值(c)

需要价值(n)公共需要价值

社会需要价值(n1)

集体需要价值(n2)

个人需要价值(n3)

新生产价格社会主义成本价格(h)

平均净产值(〖AKd-〗)公共收入国家收入(d1)企业收入(d2)〖JB

)〗个人收入(d3)

我已从两个方面说明需要价值的由来。一方面是从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来说明。我指出,需要价值范畴的确立,是马克思需要范畴发展的逻辑结果。我在有关著作中作了这种发掘和探索。也就是说,需要价值是个崭新的范畴,但它是从马克思理论中开掘出来的。另一方面,我从我国经济理论界的探索中,说明了需要价值这一理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需要,是人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劳动是满足需要的手段。“需要”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正象劳动、分工、交换价值等范畴一样,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范畴。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包括“需要”体系,也包括“劳动”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与他的“需要”理论同时完成的。我的“需要价值”理论,不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方法,还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体系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

需要价值的基础自主需要自主利益〖FY(〗+社会分工〖FY)〗需要价值的形成

需要价值的质需要价值的量

自主劳动

〖FY(〗+再生产过程〖FY)〗需要价值的再生产需要价值的生产需要价值的实现

需要价值的分配需要价值的消费

〖FY()+动态过程〖FY〗〗需要价值的发展趋势需要价值量的增长规律需要价值

与共产主义市场经济

结果,我形成了这样一条思想线索:人的需要是客观必然;使用价值是满足需要的对象;劳动是满足需要、实现利益的手段;分工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社会分工是交换的基础;交换价值是实现社会需要的媒介;价值是劳动的物化;消费是需要的实现。根据卓炯关于经济范畴可以一分为二,分为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的原理,我把五组范畴分为三对(见下面的表式)。

在下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范畴系列中,由于“公共”均可划分为“国家”或“社会”与“集体”两个层次,所以,社会主义的需要、利益、劳动、价值均可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这样,就在更深的层次上论证了社会主义新价值划分公式:需要价值(n)=社会需要价值(n1)+集体需要价值(n2)+个人需要价值(n3)。而这一公式是建立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关键所在。

〖HT5”〗经济

范畴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个别利益社会利益必

要劳动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剩余产品必要价值剩余

价值

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资本主义范畴:

必要需要奢侈需要必要利益奢侈利益有

酬劳动无酬劳动有酬产品无酬产品有酬价值无酬

价值

社会主义范畴:个人需要公共需要个人利益公共利益〖JB)

〗个人自主劳动公共自主劳动个人需要产品公共需要产品

个人需要价值公共需要价值

〖HT〗

七、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与社本的类别

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范畴是自主联合劳动。自主联合劳动是雇佣联合劳动的对立物,它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在自主劳动关系下,资金就转化为社本。因此,社本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联合劳动是活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社本与自主联合劳动相结合,就是需要价值的生产过程。社本,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而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态,必然是一种混合经济。

我们已经知道,资金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相结合,就形成作为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社会主义资本,即“社本”。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因而社本就表现为混合的形式。

(一)社会主义混合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混合经济。混合经济与纯粹的经济形态不同,它是一种复合型的经济形态。混合经济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体制性混合经济,另一种是制度性混合经济。

所谓体制混合经济,是指由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混合而成的经济形态,通常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或结合。因为市场经济也好,计划经济也好,都是指不同的经济体制而言,而与社会经济制度无关。在西方传统经济理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西方经济学界使用的“混合经济”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引进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计划管理和调控而形成的一种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或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或优势互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体制性混合经济。这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体制。

所谓制度性混合经济,是指分属于不同社会性质的经济制度或所有制的混合。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社会性质不同的所有制,是相互对立的。但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以统一。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互相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和平共处”。这种制度性混合经济,通常指的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混合。现在我们所说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指这种制度性的混合经济类型。不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有一个显著特征作为限定条件,那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经济形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实行所有制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以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由此看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经济,是一种双重的混合经济,不仅是体制性经济,同时也是制度性混合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证明,这种混合经济是有生命力的。究其原因,一是它能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长处于一身,既能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效率,又能发挥计划的控制协调作用;二是它能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份各自的长处,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的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能保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又能调动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各方面动员力量,尽快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不仅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一步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把这一方针进一步提升和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要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一个来自社会实践经验总结的伟大创举。长期以来,总是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纯粹的公有制。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是外在的补充,决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新的回答。

实行这一新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只要注重提高国有经济的素质和控制力,就能保证公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混合经济好比一架飞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处于飞机头的地位,起导航作用,而机舱则很大,好比容纳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这架飞机载客量又大,方向又正确。这就可以使我们达到加快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的所有制经济形式:

(1)国有制经济。包括国家所有,国家经营即国有国营经济;也包括国有民营经济。随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大量国有经济单位将退出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的比重将减少而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将大大提高。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有支配地位。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必然大大加强,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将会有力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2)集体所有制经济。它的特征是其财富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属于一种局部的较低层次的公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包括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包括双层经营的承包农户、乡镇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经济、合作社经济等。

(3)个体经济。即城乡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而不雇工或少量雇工的经济,俗称“个体户”。

(4)私有经济。指城乡生产资料完全私人所有并雇工经营的经济。其规模大小不一。

(5)股份制经济。各种股份公司,其产权是多元化的,投资人是分散的,是一种不同所有制组合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6)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包括独资的外资经济和与我国某种经济成份合资的经济。

(7)各种基金组织。属于社会所有制或共有制经济。

(二)社本的分类与结构

依据不同的标准,社本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1.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标准对社会的分类

社本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属性划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国有社本;(2)集体社本;(3)个体社本;(4)私人社本;(5)股份社本;(6)外资社本;(7)基金社本。

以上可列下表图示:

社本结构国有社本国有独资社本国有合资社本

集体社本集体社本合作社本股份合作社本

个体社本城市个体社本农村个体社本私人社本城市私人社

本农村私人社本

股份社本

外资社本独资社本合资社本合作社本

基金社本(社会社本)

也可以表述为另一种社本结构:

社本结构公有社本国有社本集体社本股份合作社本基金社本〖JB

)〗

私有社本私人社本外资社本混合社本(股份社本)个体社本

2.按其他标准对社本的各种分类

(1)生产社本和流通社本。前者指处于生产领域并在其发生职能作用的社本,即产业社本。后者指在流通领域中发生职能作用的社本,包括商品社本和货币社本。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社本独立化为商业社本,货币社本独立化为银行社本(生息社本)。

(2)个别社本和社会总社本。前者指在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实体即企业中起职能作用的社本。后者指全社会范围的个别社本的总和。

(3)固定社本和流通社本。前者指其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其价值在多次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生产社本。它以固定资产形态存在。后者指通过一次生产过程其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生产社本。它以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流动资产形态存在。

(4)所用社本和所费社本。前者指生产需要价值所使用的全部社本,即预付社本,用于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的投资。后者指商品生产所耗费的生产社本,它等于生产中的所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所费社本作为商品的生产费用转化为社会主义商品的成本价格。

(5)原有社本和追加社本。前者指预付社本或垫支社本。后者指增殖了的社本部分。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需要劳动所创造的需要价值实现以后,进入分配过程。通过分配过程,需要价值划分为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用于积累的那部分需要价值转化为社本,便形成追加社本。

参考文献:

[1]李炳炎:《需要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石》[J],载《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

[2]李炳炎:《需要价值理论体系概述》[J],载《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3]李炳炎:《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体系的始点范畴》[J],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4]李炳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自主劳动”范畴》[J],载《苏中学刊》2002年第1期。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