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化要素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化要素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主义化要素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新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的伟大历史成就,不仅使它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旗帜,也深刻启示着世界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新探索。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的理论成果。我国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因素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试想: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没有正确的认识,哪里有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学懂马克思主义、学好马克思主义、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在这里,应该说的学习经验是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

的学习经验概括地说有如下几点:一是注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著的学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典作家创造的,只有读原著才能取得“真经”。二、三手的著作不是不可以参阅,但不能作为根据,它们甚至可能把不正确的认识附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为全党干部学习开列学习书目,在历史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

二是注重基本原理的学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皆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本著作中,最好是经他们亲自审定出版的基本著作,因为这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的。专家们应尽力读他们的全部著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则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他们的基本著作上,并在实践上狠下功夫。还反复强调,对基本著作基本理论,不能看一遍就完事,而应反复学,反复思考,常学常新。在晚年开列的“三十本书”的目录意义深远,在一定意义上说,具有“遗嘱”的意义。

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带着革命实践中的问题读马列的书,为了解决革命中的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亲和”,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一生最讨厌“教条主义”,看不起那些“言必称希腊”者,认为教条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路;只有沿着这条正路前进,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四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性理解,在把握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一贯主张:学习马列的书,不是仅仅记住他们的一些词句,而是要善于“联系起来思考”,从“系统”性上把握其精神实质,用其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特别强调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所谓立场就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立场;所谓观点就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质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方法就是把基本理论化作方法论原则,搭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五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品格,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常讲的两句话:一是“老祖宗”不能丢,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二是后人必须写出新的理论著作,以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听延安时期的老同志讲,说过这样的话: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克思一样,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马克思”,不是说在人品和学识上都强于马克思,而是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够解决马克思没有解决过的问题。这就是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大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拓,就是这种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素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如果说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那么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如果说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了解,就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那么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同样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所说:“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就是说认识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根据要在中国的国情中去寻求。

什么是中国国情?国情是一个广大而复杂的范畴,但主要是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发展趋向。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性质问题。所谓社会性质主要是指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基本状况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发展趋向的内在联系和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就是以现实的中国社会性质为出发点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就是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得以建立的社会历史根据,就是旧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之所以从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谈起,一直说到现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就是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战略策略。邓小平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足点的,就是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他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或者说他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是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运动规律的理论反映和实践表现。

对国情的把握离不开对世情的认识,即对世界发展时代条件的科学分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五四”运动后,即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民主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国际环境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特征和发展主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时代条件。把国情和世情联系起来分析,是从本质上把握国情、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认识中国国情的根本方法有两条: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从规律性上把握其本质特征,这在前面已讲过了,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这就是现在要着重说的。在青年时代就倡导读“无字之书”,践行对中国社会的体察和了解。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又针对“本本主义”倡导调查研究,提出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并深入群众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革命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奠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有的同志说,调查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搭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这是很有见地的。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体化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可忘记“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

三、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要素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现代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看现代中国的文化形态决不可割断它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现代先进文化的标志,那么在这个文化形态中,就内在地包涵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渊源。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能丢;二是说孔子、老子、墨子不能丢。丢掉了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但就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而言,核心的东西还是儒家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做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是起了重大历史作用的。但到了近代它落伍了,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它还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对立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是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分析,批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人民性的精华,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在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主心骨”作用,取决于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取决于它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取决于它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取决于它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的基本认识。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可能没有糟粕的一面,而它作为中华民族长期的思想结晶,也必然具有普遍性价值,可以古为今用;(3)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藏,发现它的现代价值,使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发挥学术民主,实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在互相碰撞和吸取中,才能形成新的先进的文化形态。

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创立,都必然打上创建者的印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开拓者,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成竹在胸。正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新的文化形态中,不仅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辟的话语,形成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批判地吸取了其内容中的精华,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在晚年精心批阅了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二十四史》,标志性地展示了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思想的任何一个重大命题,无不体现着它的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这个优良传统必须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