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过程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过程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过程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要求我们时刻注重对实际的调查研究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体现了真理的过程性和具体性。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实质,而不纠缠于其具体论断、个别词句,同时要时刻注重对实际的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按照中国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过程。每一次结合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围绕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课题展开的。每一次结合的实现,都是新一次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思想是这一路径指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任何一种主义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它只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具体国情相适应,实现这种主义的本土化,才能得以在不同的土地上,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此作过明确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原理的实际运用时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也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由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不断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正由于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对中国实际的认识,都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与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我们通过实践的一次次检验,来修正我们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曾经正确的认识也可能变得不再正确,也需要我们不断修正,不断超越与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绝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帆风顺的。正如所说:“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何等贫乏”。由于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它的某些具体论断区分开来,与俄国革命经验及苏联建设模式区分开来,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都付出过巨大代价。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回顾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由注重“书本词句”到注重“现实关切”、由被当作“公式标签”到当作“行动指南”的曲折过程。综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什么时候我们的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由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别国道路,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1957年之后我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就与我们教条地、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等不无关系,其实质,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坚持好。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延展,不断实现理论的超越与创新。这是一个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加以总结,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实践,再总结,再发展,循环往复、不断超越与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真理。事物是过程,实践是过程,认识是过程,真理也是过程。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但它之所以没有成为历史的陈迹,关键就在于它与时俱进,保持了自己的动态性。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片面地教条地固守马克思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所作出的某些具体论断,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其补充新鲜血液,使其永葆青春活力,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世界上没有抽象真理,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在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实际出发,独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固定的道路和模式是没有的,照抄照搬绝不可能取得成功。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当然,在中国更不同于其他各国,因为中国在国情上更具有特殊性,辽阔的国土,13亿多的人口,没有经历像西方国家的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种国情的特殊性就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胆量与创新的气魄,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性与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实质,着重学习其所提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要纠缠于其具体论断、个别词句。邓小平曾倡导,“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怎样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语录,当《圣经》,奉行“拿来主义”,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总结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得出的,简章地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结果导致了理论的“水土不服”。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用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指导思想科学,目标指向明确,使理论在中国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没有忠实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看起来思想不够革命,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要求我们时刻注重对实际的调查研究,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调查研究的工作也必须坚持不懈。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多么高明的指导原则,如果不是和当时的、真的实际结合,而是和“以前的实际”结合,和从书本中得来的“实际”,和报表上看到的“实际”结合,也难以发挥其指导实践的效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好高骛远、心情浮躁,不肯铺下身子在调查研究上下真功夫,只是走马观花、蜻蜓掠水,搞花架子、走过场,不能掌握当时当地的真实情况,只能从书本出发,从下级的报表出发,从不全面的报喜不报忧的材料出发作决策,拿这一决策来指导实践,就会出现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工作的失误,而他们又会把这一失误的原因,归罪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管用了”。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求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也要求有对实际切切实实的认识,只有二者都做到了,才谈得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会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无主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会自动中国化,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现在,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