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哲学文化批判初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哲学文化批判初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哲学文化批判初探

摘要:马克思哲学在创立之初,既倡导通过斗争消灭资产阶级,让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即阶级斗争,也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批判从而建构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即文化批判。这两个方面是其创立之初的基本向度,但在以后的发展之中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特征,苏联和东欧侧重于发展阶级斗争理论,西方则发展了文化批判理论。

关键词:阶级斗争;文化批判;马克思哲学

对人类的关怀,为人类福扯的考虑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因素,这种伟大的旨趣是马克思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反映。当时的欧洲社会,资产阶级为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剥夺了工人的一切,使工人阶级处于极为悲惨的境地,这种残酷的现实冲击着马克思的视野。为人类奋斗的宏伟意愿与现实的悲惨纠缠在一起,促使马克思努力去构建一种理论,一种可以为工人争取自由,为人类解放指明道路的思想,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点而努力。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按照其性格创造出来的社会,它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却以牺牲工人的利益为代价,在这种社会中,西方理性自中世纪以来所承诺的自由与幸福面临着根本性的危机。马克思在理论的层面对这种危机进行了揭露,对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奴役进行了批判,指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冲破一切现有秩序,打碎所有束缚工人的枷锁,为争取终极自由和幸福而努力。到达理想彼岸的途径就是阶级斗争,首当其冲的方式是罢工,通过罢工来提高工人的觉悟和能力;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革命,通过革命推翻现有统治,夺取政权。不管罢工还是革命,都是通过斗争的方式获取人的自由和解放。

此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的研究、揭露,对资产阶级性格的分析,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对资木主义文化的全方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态度等,即形成了独特的资本主义文化。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虚伪性的揭露,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都是在文化的根本意义上展开的。他还通过批判构建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样式的蓝图。在这个图景中,人由异化状态转变为自由自觉地状态,全面的实现和占有了自己的本质,从而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社会各机构、各阶层之间平稳有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这便是共产主义文化的理想图景。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哲学的创始人即马克思那里,马克思哲学不仅包括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让无产阶级掌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还包括了一种新的文化样式的构建。这种文化样式建筑在马克思的理论之中,并且指导了无产阶级的斗争,使人对理想彼岸充满了无尽遐想,反过来又丰富了新的文化样式的内容,两者是统一的,并以统一的形态,统一的样式蕴含在马克思哲学之中。如果说前一个方面可以用阶级斗争来概括,那么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对新的文化样式的构建可以用文化批判来指称。阶级斗争和文化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内蕴的两个基本向度。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特征。

马克思哲学在俄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列宁将其与俄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了起来,诞生了本土化的列宁主义,并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列宁的成功更多的是在阶级斗争方面的成功,苏联革命的发生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是在物质材料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列宁之所以能够夺取领导权,源于他对马克思哲学灵活性、独创性的变革。这自然可以使他执掌政权。但能否像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则需历史的证明。列宁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不能说是后无来者,至少是前无古人。但这种发展是单向度的发展,他并没有建构出一种全新的文化样式。在苏联的制约下,东欧各国的发展样式与苏联大致相同。文化缺失表现出的是一种个体的失落,集中体现的是民族的整体萎靡。这种状态在战后东欧的文学、艺术中均有体现。苏联和东欧各国由于特殊的经济、政治原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阶级斗争的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哲学。虽然这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大背景指导之下发生,但或多或少的形式或内容上的变通甚至背离总会产生不一般的结果,并且因为未充分发展与阶级斗争相伴随的文化批判的内涵,没有建立一种新的文化样式,最终走向了集体没落,导致了90年代的苏东剧变。

除却在阶级斗争的方面发展马克思哲学之外,还有另一种对马克思哲学的单向度发展。在欧洲,工人通过罢工促使政府将目光转向了工人的福利制度上。政府因此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工人的待遇,并将工人纳入到自己的发展体系之中。在美国,人们相信生而平等,并且由于社会制度的极大开放性,工人随时可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利的提高,欧美的工人逐渐对自己的使命产生了信心上的动摇。革命己不可能,问题也不再集中于这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普遍的文化失落,庸俗文化的泛滥,造成人的精神的沦丧。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必然会关注到这一点并最终转移到这方面。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指出,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使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从而丧失了历史的总体性。为此必须扬弃物化,这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自觉,所以他倡导建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葛兰西同样突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他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取得对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在根本的意义上对文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斗争就是文化批判。早期西方马克思哲学的领导人物还热衷于参加革命,但在以后的发展中,虽然一度成为工人和学生的造反武器(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在60年代的发展),但主流仍是停留在文化批判上。

马克思哲学在诞生之初既为人类的实际生活注入了前进的活力,又为我们勾画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样式的蓝图,这两个向度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的特征。当下中国面临的是新的文化样式的构建,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应该从马克思哲学的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