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仰建设马克思主义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实践生存与信仰建设密不可分。人的实践生存是信仰的源出之根,只有且只能从实践中才能科学揭示信仰的本体论根基。马克思揭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可见,信仰与人的生存实践息息相关,人的实践生存是个体信仰得以产生的源泉,是个体人性延展及信仰确证的物质根基。同时,信仰对人类的实践生存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对人的实践生存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就信仰对社会和人生的作用而言,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们从深陷困惑的生存境遇中,寻求解脱、探索出路、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一方面为个体生存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赋予个体以人生尊严和意义追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故此,每一个实践生存着的个体,皆与信仰建设相伴而生,从而不间断地践履自身生命历程。
2.实践生存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互通共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本质上是实践生存论在高校信仰领域的生动彰显。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生存与高校信仰建设在基本理念要求方面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契合关系。其一,实践生存与高校信仰建设共同致力于追求真知。真知是指具有真理性的认知,人们籍此指导自身言行,使之更为规范及理性。追求真知的本真使命在于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个体经验,积极建构知识,探讨人生意义,并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高校师生自觉加强对于理论和经验知识的自我理解、体悟及内化,最终顺利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把握。毋庸置疑,追求真知是坚守信仰的重要前提,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怎样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由知而信,再由信到行的转化是信仰研究,科学信仰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二,高校信仰建设赋予校园人生以较高品质的意义遵循及生存旨趣。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保障。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值得守望,其深刻根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下的实践生存密不可分并互通共融。高校师生守望信仰在于可将高校师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到更高境界与层次,赋予高校校园人生更加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存旨趣和意义遵循。守望是一种较高的品质追求,是对高校师生进行灵魂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整个社会心态日渐浮躁,守望马克思主义信仰尤显重要和紧迫。其三,高校信仰建设与实践生存在培育“四有新人”目标任务方面保持一致。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蕴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任务,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依靠以理服人,而且涵摄以情感人。当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人的感性、意识、实践、需要、情感与爱的丰富性的发展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在我国,高校信仰建设与师生实践生存在本质要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它们共同落脚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四有新人”培育这一历史使命上。“马克思主义秉持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将人类的自我解放与全面发展视为人类生存斗争的最高理想”,“四有”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简称,它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受教育者必须接受教育影响的政治、道德、文艺和法纪等四个基本方面的目标维度,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的信仰教育意蕴。
二、实践生存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危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实践生存在客观上造就了物质生活世界的空前繁荣,但同时又导致了主观精神世界的日趋颓废。精神世界的相对贫穷,波及高校信仰建设领域,造成了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严重困境及重重危机。
(一)多元价值取向造成信仰的漠视和淡忘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快速转型导致现代人需要信仰以安顿自己那骚动不安的灵魂,“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人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日益多元的价值选择,比如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及现代价值观念在同一时空中交错并存且多发冲突,加速瓦解了人们对事物的既定评判标准,导致个体信仰建设面对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而难以抉择,社会信仰建设对个体信仰建设的价值凝聚和方向引领作用遭致不同程度的削弱。在此背景下,高校早已不再是封闭的校园,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想象中的一方净土,因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思想和行为早已将自己的触角自发地延伸到高校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受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冲击,有相当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遭到了淡忘和漠视;有部分师生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主张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表现出对个体价值利益的盲目追捧和非理性追逐。
(二)超俗物欲追求削弱信仰的情感认同及理性认知与价值取向多元紧密联系,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物欲就像一个神秘的怪兽,日渐吞噬我们内心的价值观、生命信仰……那些本属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感受纷纷被抛弃”。在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困境的调查访谈中,笔者发现,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不容否认,在信仰建设方面,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及理性认知却遭到了无情削弱,尤其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持续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热情正逐渐被拜金主义思潮及评判标准所取代。超俗的利欲追求不再是口诛笔伐的对象,相反,甚至有的高校教师竟在微博上宣称要以获取财富的多寡作为评价学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超俗的物质主义倾向显然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育人目标,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承认世俗需要的合理满足,但绝不提倡拜金主义,并肤浅地以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成功与失败的唯一标准。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层面的富有才是实践生存最值得珍视的信仰追求。然而在某些高校,极少数大学生却过分追逐物欲,言谈举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暴露了甘于物欲奴役的不良倾向。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在接受笔者访谈并参与问卷调查前,公然发问:接受访谈且填写问卷,你给我多少钱一份?即使是给我们自己的任课老师干活,也从来都是明算账,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再说我们学校本身就是带有很强的职业性质。如果不给报酬,那又会有谁愿意给你白干呢?尽管此为极个别现象,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此类隐藏在极少数大学生心灵深处的信仰逻辑,却着实让人心痛及无语。
(三)精神追求无根危害信仰的发挥作用及程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批判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无根现象,他指出,对资本的过度追逐,导致人们陷入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中难以自拔。西方社会的一些思想家,也揭示了此类现象在当代西方世界的肆意蔓延及严重危害。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对世界性信仰危机作了十分精彩的评论。他说:“从来没有那么多国家里的那么多的人民,甚至是受过教育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虚与沉沦……互相冲突和矛盾的观点,震撼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忘我追逐不免在无声地冲击着既往的亲情、诚信和道义。由此,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凸显其重要和紧迫。当前我国高校部分师生的实践生存,确实较普遍存在着思想犹如无根的浮萍无处依托、心灵犹如脱缰的野马四处抓狂、精神犹如荒漠的戈壁缺乏滋养、志趣犹如凋谢的花朵萎靡不振、困惑犹如难缠的噩梦如影随形等精神无根情形。这些令人忧心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信仰的不坚定和迷茫,曾经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发挥的作用及程度遭到严重削弱。
(四)信义抉择浮庸表征信仰教育的乏力信义是诚信与道义的综合,是个体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公平正义的政治法律诉求的生动展现,它不仅包含道德要求,而且内蕴法律政治涵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丰富,而且在于人类精神的自律。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物质财富的增长及丰饶令世人瞩目,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不容否认的是,由于缺乏人类精神的自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乏力无助,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我国高校部分师生,在信义抉择方面却不乏浮庸之举。例如有些国内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到国外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时,因为谋得了理想的高薪职位或者有望拿到绿卡,而故意失信于导师。他们的背信弃义行为,给国外专家留下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以致他们公开表态日后将无条件拒绝来自中国高校哪怕是顶尖名校高素质学生的申请。一些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求学,不刻苦努力,背离中国传统的诚信美德,抄袭作业而且找代考,而其中的某些居然来自中国的硕士博士,甚至高校教师。
三、基于实践生存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理路
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倡扬高校信仰建设应立足实践生存,着眼于人的自为存在之域,努力实现人的生命完整,满足个体价值的自洽诉求,稳步达成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育人目标。
(一)实践生存下高校信仰建设必须满足合理生存所需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全部人类历史的起点,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这又与其生存需要的合理满足密不可分。客观上,“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基于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劳动创造了人,实践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的思想接受和信仰确立与合理利益的满足密不可分。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其利益有关。一个人连自身生存利益都难以保障,那他就不需要信仰及其教育。师生实践生存与其合理需要的满足须臾不分。陶行知指出:“你哪一天学不是生存呢?”因而,必须从生存需要论的高度包括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帮助引导大学生,讲清信仰建设对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及价值,尤其应当使他们产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自觉。没有需要自觉,“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为此,职能部门及教师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生存需要论认识高度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兼具世俗性和超越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更多关注超越性而相对忽视世俗性,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多数师生员工感受不到马克思主义在解决世俗生存方面的独特魅力,没法找到科学信仰理论与现实物质生存实现良好沟通的桥梁。现实生活中部分信仰迷茫和精神迷失的共产党员及领导干部,尽管理论上代表马克思主义,但实际言行却销蚀师生对他们的信任。因此,推进信仰建设,必须下大力气思考如何把满足世俗需要与推进信仰建设紧密契合。二是从不同学习阶段、需求层次设置信仰教育的课程体系,把设置课程体系作为高校信仰建设与满足高校师生世俗需要的逻辑契合点:既要着力思考和分析高校世俗生存与信仰建设存在怎样的关联,存在哪些方面的需要及其得以满足的信仰建设方式,又要主动在高校信仰教育中增加历史传统意识教育的比重,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的史实教育,通过历史反观和现实感悟,激发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理论认同和情感共鸣,主动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实践生存下高校信仰建设必须把握两点论中的重点论人的实践生存是个体与类的生存的有机统一,具有丰富多彩的需求和特征。“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应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丰富性加强高校信仰建设,但同时亦不应忽视“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不仅个体具有独特性,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体系本身,也具有自身特殊性。鉴于此,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必须注意分析师生身心发展特点,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特殊性,尤其重点剖析个体在信仰建设层面存在的重点、疑点、难点等个性化特征与需求,侧重讲为什么要如何,而不停留于要如何,对个体加强信仰建设的原由、重点及措施做出必要恰当的解释和帮助。展开而论,必须把握如下途径:一是广泛调查全面收集,体察思想动态,分析掌握影响高校信仰建设的全面因素和不利影响。二是典型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普遍存在的系列问题,重点剖析深层次的难点、疑点,寻找核心线索或观点,作为主导性突破口。教育教学的重点不应停留在全面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而应致力于找到核心线索或可行抓手作为加强高校信仰建设的努力目标。三是教育引导,通过个别访谈、作业辅导、实践报告等途径,激励高校教师坚定自身信仰,在自身具备坚定而执著研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把握和研究信仰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缜密分析、透彻说理,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使学生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建设魅力,进而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魅力和逻辑力量武装头脑而更好地生存。
(三)实践生存下高校信仰建设必须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按照实践生存论,“生存是一种可能性的筹划,是向未来的展开,……人之生存展现为一个动态的完成过程。”实践生存论视角下的高校信仰建设,应自觉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积极把实践生存的理念贯彻落实到信仰建设全过程。第一,要通过勤于调研不断创新高校信仰教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基于实践生存的高校信仰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笔者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绝大部分师生对大胆创新高校信仰教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表示欢迎,并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理论应联系实际,尤其应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契合大学生切身需要开展信仰教育教学;结合历史进程勾勒信仰传播及建设的轨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育体系归结到信仰建设主题上,以便全面系统把握信仰建设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脉搏,领悟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感召力等。这些实质上都是倡扬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实践理性和精神品质的宝贵思路与方法。当然,创新教育教学思路与方法,不等于鼓励懒汉思想,相反,“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第二,要把自觉研读经典与弘扬时代主旋律有69机融合。首先,必须自觉研读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经典。编写信仰建设经典简明读本是推进信仰建设的基础环节。当前高校的信仰建设,因其分散实施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存在素材分散,观念杂糅,缺乏核心观点凝练等突出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坚定有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信念。通过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基本构成及其核心任务并不清楚,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名词概念本身亦存在模糊认识。究其成因,缺乏经典权威且可读性强的信仰建设教材是一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适时编写经典简明读本,并在此基础上倡导高校师生潜心研读,内化涵养,提升素质。其次,自觉研读经典要与弘扬时代主旋律有机融合。时事政治教育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曾语重心长地勉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时事政治,正确形成政治观念,理性净化政治灵魂。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正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活动的新热潮。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生动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建设的核心要务与时代归旨,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筑高校信仰建设的强大合力,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者:彭美贵单位: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