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边境地区马克思主义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边境地区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边境地区马克思主义论文

一、保障边境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途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

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关系政治信仰的安全。边境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边境人民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这一政治信仰的过程。只有如此,边境人民群众才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高度认同。在边境地区,只有人民群众充分认同和肯定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人民群众之间才会增加相互理解、信任和合作,才能巩固国家政权,发展社会经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民族精神弘扬。意识形态的普遍性也要求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当涵盖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民族精神,同时民族精神融入意识形态也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合法地位的确立及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动上,起着支撑人们的理想信念、推动奋勇前进的重要作用。在边境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利用其维护边境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必然性和选择性辩证统一中作出的正确抉择。边境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关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边境地区大众化,而各民族群众能否自觉自愿地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边境地区大众化的重中之重。过去发生的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去年发生的昆明3•01爆恐事件更凸显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就会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并进而导致若干消极的连锁反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即为明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逆势增长,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愿看到的。因而,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在国际社会上大搞“中国威胁论”,无孔不入地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等幌子,不断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尤其是其不断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分裂活动。放眼世界,敌对势力对某些国家实施类似的伎俩,确有得逞的先例,这就决定了渗透与反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形势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民族心理特点、风俗习惯、行为方式,这就离不开我们在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搞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

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各民族人民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边境地区社会稳定面临多重考验。美国9•11事件以后,西方敌对势力极力干涉我国民族问题,他们与民族分裂势力同流合污,利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威胁边疆稳定。由于地缘政治的敏感性,边境地区的社会问题很容易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外敌对势力常常打着“人权”和“自由”的旗号,在我国民族问题上大做文章,并与国内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相互呼应,联合干涉我国边疆民族问题,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和边境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一直试图利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暂时性和局部性问题,恶意指责,大肆渲染,混淆视听,企图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资产阶级人权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全面强加于我国,并借此制造各种障碍和矛盾来影响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正常活动,挤压我国战略安全空间,甚至采取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或暴力手段直接遏制我国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呈现出更加多元开放的状况,各种新观点、新情况、新问题在边疆民族地区层出不穷,加之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区域环境方面的差异,这些都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去阐释,内在地要求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在边境地区的统领和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增强民族凝聚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边境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站在国家事业下的理论实现和发展的一种诉求,更是解决边境地区现实问题和继续发展的根本需要。针对边境地区的特殊性,增强各民族国家认同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的最高价值追求。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重要表征,且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了其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认同。边境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状况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实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效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就边境地区而言,只有各族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和睦共处、团结奋斗,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汇聚成民族伟力,才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边境地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构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内在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一元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政治保障。

三、边境地区社会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提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今天,以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不动摇,更加注重广大群众的民生建设,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并且部署了一系列惠及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在内的发展民生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边境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不首先研究边境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离开现实的人的基础,背弃广大人民群众,一切社会问题都成为空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只会停留在理论之上,成为空洞的说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只有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和根本利益,才能彻底掌握群众。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该理论是否真正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是否真正关注了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是否真正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诉求,他们才最具有发言权。民生世界才是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深刻关注现实的民生世界才能彰显其彻底性。边境地区地域条件的不平衡性使得不同民族和同一民族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给民生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其最大的特点是各地区的民生建设表现出不平衡性。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大量消耗资源,造成资源能源过度开放利用,甚至有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这种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代价过大,不但没有给广大群众带来民生改变,反而引起了新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边境地区农村,因为诸多因素的干扰,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障碍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群众社会保障、农民收入分配、农村教育卫生、煤炭矿山安全生产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边境地区城镇,群众住房、养老、社会治安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因历史的原因,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以上民生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然引起一些群众的意见或误解,进而造成群众思想的多元多样,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核心价值理念来统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核心价值观无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边境地区民生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边境地区建设好民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从边境地区实际和民情出发,努力实现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生态环境的同步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民生的同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切实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二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边境地区民生建设提供实践精神动力。边境地区民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持久的动力。这一动力不仅来自物质力量,精神力量也不可或缺。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凝聚、调动、协调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的核心精神纽带。

四、周边地区意识形态辐射作用

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的“边缘之地”。就我国边境地区而言,文化多为民族文化特别是跨境民族文化。以跨境民族为例,族源与亲缘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并未消亡,而是促成更加坚固的民族认同感,这样的认同促进了现代跨境民族在边境地区的流动。民族的流动,是文化的流动,不同公民身份的同一族群在不断交往中,也使得边疆民族地区的地缘文化表现出跨境的流动性。威胁我国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边界争端军事入侵国家统一等传统的因素,还有跨境民族问题、宗教渗透问题、跨境贩毒、非法移民、走私和海盗等跨境犯罪问题,跨境生态和资源利用问题以及三股势力等非传统因素。从发展趋势上看,传统因素的安全威胁在下降,而非传统因素的安全威胁在上升,并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边界及其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发展的主要威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与各国实际密切联系,特别是20世纪以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的实践中,都将其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中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并不断反思理论与实际的契合与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丰富,使其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切实改变这些威胁边境地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在加强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上,构建适合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体系,结合边境地区实际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尤其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在尊重差异中包容多样,在多元中坚持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马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边境地区意识形态领域。

作者:杨鸿春单位:云南国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