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知行观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阐述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人们通常熟知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就是从认识到实践这个认识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那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所以认识运动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往复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二、中国传统知行观的阐述
春秋时期的孔子对知行进行了最早的论述,但是孔子在很大程度上论证的是知与学的关系。孔子通过知识的来源将知识分为天赋的知识和后天学习得到的知识,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荀子认为人的感觉器官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那么这表明了荀子肯定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荀子还强调与感觉器官相对应的具有思维功能的“心”对人的感觉器官具有支配的作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非常强调天意,人们所做的事情对错与否都要看是否符合天意,他认为人认识来自上天的授予,而人的意识又决定了万事万物。唐代佛教的“知行合一”说主要在修身成佛方面进行论述的。在修行中强调“止、观”,大体上说心无杂念并对事物用心去体会与认识,二者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北宋时期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的观点,他认为知是行的根本,人们必须先有认识,之后人们会按照已有的认识去行动。朱熹也曾对“知先行后”的命题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将“知”“行”先后的关系阐述的更加明确化,他认为知在认识过程中是第一位的,而行是第二位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统一观。他认为,在人们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人们通过行从不知到知,从知识的匮乏到知识的渊博而且在认识的过程中知始终伴随着行,而行也始终在知的指导下进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其始则不知而行之,其继则行之而后知之,其终则因已知而更进于行。”这句话大概说人们最开始由于不知才会去“行”而后通过“行”使人们获得知识然后以或得的知识再促进行动从知再回到行。这种行—知—行的认识逻辑显带有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超越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的来源更具超越性。中国传统知行观对于认识的来源问题即“知”与“行”的先后问题主要有“知先于行,行先于知”两种观点。孔子强调的“生而知之”观点到北宋程朱理学对于“知先行后”思想的论述表明“知”对“行”的决定作用都只是在浅显的论述“知行”的先后顺序而没有更进一步的去探究其来源。荀子则是“行先知后”观点的开创者,他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根源。虽然这种观点较“知先行后”的观点具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韵味,但它对于客观的事物的理解只是直观的反应,不具有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更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彻底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途径是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从根本上讲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第二,马克思主义对于真理标准的检验更具超越性。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孔子的“知先于行”还是董仲舒的唯“天意”论再到程朱理学的“知先行后”观,这些思想都强调“知”在知行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从根本上讲,这些思想不可能对真理标准的检验形成科学的认识,因为他们认为“知”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必然会以“知”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就犯了不可扭转的错误。虽然以荀子和王夫之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行先于知,但由于他们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属性的束缚没有从本质上去论证认识来源的跟本。所以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不可能意识到“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主观形成的理论本身以及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能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根据,而在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依据并且具有绝对的最高的权威。人的实践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对不断更新的真理进行检验打破了中国的传统哲学只局限于伦理道德作为万事万物标准的僵死境地。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过程更具超越性。对于中国的传统知行观的论述,有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由知到行的过程,一部分哲学家强调人的认识过程是由行到知的过程。这些观点都没有深层次的对认识过程进行剖析,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过程。虽然近代的孙中山提出带有辩证思维的“行—知—行”的认识过程的观点,但那也只是从表面上指出了认识过程的几个阶段,并没有对认识过程进行深刻的论证。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运动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经过无限反复是一个辩证的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科学性的提出了实践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把认识再回归到实践中去检验之后在形成新的认识去指导新的实践。这种无限循环的辩证发展的认识过程是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形成的认识的过程无法企及的。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以批判性的态度去借鉴和继承,以科学性的态度学习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作者:王安邦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