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路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社会功能,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主阵地作用。马克思大众化在高校的推进,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高校师生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师生从观念上认同马克思主义,进而内化成理想、信念、追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肩负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传播的重要使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是我国高校的首要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局的事情。

(一)构建学科体系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倡导下,思政课教学经过改革,设立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建设,使思政课更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容,成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课程。高校在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相关学科体系。

(二)加强理论研究

将深化理论科学研究作为增强思政课教学理论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为主线,深化理论研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研究,为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三)提升教师素质

建立一批素质过硬的马克思主义专家队伍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教育者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和精髓,教师首先需要完成自我对于主流价值观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必须充满自信,并身体力行,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讲好每一堂课。其次,教师要终身学习,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最新动态,从学生关注的事件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问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自觉地加强和维护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融贯自身的信仰和实践,这样才能带领学生真正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使思政教师的影响力从课堂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

(四)更新教学手段

在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下,将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浅出,合理运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音乐等功能,吸引学生兴趣。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语言习惯,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选择符合大学生的思维逻辑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用通俗化的语言,实现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探索符合现代网络特点的教学手段。

二、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保障

部门联动机制是指学校各相关部门以一定的运作方式联系起来,实现能力合作、协调运转、统一行动以保证阵地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长期性和全覆盖。要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整合校内各部门之间的运作,形成合力,保证效果。

(一)高校党委的高度重视

高校党委要将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要构筑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在日常管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政策保障和经费激励等手段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机制保证;要构筑督评机制,建立以党委宣传部、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等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督察机制;要构筑反馈机制,开展舆情调研,以保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持续良性运行;要构筑评价机制,通过完善科研选题、成果考核、专业评奖、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构筑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全力配合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受众是大学生,学生工作部门应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舆论宣传、学生指导、实践教育等方面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运行,确保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资金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师的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激发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宣传观念和方式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手段

习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和通俗易懂的宣传内容更契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一)构建大宣传平台

高校党委要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委宣传部要自觉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着眼大局,主动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服务和指导各部门各方面的宣传工作,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到宣传思想工作中来。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和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宣传格局。

(二)构建全媒体平台

高校要继续发挥、巩固和提高校园网、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校内媒体的主导作用;广泛运用新兴媒体的传播技术,克服面对新媒体的“本领恐慌”,适应网络、移动信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QQ群、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新的传播方式给传统的传播观念和宣传方式带来的巨大挑战,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主导权,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善于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多种手段的互补效应,顺应媒体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师生信息交往的大趋势,针对不同载体和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增强与受众的现场互动,即时反馈,扩大正效应,增强正能量。高校应借助大宣传、全媒体平台,转变传统的宣传观念与方式,适应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促成有效的互动的模式,激发学校全体师生的参与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与创新,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

四、拓展社会实践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只有亲临其境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科学地把握基本国情,才能进一步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社会实践正规化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以科学管理,确保师资完备、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要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

(二)社会实践阵地化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书本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校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结合,阵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本着合作共建、双方共赢的原则,从服务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锻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三)社会实践系列化

把实践教学与学校团学活动结合起来,与社会调查、三下乡、支教、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大学文化建设、青马工程、勤工助学、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内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的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要根据国情、省情、市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

(四)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得到锻炼,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体会、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后达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目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改进宣传观念和方式、拓展社会实践,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快速发展。

作者:刘宁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