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国家认同的联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谈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国家认同,很多人认为这两块搭不上关系,甚至是相对立的,因为国家认同是强调国家,而马克思貌似是不怎么喜欢国家这个东西的。在此,笔者试着谈一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国家认同内在联系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性质和职能的规定
关于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性质的分析,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将国家视为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暴力工具。相反的另一种观点是,西方学界有人极力淡化甚至忽略国家的阶级性质,提出超阶级的中立论。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既不是单纯的阶级论,也不是超阶级的中立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国家的阶级实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历史上存在着不知国家为何物的时代。国家随着阶级的分裂而成为必要,是历史的产物。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随着阶级被消灭而自行消亡。”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也非常关注国家的社会性。从起源上看,恩格斯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在这段话中,恩格斯指出了国家的两种性质:一方面国家产生于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统治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国家还是社会冲突的缓和者和社会秩序的提供者,它具有某种超越于阶级统治的独立性。只不过,在国家产生之初,国家的阶级性是绝对主导,社会性极为薄弱。在职能上,恩格斯指出:“国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这种职能要服从于政治统治职能,同时,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原著文本的许多地方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都非常重视。在地位上体现为强阶级,弱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也随着国家形态的演变而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总趋势:人类文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国家的阶级性和政治统治职能越减弱,相反国家的社会性和社会管理职能越增强。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较低,国家的发展水平也比较低,这时期的国家的性质主要体现为阶级性,而没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手段是赤裸裸的剥削。尤其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初,阶级差别极为明显,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国家的职能以政治统治为主。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尤其在二战以后,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干涉日益广泛,由国家兴办的巨头企业越来越多。同时,国家在其它一些领域也担负着全社会的公共职能,如兴办学校、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从事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市政建设、提高和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创办社会福利和救济事业以及养老失业和医疗等各种保险,有些国家甚至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各种新情况都说明,在普遍的层面,国家的社会性已经得到了明显加强。这在根本上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社会各阶层力量不断壮大,并且出现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不过这些变化并未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性质,这些国家扩大社会管理职能,更多地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为社会上层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真正发生根本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者依然存在,但正在逐渐退居比较次要的非主导的地位;后者的重要性和作用正在得到充分的体现。到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阶级差别逐渐消失,国家已经演变为一种单纯的社会管理机关,只具有社会性,这意味着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存在的国家的自行消亡。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在到目前为止的人类历史中的演变基本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的一般趋势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级社会,国家的阶级性始终占据主导,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度阶段之后,阶级性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社会新替代直到阶级消失。再看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阶级整体的剥削阶级不复存在,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统治阶级的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事务。这表明当代中国的社会性已经在主导地位,国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国家的性质和职能的变化,关键是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坚持了这一原则,而我们更不能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做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国家发展至今,它的阶级(阶层)基础明显扩大,并且这种发展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国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能代表全体民众的利益。这为公民认同国家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建设与国家消亡
历史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不断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在对内对外的重要性和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国家建设。但国家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消亡思想不是相冲突的。国家消亡是总的过程和趋势,而国家建设仍然是处在这个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反国家的学说,而是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国家的产生和消亡的过程。而实际上,人类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的迈进客观上这也正是国家的消亡过程。在这之中,“国家”的扬弃是必经之路。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上,国家自主性的发展也是一个阶段的必然趋势。这就为公民认同国家提供了必要性。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提高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必须坚持遵循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作者:马小山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