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中国传统哲学主流简介分析和与现代中国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构成在主流上有儒释道三种思想,这三种思想在长期的与中国实际发展实践之中逐渐融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首先应该说到的就是儒学。儒学的“初始”形态是由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学说共同组成,通过后来的董仲舒,“二程”以及朱熹等一系列学者文人的构建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正统的价值取向。儒家强调人民应该具有进取之心,“学而优则仕”,“仁义礼智信”,而且“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是当时读书人理想中最完美的人生道路,并且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儒家文化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进而也影响着东亚甚至亚洲,也成为了东方世界的重要思想之一。释家,也就是佛教。发源于印度但是兴盛于中国的外来宗教,经过长时间的与中国文化磨合碰撞相融的过程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者,经过达摩祖师,六祖慧能等的传播在中国逐渐发扬光大,尤其是佛教中的禅宗,更成为了具有鲜明中华特色的佛教宗派。中国的许多古代名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和实践者,比较著名的有苏轼等。禅宗为很多陷入苦闷中的人找到了解脱的办法,认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把所有的事物和人最后都要归并到“无”的境界之中,世界的本质也是“空”。认为“寂灭为乐”。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家文化深刻的植入到了中华文化之中,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道家,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并称“老庄”。道家认为小鸟和大鹏的幸福程度彼此一样,而且“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讲究一种“逍遥”的状态,要长久的享受生活,并且安于现状,“天长地久,因其不自生,故其能长生。”后来的道教和道家也有一定的关系,其道教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神仙人物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符号性人物之一,道教通过各种神仙信仰和炼丹的保养生命的方法使其人们能够充分享受生活。也是中国人直到现在的潜意识之中不自觉的信仰之一。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融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诞生于欧洲的理论,但是在社会理想,辩证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方面和中国的哲学有很多相同相通的地方。首先,在社会理想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识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首先是保障了人民生存条件的社会,其次才是寻求发展生产力和文明生活条件方式的社会。”而儒家思想中,也设想一种大同社会,在大同社会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同社会中,没有贫穷,没有罪恶,没有战争,人人乐于分享,这与中国人认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创造与享受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社会,而大同社会也是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需要经历多种阶段,才能够最终实现,他们都是中国人心目中标准的社会理想蓝图,激励了中国人对美好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其次,在辨证逻辑上,中国的辨证逻辑基本来源于道家,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有很多的辩证法的思想的语句,“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等语句已经充满了辨证法的思想,而中国人俗语中有“有所失,有所得”,也充满了这种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逻辑,黑格尔的辨证逻辑中的原因和结果等方面的论述也能在道家中找到,因为中国人的道家的逻辑辨证相对于康德等人来说,更相通与黑格尔。第三,在对社会发展规律上,中国社会一直在遵循着某种周而复始的规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人看到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王朝几乎都在走着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达到顶峰,走向衰落,灭亡这样的规律之中的,正如自然规律一样,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好解释了这一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不适应,还有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决定性力量,和“民为贵”“亦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基本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加科学的合理的解释了中国朝代的更替。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互补
3.1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需要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有其自在的优势,但是同西方哲学相比,在其推导逻辑性上稍显逊色,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人对哲学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看是否有用到看知否能够追求真理,正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之中,看待哲学的标准一直是能否帮助到“我”,所以很多哲学门派,甚至宗教门派都能够和谐共生,互不干扰。即便几个哲学学说在其逻辑性和学术性上讲是相互矛盾的,中国人也能够忽略这些矛盾之处而看到是否有用而进行践行和信守。而哲学进入现代化时代以来,中国哲学也必将面临着真理的挑战,真理不能是灰色的,而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的哲学面临着西方哲学真理化的挑战,在这一点上,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此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就曾提出“共家学派”学说,其目的就是让中国哲学能够整合,使其能够不相互矛盾,这就需要一个大的理论体系进行外部构建,而内部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和实践的两个特征,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大框架之下,所有中国哲学门派都可以进来,并进行再度“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的得到合理的解释。只有在一个大框架,即“科学”和“实践”两个旗帜的指引下,中国哲学也才能够真正的复兴,为中国的思想繁荣贡献出力量。
3.2马克思主义更好的中国化需要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同志也曾概括过:“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我党成立以来到现在,这其中的历次会议,运动,决议,甚至战争,都在展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其中既有光辉的业绩,也有错误的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既有着正的经验和反的教训中发展着的。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如果离开中国哲学,而不顾实际的国情。则是断然不能进行的。中国传统哲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化人心,道德规范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而中国人的生活也同中国哲学息息相关,如果离开中国哲学而全部替换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不仅会水土不服,也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这个根本原则的,中国哲学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式逻辑的解释,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中国哲学更“中国化”的解释,例如学生在学习《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候就经常表达出难懂难学的观点,一方面来说是因为学术性较强,其一方面还表现在虽然用的是中文,但是并不是“中国化”的语言,只有将中国哲学对其进行融汇贯通,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作者:潘伟立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