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逻辑进程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及其结合问题。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且有机统一的逻辑进程,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大众和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两个维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大众;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阐明一个道理,即如果自身不重视群众,关心群众,群众也就不会关心理论、接受理论、运用理论。这就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行动的主体——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的关系及其结合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且有机统一的逻辑进程,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大众和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两个维度。
一、人民大众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②在这里,革命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革命的运动,则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政治的、历史的概念。它既有量的规定性,即它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大多数;同时它又有质的规定性,即它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随着历史的演进,人民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但是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一,人是社会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就没有整个人类社会。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正是从人民群众的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凝结而来的。通过人民群众不断地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逐渐积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才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第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这一论述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通过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各方面能力,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尊重人民自身利益和价值,不断满足人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社会历史,人民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作用范围和强度都是不一样的,对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大众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掌握人民大众
马克思在理论形成的开始,就已经注意到理论可以变成物质力量和理论必须变成物质力量。他强调科学社会主义要变成推翻私有制和旧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关键就是要掌握无产阶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就是“群众”,就是“素朴的人民”,“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⑥“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⑦可见,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自愿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自觉地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偏见进行彻底决裂,才能战胜一切旧的习惯和落后势力,实现人民大众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特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人民群众需要掌握理论,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的、深奥的、被少数人所掌握的转变为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被大多数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从而丰富、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理论需要掌握人民群众,就是指用马克思主义去影响、感化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内化为人民群众投身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⑧的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也就是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
三、大众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
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宣传群众、要被群众接受,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来说,源于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的一切理论的特质和性征,即它的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
1.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同时,他们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也进行了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是和一切有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同时也是国家力量所系并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阶级”。⑨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不但具有彻底地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对这个规律认识得愈全面、愈深刻,利用得愈正确、愈彻底,就愈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也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为争得自己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掌握了无产阶级,才能变为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了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曾指出:“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求,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了;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具有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性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⑩
2.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全新阶段
以往的一切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实践,存在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根本缺点。过去,所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主要是思想运动的历史,实践运动始终没有占据主流地位。社会主义基本上局限于少数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即使是从事革命活动的实践家,也往往局限于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就其对未来社会及其实现的途径认识而言,归根结底,它与前者仍是一脉相通的。而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它“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着意避免使自己陷入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泥潭,并且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武器交给了工人,并把社会主义运动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群众性的社会运动。此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几乎处处都有了抹不掉的社会主义的痕迹。可以说,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以服务于社会实践为目的,并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始终同社会实践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同每一个时代、每一国家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植根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四、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彻底严整、逻辑严密的真理体系,它来源于群众的实践,高于群众的实践,并指导群众的实践,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列宁指出,我们“应当时刻不忘我们的最终目的,随时进行宣传,保卫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不被歪曲,并使之继续发展”。
引文注释
①③④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0,294,293,306.
②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5.
⑧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1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2.
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9.
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
作者:王秋月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