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浅析

摘要:“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征程上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以“民生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党的宗旨、科学发展以及制度建设三个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当前从事党史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民生视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障民生

广义视角下的民生不仅包括当代人的吃穿住行等一切有关生活的问题,也包括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和上一代人的赡养问题。关注民生不仅是维系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之举。通俗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即中国如何基于自身的发展现状,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基于这样两则概念,笔者认为民生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如何在关注民生、维系公民基本权利、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基础和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让大众化的相关理论真正意义上融入到民生发展的相关议题当中。

1全面把握党的宗旨,保障民生价值诉求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更是推进我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领导中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所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牢牢铭记这个宗旨,并将其作用域保障民生的一切活动之中,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民生问题的有效融合。现阶段有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当中最为严苛或者说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就是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普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程度,更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与发展进度。伴随着“十三五”发展规划当中有关健康保障、脱贫机制以及其它相关政策的提出都直接或间接真名了我党对普通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与快速解决的发展预期,这不仅加深了普通民众对我党的情感认同,也加强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度认同。理论来源于实际、从实践从省城并得到检验,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大众。所以一旦理论脱离客观实际、远离普通民众的生活,就会变成曲高和寡的“空中阁楼”,为大众所不屑,自然也就无所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共党史第二卷的有关内容当中,就坚持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相互统一。所以中国共产党只有坚定不移地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民生的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推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才能彻底得到百姓的拥戴;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党还必须保证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沿用和学习,以排除人民群众的焦虑、以解决实际民生问题为主要目的,让广大百姓真正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越性所在,从而自觉接受和使用这一理论和先进性思维。

2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提供民生物质保障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归根到底要依靠的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转变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或者残存的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创造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财富与物质基础,改善其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只有经济上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群众才更有可能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理论生活,才有可能去学习和认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自经济已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与突破,但在居民的收入取得一定层次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的同时,整个社会发展也随之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因为人口众多所引起的人均生活水平不足、因为经济发展而对社会自然环境造成的大量污染、公平机制缺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无形之中影响着发展的深入程度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也制约了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面对这样一种境况,党中央适时提出了以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现状的科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兼顾环境,在保障人民基本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保障社会上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以环保的、可持续的思想理念来为广大民众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巩固物质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实现。

3加强制度建设改革,构建民生长效机制

制度是一种用以规范和约束人类思想行为的标准与纲领,是国家或其它制度提出者的所属层面用以协调各方利益的重要工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制度的出现是保障其经济发展、维系各方面节奏与进度的重要基础。缺乏相应制度保障的国家,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波及,难以实现长期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如果制度的制定与其社会发展的现实想脱离、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想脱离,那么这样的制定就是不成功的,归根到底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建设的进步。因此,在我国各方面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家层面必须基于社会发展现实,做出与时俱进的制度建设改革,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真正意义上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举例来说,1978年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但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腾飞的同时,也埋下了贫富差距的隐患,造成了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有关贫富、建设的矛盾,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党和国家就必须与时俱进的做出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社会发展的主题,适度转移到消减地区矛盾、改善贫富差距上来。因为矛盾一旦出现,群众极易质疑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那么就更无所谓谈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信念与要求。所以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效命题,是要不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行为,是要基于民生现状、保障民生所采取的有一定发展性、流动性的选择行为。综上所述,民生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就是要国家时刻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与生活有关的各类问题当作发展与建设的重心,通过不断进行有效的改革、方针实施以及其它类型的措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民众对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从而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走得更加长远、有利于其发展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李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生视角[J].ForwardPosi-tion,2013(03):29-32.

[2]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J].求是,2010(13):58-59.

[3]亚历山大•潘佐夫.传:真实的故事[M].台北:联经出版社,2012.

[4].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李煜耀 单位: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