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主流媒体四力实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主流媒体四力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主流媒体四力实践

[摘要]今年年初,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主流媒体在疫情期间肩负着传递真实信息、引导舆论、宣传教育的责任。在这期间不仅要宣传好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还要在第一时间报道疫情最新情况、深度挖掘疫情方面的新闻信息,这对于记者的“四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探析主流媒体在战疫报道中如何践行“四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四力”舆论引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新闻工作的“四力”正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和继承,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是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有效途径。新闻工作者是为人民服务的,面对肺炎疫情,记者如何践行“四力”?在实践中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脚力:明确行走方向,冲在抗疫一线

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写道:真正好的人民报刊,即和谐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社会、深入基层、贴近民众,脚下时常带有泥土的芳香才能写出好文章。在新时代,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脚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行走的每一步都要明确方向,行动步调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人民为中心。在疫情期间,新闻记者采写抗疫报道时,一定要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入疫情一线,满足人们对疫情发展状况的探知欲。抗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主流媒体记者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深入疫区采写了许多生动详实的报道。1月21日,在钟南山院士证实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的第二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探访武汉各大医院发热门诊,首次向群众报道当时发热门诊的状况。1月23日,前方记者率先向社会武汉全市地铁、长途客运站、轮渡暂停运营,火车站、机场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一重大消息。疫情期间,各地方物资紧缺,尤其是处于疫情重灾区的湖北更是连连发出物资告急的求援信息。为什么捐了那么多的物资还是频频告急?这个话题一度冲上各社交平台的热搜,公众内心存在很多疑惑与不解。央视记者针对这一事件深入一线,到负责分配抗疫物资的武汉红十字会进行探访,写下《捐了那么多东西怎么还缺?总台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的报道,在记者探访红十字会仓库物资分发地点时,直播报道被保安掐断。踏入危险区,用脚丈量新闻不是一句口号,记者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报道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在疫情期间,人可以封闭在家,但消息不能封闭。让新闻真相流通,才能稳定社会、稳定人心,打赢疫情防控战。

二、眼力:高格局宽视野,透过现象看本质

眼力要求记者要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速度便捷化的媒体环境中,记者必须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带着问题看事物,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胸怀大局,才能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疫情期间,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大多数群众都选择闭门不出,有部分人利用疫情期间受众极易情绪化的特点,散布谣言、骗取流量,严重破坏社会治安,阻碍防疫工作的进行。还有一些不良商家企图发“国难财”,坐地起价、销售假口罩等。媒体除了要及时辟谣,还要发挥监督作用,为百姓发声,替百姓说话,用独到的眼力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疫情时期谣言增多,如多喝大蒜水可以治好肺炎、多吃辣椒能降低肺炎带来的死亡危险、板蓝根和熏醋可以预防等。各大主流媒体及时甄别谣言,阻止谣言进一步扩散。如新华网的报道《实时辟谣第七波:我们一起让谣言无所遁形》《实时辟谣第九波:抗疫期间,勿让谣言混淆视听》等,获得读者一致好评,这是主流媒体及时发出理性声音,引导群众,展现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记者要以犀利的眼光发现问题、报道问题,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揭示问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澎湃新闻2月12日的报道《团伙贩卖31万只假飘安口罩获利十余万,衡阳检方提前介入》,揭露疫情期间假口罩的问题。一些负面问题的爆出,有利于政府加强整治和监督,推动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

三、脑力:准确报道事实,积极进行舆论引导

在疫情报道过程中,新闻素材的取舍需要记者花费脑力,策划更加合理的报道方案。主流媒体在报道事实、讲述社会现状时,要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引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病毒。在疫情攻坚期,党中央对防疫抗疫工作进行缜密部署,强调要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达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目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评论文章,把宣传工作重心转移到众志成城抗击病毒上。如1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冲得上去》,强调初心和使命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要真枪真刀拼出来,呼吁各级领导要冲在疫情前线,走进基层倾听百姓的声音,满足百姓在疫情期间正常的生活需求。1月21日环球时报社评《战“疫”异常严酷,批评与鼓舞都不可缺》,号召群众在疫情期间不能只做围观者,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因为一点问题就否定全局。澎湃新闻在疫情期间专门策划了抗疫专题“女性之声”——为巾帼澎湃,关注在疫情期间主动肩负抗疫重担的女性,展示新时代中国女性的大爱与担当。让更多群众看到,在危难关头女性的力量不可小觑,女性从未离开过这个战场,她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与勇气撑起半边天。

四、笔力:创新传播方式,弘扬社会正能量

“妙手著文章”是记者必备的硬功夫,记者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达给读者,做好时代的记录者和观察者。随着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新闻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用符合读者需求的形式包装内容,成为新时代媒体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为了适应时展和读者碎片化阅读习惯,AI主播、短视频、vlog、直播、人工智能、算法等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疫情期间,新闻信息成为人们的“刚需”,新闻工作者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人民的故事”,以更多的暖新闻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今年2月了4条“疫”线vlog,如《“疫”线vlog——95后援鄂护士的一天》,护士许雯娇用轻快活泼的画风记录上班的一天,本人的讲述和配乐,让这条vlog成为缓解大家精神压力的调味剂,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疫情初期,人民日报每天都会刊登来自一线抗疫英雄的故事。2月8日刊发了《他们,向武汉逆行》《八方驰援防控一线》《服务精心居民安心》等多篇疫情暖新闻。2月18日“一线抗疫群英谱”刊发了《“身在湖北,请求就近支援”》《“与病毒面对面,我们不会退缩”》等多篇正能量报道,勾画了一幅幅抗疫英雄画像。由于疫情期间读者的时间和空间相较以往多了随意性和自由性,不少网络直播成为疫情期间的爆款。1月26日,央视推出云直播《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连续直播了576小时,吸引1.27亿人次在线观看,同时引发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转载。此外,还有多种传播形式也颇受用户青睐,比如央视频“疫情24小时”H5直播、央视网战“疫”最前线之《我和你》系列短视频等。在新时代,记者除了要写得一手好文章,还要掌握新媒体技术,将新技术运用到报道中,丰富报道形式,多用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多用一些鲜活的事例,在社会实践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规律观念:“马新观”的基础观念[J].国际新闻界,2020,42(02).

[2]邓绍根,丁丽琼.新起点、新探索:2019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20,42(01).

[3]丁柏铨.略论“大舆论场”——对舆论格局和舆论引导的新思考[J].新闻与写作,2020(01).

作者:张明 吴佳玲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