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辩证法对老子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辩证法对老子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辩证法对老子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

辩证法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它来源三个方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理论;革命实践和生活的朴素辩证法;《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辩证法。在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之前,就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了解。又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是以中国革命实践作基础,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作文化背景来学习、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来消化、规范、吸纳实践辩证法和传统辩证法。所以辩证法思想,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蕴藏了丰富的实践辩证法,还鲜明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从而建构起三位一体的富有特色的辩证法思想。本文着重论述对《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青年时期就很爱读《老子》的书,在他的《讲堂录》中记录大量的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摘录。建国后,还经常读《老子》的书,并关注哲学界对《老子》的研究。对《老子》哲学思想继承发展主要是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即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论、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和柔弱胜强的发展规律论。

一、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论

在他的辩证法的代表作《矛盾论》一开始就指出:“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在这里指出了这种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实事也是这样,中国最早提出矛盾概念的是《易经》。它用八卦形式推测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老子积前人的思想资料和他本人对社会实践的观察,提出了诸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雌雄、轻重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老子》通过这些客观存在的对立现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即所谓:“反者道之动”。正是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才推动了道,推动了万事万物生生灭灭运动变化。老子提出的矛盾动力论,显然比前人更进了一步。

《老子》还提出了对立双方的互相依赖、互有同一性的思想。《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准确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在《矛盾论》中直接采用“相反相成”这一命题来说明矛盾的本质属性。他说:“‘相反相承’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他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普遍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何以会动呢?因为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否绝对对立呢?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应该承认,老子的“矛盾”思想对是有很大影响的,论证的矛盾的普遍性,实际上是对老子“反者道之动”命题的展开。他在《矛盾论》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还列举了很多例子,说明矛盾的普遍存在;如数学中的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力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阳电和阳电;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负等矛盾着的现象。在这里,这些思想主要来自马列主义辩证法,但他的论证和阐述明显带有老子辩证法的印记。

老子研究了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为我们留下极为可贵的思想遗产。继承并发挥了老子哲学思想,他说:“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存在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他还说:“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这段关于同一性的论述与老子的叙述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老子》强调对立面的转化,是把矛盾转化与矛盾对立面区别开来的,比较倾向把对立面转化的原因归到矛盾的同一性、互相渗透性。也很重视转化,用很多篇幅讲这个问题,他明确地把转化归结为同一性的一种表现,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表现。这与老子思想基本一样,只是更明确更强调这种思想罢了。这一思想主要来自老子,因为马列辩证法都没有把转化归结为同一性。

但是又发展了老子哲学。第一、根据列宁的思想提出了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这对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极为重要的;而老子倾向于强调同一性的无条件性、绝对性。老子的矛盾观偏重于同一性,而则偏重于斗争性。第二、具体论证了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矛盾动力论理论体系:1、区分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提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结合,决定事物的生命,推动事物的发展;3、提出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这是老子哲学所望尘莫及的。第三,老子哲学只是提出命题,缺乏科学实践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的矛盾辩证法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二、“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

的《矛盾论》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是对老子辩证法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老子》不但反复说明事物的矛盾双方存在着互相对立、互相依赖的关系,并指出矛盾双方总是向着对立面的地位转化而去。《老子》书中举出“物壮则老”、“正复为奇,善复为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曲则全,枉同直,洼则盈,敝则新,多则得,少则惑”等例证,说明了强弱、祸福、曲直、洼盈等对立的事物现象,都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老子发现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是一个规律的现象,并揭示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原因,事物为什么会向对立面转化呢?老子回答:“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极端(大),就会远离它的本质,向它的反面转化去。矛盾着的事物之所以向对立面转化,是因为对立双方互相作用的结果,各自走到相反的地位上去,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

老子对辩证法达到如此认识程度,对影响是极深的。他把老子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吸收过来,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年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实际斗争中,经常运用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辩证思想指导工作。在他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指出:要改变敌我强弱力量的对比,使之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要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和城池。他引用了《老子》第36章中关于“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的策略来加以说明。他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就是赚钱生意。”运用生活中通俗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做生意,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不丧失货物,又何得到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睡眠和休息虽然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

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不是简单重复“老子”哲学思想,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其表现如下:

第一、在老子那里,向对立面转化是个普遍的现象,但老子认为这个规律性现象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就必然走向消极的宿命论和循环论。既然祸福、好坏、强弱、美丑是不可避免的,要向对立面转化,我们何必为某种目标而争呢?用不着主体奋斗,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这是老子思想的消极因素。吸收其合理成分,摒弃其哲学中消极的宿命论,挖掘出矛盾转化中“推陈出新”的思想内涵,他说“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对老子思想的这一改造的意义在于说明:只有把矛盾转化归结为事物前进发展的必然环节,这种转化观才是辩证法的。因为辩证法是承认事物发展变化必须通过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当然这种转化不是对立双方无休止地转过来又转过去,而是代表新生事物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矛盾的一方最终会消灭与其对立的另一方,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第二、老子认为对立在面转化是没有条件的。老子把转化看作不是人所能决定的。这种离开条件讲转化,就会滑到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庄子的相对主义就是从老子开的这个口子滑过去的。认为对立面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鸡蛋转化成小鸡必须要有一定的温度;资本主义转化成社会主义,需要无产阶级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实践主体的任务就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去创造一定的条件,使矛盾运动朝着有利于自己的目标转化。

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命题,虽然提出矛盾作用促使向对立面转化,但并未具体研究对立面转化的原因,而找出事物转化的原因,他认为对立的两个事物所以互相转化,是因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同一性,他举了被统治的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地位的转化,战争与和平的转化,鸡蛋向鸡的转化,都是因为具有同一性才能转化。“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生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在此,从同一性中找矛盾转化的根据,这不仅对老子辩证法的重大发展,也是对马列唯物辩证法的深化和丰富。

三、“柔弱胜刚强”的发展规律论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这个命题包含了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和“以柔克刚”的战术策略观。老子说:“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最深刻最聪明的人才懂得柔弱胜刚强。老子举了例子说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为什么“柔弱”能胜刚强呢?因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这是辩证法思想。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生存现象中,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但有生命力,因为最终会强大起来,是“处上”的。“弱者道之用”,符合“道”的弱者就会战胜强者。接近死亡的东西是坚强的,但失去生命力,而实际上是脆弱的,是“处下”的。在这里,柔弱与坚强,“生之徒”与“死之徒”,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坚强的东西,生机正逐渐失去,所以居于下降地位;柔弱的东西,正在生长发展,所以居于上升的地位。这是老子对生命发展的深刻认识,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矛盾斗争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规律性总结,是一种世界观、战略观。同时也表明老子在社会生活中,处理矛盾斗争的一种策略的考虑:对待强大的敌人,不要硬碰硬,而要采取“以柔克刚”。老子以水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天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是最柔弱的,但柔弱的水可以穿凿岩石,能够在最坚强的东西里穿来穿去,滴水穿石,天长日久,水可以冲垮拦阻它的河库堤坝。这是老子举出的柔弱胜刚强的最典型的例子。

老子并不是说任何的柔弱、任何时候都能胜“坚强”的,他以“生之徒”与“死之徒”以水穿越坚硬石壁为例,只是这个弱者是符合规律,有生命力的,就是符合“道”。新生儿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战胜了老朽的“死之徒”。水的力量在于它无争而顺着自然规律,从高处往低处流,柔弱的水才能穿越障碍,形成奔腾之势。如果水要争向高处流,违背了了规律(道),这个柔弱的水就不会有任何力量。老子认为只要符合“道”的合规律的弱小力量,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战胜刚强。同时,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是有过程的。弱水穿石要有个漫长的过程,没有韧性和坚持精神是不可能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老子》的这些思想对具有很大的影响。在的《讲堂录》写道:“《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胜)”。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一生都是起作用的。在领导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长期是在弱势一方,但他坚信,代表人民利益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能够胜利的。因此,柔弱胜刚强就成了与中国共产党遵循的政治哲学原则。

与老子的不同在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不是通过矛盾斗争实现的,而是通过矛盾的消解,弱势一方的忍让、“守柔曰强”不争而胜。他认为水的力量,并不是因为它争,而是因为他顺势而下,合乎道,做了利于万物生长的善事。因此“万物莫之能胜”。老子主张忍,主张自然而然,不作主观努力。扬弃了老子哲学这一消极思想,主张即使弱方是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也必须经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他坚持斗争哲学,他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才取得人民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为武器,对老子哲学思想采取批判、改造和继承、发扬的立场,吸收了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并根据实践的需要,发展了老子哲学思想。可以说的辩证法是以实践为基础,把中国传统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辩证法最鲜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