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独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开拓者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独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开拓者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独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开拓者

【正文】

一、开拓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功绩

从1956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他逝世的1976年,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高领导人。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在的领导下,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迅速发展了经济,形成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独立的工业体系,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先进的工业国,一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的形象”初步塑造起来。(注:参见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1999年版。)美国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曾客观、公正地指出:“其实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注:见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著《邓小平时代:1978~1994,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思考》,第8章,第1部分;又见《英才》杂志,1998(1)。)

更重要的是,在探寻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提出和阐述了许多关于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他领导中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事实则说明:这一理论的基本方面是正确的。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更深层面上综合来看,开拓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两大功绩:

(一)创造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

在1956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领导党和国家创造了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均不同于苏联和东欧的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可以将这一模式称为“模式”。

从政治体制上看,我国采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这一点与苏联、东欧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国体相比,在本质上一样,但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有区别。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与苏联的人民代表苏维埃相比有很大差别(层次不同、两院制不同、主席团制不同),与东欧各国的体制也不一样。我国在结束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仍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与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一点与苏联、东欧各国的一党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都有区别。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公、检、法相对独立、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司法体制,这一点是中国独特的。我国不仅实行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体制,而且在军队里面建立了党的组织系统和政工系统,这一点与苏联、东欧各国是不同的。在领导下,我国建立的政治体制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具有独特性。

从经济体制上看,当时,在农村,确实是想探寻出一个与苏联、东欧的集体农庄制、农场制不同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模式来。我国在工厂、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工会监督制,同时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这一点与苏联、东欧的企业有区别。我国经济的发展,实行以农轻重为序,工业和农业并举,土洋结合,大中小并举,也没有照搬苏联、东欧的模式。

从意识形态上看,我国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统治地位,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发扬科学学术民主,遵循文学艺术发展规律,鼓励创新,又坚持必要的思想斗争,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些与苏联、东欧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方针有很大不同。

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创造的上述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这三个主要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创造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后,经历了许多国际国内险风恶浪,但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巩固。中国能够有几十年的基本的稳定发展,得益于我国仍然在总体上继承着所要创造的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成果。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实际上是对所创造的这一独特社会主义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二)提出了中国独特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路

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回答这一重大问题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了一系列的思路。其主要内涵是: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注:《著作选读》,下册,766页。)社会主义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推动其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特点是又适应又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先进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对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反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注:《著作选读》,下册,768页。)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注:《著作选读》,下册,768页。)。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以解决这些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注:《著作选读》,下册,769页。)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注:《著作选读》,下册,770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此,除了重视经济工作、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外,十分重要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三,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这个矛盾运动就是平衡与打破平衡的矛盾运动。“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注:《著作选读》,下册,769页。)我们要采取积极平衡的方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不平衡的问题。“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注:《著作选读》,下册,769页。)

第四,要通过改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善经济体制有两个重点:一是改变中央过分集权的状况,适当分权给地方,国家适当分权给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二是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要找到三者兼顾的恰当形式。要确立、巩固劳动者管理国家经济、政治以至意识形态的主人翁地位。

第五,中国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之后,还要不断改善这一政治体制。改善这一体制的根本点是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把对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结合起来。要采取恰当方式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充分发挥派的积极作用。要改善国家机构和管理方式,克服官僚主义。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国家权力机关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要吸收外国包括西方国家法制建设中好的经验,健全民主和法制。

第六,为了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批判资产阶级思想。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文化要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学习外国的东西,要把它变成中国自己的。

关于社会主义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理论,是他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思路的理论根据。他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之斯大林要全面、深刻,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他发展社会主义的思路,就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展开的。而这一思路,不但是同时代苏联、东欧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所没有提出甚至没有认识到的因而是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而且都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而有自己的特点。

摆脱苏联模式束缚,从而探索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没有失误。即使是这样的伟人,也难以避免失误甚至犯错误。在晚年探索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失误也确实给我们国家造成了很大损失。发生失误,根本原因有三:一是在经济建设上要求过快过急;主观愿望与中国实际情况不符。二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反作用,因而实施了脱离实际的变革方针。三是错误估计国内、国际阶级斗争形势,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并采取了错误的斗争形式。这三点归结为一点,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因而造成失误并带来严重后果。这些教训也给后人以启迪,使后人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更清醒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进一步总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同时对的失误及原因进行深刻分析、汲取教训的基础上,迈出进一步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并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的。从这方面来说,作为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先行者的艰辛开拓并启示后人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二、的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在领导我们党和国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生前不断地总结这些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许多理论论述。这些理论论述,覆盖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上层建筑、对外关系等基本方面。可将其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点:

1、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出发点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而在中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人类进步,乃至实现共产主义。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实践,都是在此基本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他的理论观点也是围绕这一核心点给予理论的概括和说明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与前一点相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探索过程中也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作指导。

3、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特征有三:一是结合的特征。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二是系统的特征。把中国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研究,因此其理论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三是探索性。是在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观点的,因此这些理论观点具有明显的探索性。探索的是前人没有遇到或没有正确认识的新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处于接近对这一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许多问题尚未深入回答,还有未知领域。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预测或预见的特点。但在事物尚处于运动之中、还没有完结其变化过程之时的预见,只能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其具体内容尚待充实。而这一任务,邓小平完成了重大方面,余下的任务,还留待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继予以完成。

4、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同任何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体系一样,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外延所包括的几个方面都是围绕着中国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论述的。在中国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思考、试验、实践、形成、展开关于社会主义几大重要问题进而形成他一系列理论观点的出发点,它又以本质内容的特征渗透于几大理论体系之中。上述内涵与外延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框架。

三、研究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人类进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前途,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奋斗、探索的过程才能达到。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再到,前后相继地开辟了一条不可割裂的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前途的奋斗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每一阶段进行探索的代表人物,都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研究每一阶段代表人物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必要条件,更是深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特定阶段特点及新进展所必做的工作。显然,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研究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的这段历史与的实践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为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国度中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拓着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确实与的领导分不开。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研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特别是研究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巩固、发展的历史,就不能不研究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因为历史不能割断。如果割断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就不能理解社会主义事业何以在中国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看待新中国历史所要求我们的。

在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有失误。他的成就和失误相比,成就巨大,占第一位。与此相应,在探索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基本的或主要的方面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错误的理论,是非基本的或非主要方面。研究,继承正确理论,对其次要方面的理论观点、失误及其原因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是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所必须的。

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的历史功绩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戈尔巴乔夫在80年代再度对斯大林进行全面攻击,实际上是借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领袖人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其行为给苏联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恶果已是有目共睹。中国要想避免重蹈前苏联之覆辙,需要吸取这一惨痛历史教训,实事求是地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方面的理论价值,这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98页。)

邓小平理论不是无源之水,它是继承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的正确理论成果并在新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结果。还是如同邓小平所说的,“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00页。)。而且,从历史的实际联系与理论的实际联系这两方面看,邓小平理论来源于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也是不争的事实。研究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理解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统一性以及我党在实践中继往开来的特点,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