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和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对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正文】
一、关于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
赶超战略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在其战略目标的设计上,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现代化,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为落脚点。不同之处是是以几种重工业产品主要是钢的产量作为标准,急于求成,以赶超英美作为近期目标;而邓小平则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标准,循序渐进,在本世纪末,以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到下世纪中叶,则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奋斗目标。
关于中国的发展问题,自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刚刚开始执行时,便开始酝酿和思考,基本的设想是由10至15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赶超世界发达国家。1957年11月,面对着赫鲁晓夫提出15年苏联将超过美国的挑战,提出了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口号,并设想再用20年到30年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以逐步地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至此,“超英赶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发展战略已基本形成。
邓小平在制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非常慎重的。最初设计的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起到本世纪末,“前10年打好基础,后10年高速发展”。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根据近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开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跨世纪的思考,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放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设计,又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部署:从1981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20年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花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全新的战略设计,经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十五大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
与的赶超战略的目标相比,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更加实事求是,更加贴近我国的国情。三步走的目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的角度来描述发展战略目标的。用“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这样的生动、直观的语言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使人们能自觉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关于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重点
的赶超战略是以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作为它的战略重点;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则确定了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三个战略重点。
1956年前后,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在“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前提之下,“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可是在赶超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尽管在宣传上仍然是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但在实际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中已严重反映出“以钢为纲”开展经济建设的思想。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会议上提出赶超英国的口号,就是以钢产量为目标的。1958年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设计我国的发展战略时,吸取了“”时期“以钢为纲”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首先,邓小平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次,邓小平抓住了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这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环节,强调要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投资,加快发展。邓小平认为这不仅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第三,邓小平提出,要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这就是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的最初设想。邓小平关于战略重点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实践证明,邓小平对三个战略重点的确定,是合理、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是促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
三、关于两种发展战略的依靠力量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项经验总结。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群众运动,这是等人建国以来的一贯思想和主张。认为,人民群众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的问题上,还是有所侧重的,他认为“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而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还属于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是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因此,更侧重于依靠工人、农民和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焕发出高昂的热情,而忽视了依靠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新时期我国阶级状况已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指出,只有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邓小平和虽然都是主张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邓小平更加强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一方面,工人、农民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途径培养知识分子,发展科学技术,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没有希望,我们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便不能实现。
四、关于两种发展战略的关系
的赶超战略和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尽管它们在许多方面各有侧重,但是它们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
首先,两种发展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望和决心。以和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两代领导集体先后制定了赶超战略和三步走战略,其目的就是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追赶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次,两种发展战略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从建国到现在,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许多曲折的弯路,但是我们党为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却始终都没有停止过。新中国诞生之后,以为首的党中央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压制和经济封锁的险恶环境下,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实施赶超战略的。当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缺乏经验,对建设规律还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为了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巅覆和破坏,在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力量还不充分具备的情况下,便提出了赶超战略。因此,这一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和盲目的冒进情绪。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展的主题,邓小平敏锐地抓住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果断地提出了我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时,我们国家已经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有条件实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两种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对国情的把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处在探索阶段,提出的赶超战略思想是反映了这个阶段不成熟的理论。尽管如此,它毕竟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增强了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也为新时期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资借签的经验教训。从80年代以来,邓小平总结了赶超战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科学地构思和设计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造和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新的实践阶段。我们党正是在这一正确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新的实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地推向了21世纪。从前后两种发展战略的转变来看,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为邓小平战略思想的提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邓小平战略思想的的形成是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渗透着党中央两代领导人几十年共同奋斗的心血。
总之,我们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时,既不能把的赶超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思想对立起来,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之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也不能把两种发展战略思想混淆起来,不承认它们之间的原则区别,应该看到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在思想认识上有了的质的飞跃,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的划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