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精品资源共享思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由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自教育部颁布《办法》以来,各级各类高校越来越重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以此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高职精品资源共享
课建设是解决教学资源短缺问题的必要手段。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在校生人数已经占据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半壁江山。如今的高职院校,由于扩招后教师、教室、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短缺,一些公共基础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不得不采取大班授课形式。笔者所教授的课程是“概论”课,这十几年来,所任课的班级,少则八十几人,多则一百多人。当然,采取这样的大班授课形式,暂时缓解了教育资源短缺,保证了课程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从目前的趋势看,这样的大班授课短期内恐难改变,但从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效果看,这种大班授课的教学效果是不佳的。因此,“概论”课教学采用精品资源共享形式,必将较好地解决教学资源短缺、大班授课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高职精品资源共享
课建设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我国至今仍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使教育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出。这种不公平主要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例如,不同地区之间,因教学条件的不同,同专业的学生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同,这是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哪怕是同专业、同层次的教育,因所在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就业机会也就不一样,这是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职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实现社会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高职精品资源共享
课建设是缓解高职生抵触传统课堂的有效途径。当代高职生通常被人们惯称“拇指族”或“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上大学后,特别喜欢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及数字化的学习工具。他们对网络有着天然的兴趣爱好及很强的适应能力,甚至到了着迷程度。因此,习惯于网络环境下生活的“90后”高职生,对传统课堂充满了抵触情绪,尤其对大班授课的“概论”课。不少学生无视教师的授课行为,以睡觉、玩手机、听音乐等消遣时间。在他们看来,被迫接受知识不如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概论”课要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因课时有限而无法展示或讲授的视频资料、素材等学习需要;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缓解学生对传统课堂的抵触情绪,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
当下,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大规模扩招、大班授课、教育资源短缺及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极不适应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则能弥补大班授课效果差、教学资源短缺和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按以下目标进行:
(一)“五个一流”的建设理念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职院校以原精品课程为基础,转型升级、优化共建的网络课程。其建设理念必须体现“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从教师队伍来看,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多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学特色鲜明的高级职称教师主持,并且建设团队要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从教学内容来看,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突出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课程的内容及重要知识点进行完整系统地讲授;从教学方法来看,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应包括现场教学和网络教学两个环节,使师生之间既有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活动,又有自主学习和参与网络互动交流的环节;从教材来看,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采用国家级专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规划教材;从教学管理来看,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发挥学校网管中心滤清有害信息的主体作用,达到师生共建文明网站的教学目标。
(二)两大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两大类型优质教育资源是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够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学法指导和全程课堂教学录像等必备资源。拓展资源是指能够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个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辅助资源,主要包括案例库、专题库、素材库、试题库、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拓展资源。”当然,优质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无论如何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质资源都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第一,系统性,即课程的两大资源要系统全面地反映教学内容和学科专业的体系结构;第二,前沿性,即课程的两大资源必须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的前沿热点难点和课程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满足社会对高职生及社会学习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第三,丰富性,即课程的两大资源必须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差异性,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媒体来呈现,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第四,实践性,即课程的两大资源必须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满足学习者既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又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的共享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是共享,只有资源共享充分实现了,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效果及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因此,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应树立共享理念,突破地区、教育类型的限制,真正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网络共享。为此,应做到几个要求:一是学习者对课程资源可以无障碍访问,课程教学团队要定期维护资源链接的有效性,并及时更新新增资源的目录及访问链接;二是课程资源要具有针对性,如“概论”课的教学资源首先应满足高职教师和学生及社会学习者的教学工作及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然后再进一步优化资源的结构,以提高资源的共享率;三是课程资源要具有易用性,以确保课程学习者通过方便、快捷,并运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即可获取教育资源;四是课程资源要具有普适性,使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知识能力的学习者,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不同的终端设备中都能学习和运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普适性。
(四)完备的网络课程
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来表现的课程总称为网络课程。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放置到课程网站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共享的功能。网络平台建设应包括三个层面的体系:一是学科课程体系,即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根据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及社会学习者开发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核心专业课的课程群,以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课程要素体系,即每门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都要具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评价标准与方法等四个基本要素;三是教学内容体系,如“概论”课资源共享建设的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既有的知识点,去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借助恰当的教学媒体,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递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路径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才能上线使用。根据《办法》建设标准和高职院校“概论”课采用大班授课的实际,笔者认为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从以下基本路径去构建:
(一)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工作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自身的需求。从高职生的实际出发,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他们还要“学做事先学做人”,只要政治方向明确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树立,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因此,高职生除了学习专业课外,如何使他们真心喜欢“概论”课?如何才能让他们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课程教学团队在开发资源共享时必须做好前期调研的必备工作,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将事倍功半。
(二)按照“一流教师队伍”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概论”课是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都是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同是这门课程,通常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要想建成资源共享的课程,就必须组建一个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在组建团队中,要明确核心成员、网络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分工要具体,做到优势互补、各显神通,发挥他们整合及开发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的优势。同时,还应借鉴过去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开发人员与使用人员相分离所造成的惨痛教训,在互动交流及体现个性化学习活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让任课教师从共享内容的完善到技术应用上都能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力军。
(三)构建符合高职生实际的课程资源与活动平台
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活动是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需要的关键,也是高职“概论”课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能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办法》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原有的精品课程向资源共享课升级转化而来,另一种是由高校自主建设。前者在转化升级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不外是资源的重组。当然,新建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也要结合高职大班授课的实际,围绕不同的学习主题,将教学内容以专题化的学习资源布局到网络学习资源和活动中,这样更易于整合和调整课程资源,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概论”课的资源共享,应将每章的共享资源设置为“概要”(内含学习目标、导学、重点难点和参考资料目录)、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演示文稿、教学视频、习题作业、问题互动、“微课程”等多个模块。同时,还应在每章中设置相应的学习活动内容,并辅之以相关的学习导航功能。这样的平台更能满足移动学习工具即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的普及需求,使“概论”课的“微资源”和“微课程”成为高职生“简单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潮流。
(四)在资源整合中建立公共资源区
根据教育部2005年高校课程改革方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而“概论”课在资源共享建设中难免会出现某个专题的资源在其他两门课程中重复出现,如有的学生经常跟老师抱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基础”课学了,到“形势与政策”和“概论”课还要重复学习。因此,为了节省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门必修课的教学团队应该互相沟通,在资源整合中建立公共资源区,最终实现师生“双赢”的效果。
(五)在课程使用中应适时跟踪与反馈问题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成上线后,在课程使用过程中,课程团队应通过访谈、问卷及网上留言等调研方式,去了解课程实施后师生及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及行为效果,以便得出预期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从而对课程建设加以完善和修改。当然,学习者不断变化,网络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只有不断地跟踪和反馈,才能创建一个保持永久生命力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作者:李秀芳韦文荣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