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怎样有效地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笔者认为,组织高中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专业生产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确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1.社会实践是坚定信念的“催化剂”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在高中《理想与奋斗》教学时,部分学生对现阶段还要提倡艰苦奋斗表示不以为然。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组织学生访问了市级明星企业——宁波兴业集团。该企业原只是5名工人,12000元资产的村办小厂,20多年的艰苦创业,使企业成为有6.26亿元资产,年产值6.01亿元,利税3193万元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他们至今保持着创业者们当年“只值几分钱的旧扫帚柄也加以再利用”的优良传统,规定“上至厂长,下至各级管理人员,不得私用、挪用企业的信封、信笺”。通过调查访问,使学生懂得“经济发展了,但艰苦奋斗绝不能丢”,“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小结会上,一位家境较为富裕的男生说:“过去我一直大手大脚化钱,月生活费支出五百元以上,从未考虑过节约,有时随便丢弃半成新的鞋、袜等,通过这次活动,我深为过去的行为而惭愧。”

2.社会实践是乡土教育的“好教材”。

高中学生能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挖掘“乡土”典型,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高中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学生说:“市场经济讲究物质利益,个人是物质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一思想,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其中一组调查、访问了市先进党组织——龙山西门外村党支部,该支部在“鸭司令”陆永康的带头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几年来,他们从未向村里领过一分津贴,相反从自己的“私企”中拿出四十多万元用于村集体建设。这一真实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荡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红、村强、民富”。

3.社会实践是培育兴趣、发挥特长的“沃土”

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志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了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小组等。结合社会热点,广泛接触社会,如针对国企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走访了本市最大的国企——慈二棉;针对企业转轨问题,走访了国家优秀企业——中国金轮集团;针对富起来的农民如何消费问题,对市文明村——宗汉庙山村和中国周巷食品城的农民公园进行了调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基础上撰写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分析入理,见解深刻,为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并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其中《金轮的秘诀》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小论文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4.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在高中进行“共同富裕”教学时,为把先富与共富关系讲深讲透,尝试了社会实践教学法,把一个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参观工厂,访问先富的私营企业主,调查农村走向共富的现状,然后各小组撰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既巩固深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达到了预期目的。

诚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的社会实践,其效果就是指由实施这一活动所引起

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等发展变化的社会效应。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社会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显效果”和“隐效果”的关系

所谓社会实践的“显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社会实践的“隐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事实上,高中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的矛盾运动,“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实践的辩证效果。为此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两分法,反对只把“显效益”作为唯一效果的一点论观点。

2.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教师是主导,如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交流,巩固提高,均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则是主体,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参与者,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颠倒关系。

3.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切忌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以杜绝负效应。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推进素质的有效手段,其效果是客观的,贵在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