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徐光启荒政思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徐光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科学研究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他是既喜欢科学研究又十分关心世事的科学家。《明史·徐光启传》说他“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他的学生陈子龙说他“其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1)他尽力把自己所掌握了解的科学技术服务现实,使之成为救世的工具。这一点是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如他为了北方边境的安宁,力促利用先进的西方技术铸造大炮御敌。他的荒政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特色。与其他人的荒政思想相较,徐光启的荒政思想既有政策方面的考虑,更有大量具体的救灾方法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科技色彩。他的荒政思想的根本精神是“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2)但事实上。“预弭”和“有备”都很难实现,徐光启清楚这一点,因此他的重心落在了灾后的救助上。
徐光启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一个对象。他的荒政思想已有一些研究,但多是附于其它内容而有所论及,缺少专篇的论述。如谢仲华的《论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农史研究》第二辑1982年3月)、李长年的《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郭文韬的《试论徐光启在农学上的贡献》(《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等,本文试图依据他的代表作《农政全书》来全面地分析一下他的荒政思想。
他的巨著《农政全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他的荒政思想。《农政全书》从始至终都贯穿着防灾、救灾精神,灾害的阴影始终徘徊在它的周围。因为中国传统农业的最大的敌人,永恒的敌人就是各种各样的灾害。徐光启所处的时代尤为如此,“由于政治腐败,宗禄倍增,农业衰微,抗灾救荒成了当务之急。”(3)因此,他在《农政全书》中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备荒救灾的问题,共计十八篇,二十五万多字,由此可见他对荒政的重视。
徐光启是作为一个重农主义者来讨论荒政的。《农政全书》是一部以“富国必以本业”为指导思想的著名农书。他“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言之源,国家富强之本。故尝躬执耒耜之器,亲尝草木之味,随时采集,兼之访问,缀而成书。”(4)徐光启认为农业是荒政的根本,是荒政的一切。因此,他在《农政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田制、水利、施肥、植树、农器等农业的全部内容。还全文转载了冯应京的《国朝重农考》热情地赞扬了明太祖等皇帝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一、“预弭为上”
徐光启十分强调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在荒政中的责任。他引用《淮南子》的话:“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长,五谷繁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树桑麻,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枕,秋蓄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5)皇帝有增加农民的财富,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的责任。徐光启主张政府不能向农民征收过高的赋税。他借《谷梁传》之言:“古者税十一,丰年补助,不外求而上下解足也。虽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6)可见,徐光启是主张藏富于民的,反对统治者对农民的过分掠夺。农民的财富多,抗灾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增强。
要增加农民的财富,统治者还要给人民一个获取财富的充分的空间。他引荀子的话说:“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窖、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7)他还引晁错之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馁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8)他主张整个社会生产是畅通的,统治者不要为社会生产设置障碍,士、农、工、商各从其业,社会的财富自然也就会得到增加。这是比单纯的重视积蓄更为积极的做法。在以上两个条件具备后,徐光启为百姓获取财富提供了几个自己的方法。如通过种植树木可以致富,可以备荒。
徐光启用了不小的篇幅讨论了种植树木的好处,畅谈树木是致富救灾的一大途径。他说:“古人所谓‘木奴千,无凶年’,非虚语也。”(9)他收集了许多其它人的著作,总结了树木救灾之功用。栗可以救灾。“《本草》所谓‘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殆非虚语。”(10)柿可以救灾。“《荒政要览》日:‘三月间,秧黑枣,备接柿树。……凡陡坡地内,各密栽成行,柿成。做饼以佐民食。’”(11)什么树木都可以备灾。“《务本直言》云:‘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违之利焉。’”(12)徐光启本人也切实实践了他的这种主张,张溥说他:“公为诸生时,有田数弓,茀不治。稍施疏凿功,植柳其地,岁获薪烧,利反倍于租人。”(13)
在田制上他也有备荒的考虑。如介绍柜田,他引用王祯的《农桑诀·田制篇》的话:“浅浸处,宜种黄穋稻,如水过,泽草自生,糁稗可收。高涸处,亦宜陆种诸物,皆可济饥。此救水荒之上法”(14)
二、“有备为中”
徐光启十分重视为备荒而准备积蓄。他说:“管子所谓‘措国于不倾之地’修备是也。”(15)他在《除蝗疏》中也说:“国家不务蓄积,不备凶饥,人事之失也。”(16)
他还引用杨溥之言,叙述了明初洪武年间的积蓄管理。“我太祖高皇帝,惓惓以生民无为心。凡有预设备荒定制。洪武年间,每县于四境设立仓场,出官钞籴谷,储贮其中。又于近仓之处,佥点大户看守,以备荒年赈贷。官籍其数,敛散皆有定规。”(17)徐光启对洪武时期的积蓄情况充满了褒扬。明太祖时的仓政是比较完善而有作用的。每县设立四座仓库,储存粮食以备荒年,仓库由当地大户负责。管理和发放都有明确的规定。
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职业习惯,也注意到了储存粮食的仓库的建造。他引张朝瑞之言,详细地介绍了粮仓的选址、规模等。他也十分注意仓廪在发放过程中的弊病。他引何景明的话说道:“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18)这种弊病使得徐光启更加注意于百姓自身防灾能力的提高。徐光启的荒政思想中洋溢着积极备荒的精神。对于统治者来说,他希望统治者能提供一个人民能够充分获取财富的生存环境;对于人民来说,他是希望人民能够采取多种途径增加自己的财富,防御灾荒。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农政全书》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备荒方法,这是其荒政思想的突出特色。这也是他的灾后救助的主要内容。
三、灾后救助
(一)防御、消除蝗灾。徐光启认为造成饥荒的灾害有三:水灾、旱灾和蝗灾。其中,蝗灾为害最大。他在《除蝗疏》中说:“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倖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19)因而他对于蝗灾高度重视,他不仅总结了前人对于蝗灾的研究,而且他自己也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论述了蝗灾的特点、蝗虫的生活习性等问题。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整套对付蝗灾的方法。
首先,他认为,蝗灾不同于水灾、旱灾。水灾、旱灾的自然性强,人力的作用有限。但对于蝗灾而言,人力就可以发挥很强的作用,如果人的作用发挥合理、恰当,则可以完全消灭蝗灾。“水早二灾……此殆由天之所设。惟蝗不然,先事修备,既事修救。人力苟尽,固可殄灭之无遗育。……必藉国家之功令,必须百郡邑之协心,必赖千万人之同力。一身一家,无戮力自免之理。”(20)徐光启认为消除蝗灾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发动并组织好人力进行扑打。
其次,他总结出了蝗虫发生的时间和孳生地。他分析了历代文献关于蝗灾发生的记载,总结出了蝗灾的多发期是夏秋之间。他说:“是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21)实际上也是如此。他提出蝗虫的孳生地是有时干涸有时有水的地方。“涸泽者,蝗之原本也。”(22)
最后,他提出了具体的除蝗方法。主张根据蝗虫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1、消除蝗虫产卵之地。把河塘边的水草割下,然后把水草晒干当作燃料烧掉。由地方官负责监督水草的消除,一定要把水草消除干净,不给蝗虫留下产卵的机会。
2、虫卵形成时。一旦发现地上有成行的松土,则马上报告官府,由官府立即组织人力进行处理。“居民见土脉坟起,即报官,集众扑灭。”(23)
3、虫卵变成幼虫时。进行挖沟扑打。“预先挖沟,以供埋蝻,前人扑打,每五十人中,有一人在后敲锣。蚋闻锣声则跳,至沟则打、埋。各村均是。”(24)
4、成虫时。官府出面或用粟或用钱按一定的价格购买蝗虫。用物质激励百姓尽力扑打蝗虫。这样既消灭了蝗虫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购买的价格一斤重的蝗虫可以换得一斤重的粟。而且,收购蝗虫的人要紧随农民,不能让农民到很远的地方去兑换。
5、消除成虫后的措施。成虫消除后,主要遗留的问题就是消除成虫产下的虫卵。徐光启仔细分析了蝗虫产卵的地方、情况以及虫卵的发育。提出在冬季调动人力搜索虫卵。
对于灭蝗,徐光启很注意人力的组织,强调官民的配合。他说:“臣故谓主持在各抚按,勤事在各郡邑,尽力在各郡邑之民。”(25)并且,他还对北方消除蝗灾缺少人力表示了忧虑。徐光启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灭蝗方法,而且还提供了其它许多对付蝗灾的方法。1、他引用王祯《农书》的方法说:“蝗不食芋、桑与水中菱茨。或盲不食绿豆、豌豆、豇豆、大麻、茼麻、芝麻、薯蓣。凡此种种,农家宜兼种,以备不虞。”(26)也就是说。要农民种一些芋、桑、菱茨等蝗虫不吃的作物,以备不测。2、种植成行的树木,或在田中用长竿挂上颜色鲜艳的衣裙、布条吓唬蝗虫,或用枪炮声吓跑蝗虫。3、用草灰、石灰等筛成细末撒在庄稼上,蝗虫就不会再吃这些庄稼。4、抓好秋耕。认为秋耕可以使蝗虫的幼虫深埋于土中,这样也可以杀死幼虫。
(二)徐光启还认真搜集了几个使人长期不知道饥饿的方法以渡过饥荒。一个方法就是辟谷法。这个方法是由晋惠帝时的黄门侍郎刘景先从太白山的一个隐士那里得到的。“大豆五斗。净淘洗,蒸三遍,去皮。又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沥出蒸三遍,令口开。右件二味。豆黄捣为末,麻仁亦细捣,渐下黄豆同捣令匀。作团子如拳大,入甑内蒸。从初更进火,蒸至夜半子时住火,直至寅时出甑。午时晒干,捣为末,干服之,以饱为度,不得食一切物。”(27)如果服用它,可以做到吃极少的东西而保持长期的不饿。服第一次后,可以七天不吃东西;服第二次后,可以四十九天不吃东西;吃第三次后,可以一百天不吃东西;服第四次后,可以二千四百天不吃东西;若再服则可以永远不用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男女老幼都可食用。而且还能使人身强体壮,脸色红润,永不憔悴。渴了就喝大麻子汤。饥荒过后,再吃东西时,“用葵子三合许,为末煎冷服。取下其药如金色,任吃诸物,并无所损。”(28)另外,他还介绍了传写方、辟难歇食方、服仓术方等避免饥饿的方法。徐光启介绍这些方法,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其实际效果是值得怀疑的。人的新陈代谢时刻在进行,没有足够的能量,人的生命就不能得到保证,人怎会有永远不饥饿之理?徐光启作为一个科学家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不能完全说明他的粗心,反映出的是他一心为了灾民的赤诚。
(三)他全录明周定王朱[木+肃]的《救荒本草》和王磐的《野菜谱》以解决饥荒时期的食物问题,这对于饥民更有实际的意义。《救荒本草》的作者朱辅“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敷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明史·朱辅传》。《救荒本草》是“以救荒为目的研究救荒植物性状的一本专书。”(29)这部书共收录了414种草木野菜,基本上是开封周围的中原地区的植物。这是因为,朱捕的封地是开封。《救荒本草》“有图有说,图以肖其形,说以著其用。首言产生之壤,同异之名;次言寒热之性,甘苦之味;终言淘浸烹煮蒸晒调和之法。”(30),引李濂《救荒本草》序)对所录植物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有详细的记载,这样,受灾饥民就可以按照此书所载寻找合适的植物,渡过饥荒。应该说,这本书对于救灾大有裨益的。徐光启全文抄录,充分表明了他对灾荒中饥民生存的重视。对于《救荒本草》他做了仔细的考释,并亲尝过多种所载草木。如:马兰头、竹节菜、独扫苗等。对有些种类,他还特别指出了它们的食用价值,深化了对这些种类的认识,如对于百合,他说道:“尝过。根本嘉蔬,不必救荒。”(31)王磐的《野菜谱》和《救荒本草》同样也是一部救灾著作。王磐在《野菜谱》的序言中说:“饥馑之年,尧汤所不能免,惟在有以济耳。正德间,江淮迭经水旱,饥民枕藉道路。有司虽有赈发,不能遍济。率皆摘野菜以充食,赖之活者甚众。但其间形类相似,美恶不同,误食或至伤生。此<野菜谱}所不可无也。”(32)《野菜谱》收录了六十多种常见救荒植物,图文并茂,用通俗的歌谣形式书写,利于普通百姓接受。
注释:
(1)(2)(4)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农史研究》(第二辑)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页.
(5)《农政全书校注》卷l《农本·诸家杂论上》。
(6)(7)(8)(15)(]7)(18)《农政全书校注》卷43《荒政·备荒总论》。
(9)《农政全书校注》卷25《树艺·谷部上》。
(10)(11)《农政全书校注》卷29《树部·果部上》。
(12)《农政全书校注》卷37《种植·种法》。
(13)《农政全书校注·张溥序》。
(14)《农政全书校注》卷5《田制》。
(16)(19)(20)(21)(22)(23)(24)(25)(26)(27)(28)《农政全书校注》卷44。《荒政·备荒考中》。
(29)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下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30)《农政全书校注》卷45《荒政·备荒考下》。
(31)《农政全书校注》卷51《荒政·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