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前提,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六大明确作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强调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党总结执政经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针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所确立的重要理论原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价值指归和路径依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同一定的时代任务相联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以此为着力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水平,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政治文明建设离开党的领导,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将不复存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这一政治优势,对于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纵观党执政的历史,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也就是说,党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和保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在40年代明确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谈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时,一再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深刻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党的领导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其根本任务就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懂得和接受这样一些道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手段;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才能体现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党和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些道理都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密切相关,关系重大。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民群众懂得了这些道理,才能区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性质和界限,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路径和目标,把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引向正确的方向,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党员先进性。我们党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党保持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形成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成为执政党以后,党内逐渐产生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脱离群众的现象。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的削弱,更加重了党内思想、作风、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破坏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为此,邓小平同志生前反复强调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声疾呼要把这种失误认真地、尽快地纠正过来。他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只有坚持这个传统,才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扼制腐败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同志也非常强调这一点,认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注重实效的新举措。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着眼于五个重要方面,即“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这五个重要方面的落实,无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其中、发挥作用。所以,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领导,还必须着眼于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去,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党深刻认识到对群众进行“灌输”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党始终把尊重群众的主动性同向群众进行“灌输”工作统一起来,才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只有不断弘扬这一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做好对群众的“灌输”工作,才能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党是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因而才能从心底拥护党的领导,并自觉自愿地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奋斗。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当前,推进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健全和完善民主政治体制、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但最为关键的乃是提高社会成员的民主政治素质,这是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提升其政治素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普及政治知识。政治知识的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是有关政治活动的相关信息。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完善政治人格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职能的发挥,能够让人民群众了解我国社会的主导政治思想,熟悉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情以及各类国家机构的工作制度、办事规则和程序,有助于提高群众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水平,为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实现对各级国家机关的有效监督奠定基础。

2.启发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心态。在民主政治社会里,是否具有这种政治意识,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公民参与国家民主生活的程度和使用民主权利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乃是亿万人的大事,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一种既支配自己又支配他人的社会行为,因而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当家作主”的自觉意识。离开了这一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会流于空谈。因此,启发和培育现代政治意识,使广大公民增强政治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特别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臣民政治文化,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是服从,而不是积极的参与。由此在中国民众心理上积淀了以“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复杂的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这些因素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公民克服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形成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观念。此外,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广大人民群众习惯了被动的政治参与,主动参与的意愿被遏制。反右运动和“”动乱等高度动员的政治参与导致了无序化的现象,给社会和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使人们普遍地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的畏惧心理和排斥心理。因此,修补历史创伤,重新培养公民参与的积极心态,也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系统而又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3.提升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本领和技巧。任何一个公民,要想参与政治生活,不仅需要具有政治主体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政治行为能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将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依据政治制度,利用各种民主形式,产生相应的政治行为。但是,人们扮演政治角色的能力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如果公民不具备这种行为能力的话,就无法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利益诉求,更无法充分利用各种民主政治形式。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是长期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要加强公民政治意识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公民政治能力方面的训练,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现代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本身乃是一个“良法”—“守法”—“执法”的运行过程。“良法”即创制法律必须体现确定和公认的原则、规范和理想,而“良法”的运筹过程必然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来形成共同政治理想的过程。“守法”是法治运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它有赖于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和先进的社会法律文化的孕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执法”即谁掌握权力和权力怎样被掌握、怎样被行使。在这个过程中,占据至高无上地位的不光是法律制度本身,还包括那些通过法律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执法者。因此,正确地运用宪法和法律,真正做到依法治国,核心是实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而加强对执法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执法者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能够为依法行政的顺利开展提供主体支撑。可见,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公民树立对法律的认同观念、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和守法自觉性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1.推动“良法”的创制。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所以,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创制,体现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底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一部法律的骨子里具有反民主、反人权、反现代化的精神价值,那么这种法律就会对国家发展和人民权利造成危害。对此,恩格斯在批判分析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时,曾经作过深刻的论述。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财产“,真正进行统治的是资产阶级。”这种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使它在骨子里是反人民的,对广大工人阶级来说,法律乃是“资产阶级手里的鞭子”。无产阶级承受着法定野蛮行为的全部重压。“法律压迫穷人,富人管理法律”。所以,社会主义法律的创制,只有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法的最高价值追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良法”体系。而人的立法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社会主义法律的创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的创制。所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扩大立法的公众参与面,就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吸纳群众的智慧,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这些都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2.强化公民法治观念。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的传播和现代法律观念的培育,可以促进全民形成科学理性的法律价值观,使之在理性上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认识到法律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培养公民科学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对法律的信仰,从而为法制的顺利运作和高效益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法律文化条件。从根本上说,法律文化反映了人们对法律的性质、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价值评判,任何一种制度要想在实际生活中行之有效,都必须同民众的文化观念形成一种相互配合和彼此协调的关系。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在一种不相适应的文化氛围中发生扭曲甚至失去意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逐步培养和确立公平、正义、人权、契约、法治等法律文化价值,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3.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在现代社会,行政权力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家权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所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所谓依法行政就是以法律、法规、规章为基础,规范行政权的设定和行使,使政府不越权、不失职、不滥用职权,依法合理地履行职责。国务院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依法行政应当实现的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从这些要求来看,依法行政的本质乃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实现这些要求有赖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转变行政观念,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当前,由于政府行政系统内的公务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使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推进缺乏有效的主体支撑。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转变他们的行政理念,强化其法律意识,提高其行政执法水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从根本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执政为民的思想,自觉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没有执政为民的思想,绝不可能真正依法行政。所以,如何在广大干部中确立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这是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严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