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政党现代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党现代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政党现代化

关于政党现代化与苏联共产党兴亡的关系这个重大课题,我们采取二人问答对话的方式来进行递进剥笋式的剖析。▲号代表后者,●号代表前者。

一、现代政党政治的由来和特性

▲政党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当今世界五大洲共有194个国家,无党制国家已经寥寥无几,只限于一些教权统治传统极深的小国。在有党制国家,总有各种政党不断起落浮沉。凡是能促进社会协调稳定发展、造福最大多数人民大众的政党,就能赢得民心,上台执政,甚至连续执政,否则就要下台、衰落,甚至灭亡。可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下台甚至灭亡,并不会造成社会制度剧变;而在苏联和东欧这样的前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一旦下台,为什么就要亡党亡国(改变国号和国体)亡制(社会主义制度)?亡党和亡国、亡制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呢?你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起,就教苏共党史这门课,可以说对苏共党史深有研究,能否用最简明的语言对此作出透彻的回答呢?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又非常重大。我们理论工作者的确应该追本溯源,破解这个难题。这不仅对于彻底弄清苏共亡党、苏联亡国亡制这个历史大课题大有好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以史为鉴,切实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建设,防止重蹈苏共覆辙,建设成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苏共亡党导致亡国亡制,最根本的一条原因,从政党制度这个角度来看,就在于苏联长期以来是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国家,党内又缺少自由与民主,权力过度集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出错,无法自我及时调整和改正。苏共执政74年时间,大约60年之久都是急于求成,推行过左路线,积重难返,最后四年急剧转向右倾路线,先“左”后“右”,合葬了社会主义。苏共又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党的极权化、官僚化、特权化,终于使苏共被广大人民群众抛弃了。苏共这个顶梁柱一旦垮台,苏共所缔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大厦也就必然坍塌瓦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你所提出的“追本溯源”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很有好处。这样便于人们从源头上考察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而从发展进程来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据我所知,政党本是政治现代化的产物。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是如何形成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呢?

●这就要追本溯源,从现代政党政治的由来说起。

政治指社会的公共权威和发展大局。人类社会自从脱离原始公社,产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以来,政治就与国家政权机关密切相关,亦即要通过国家政权机关作为社会的公共权威,并用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大局问题。自古以来,国家政权机关大体上分为专制政治与民主政治两大类型。专制政治是由君主个人或少数寡头作主,它并不绝对坏,遇有昭君圣主、贤明寡头也能把国家社会治理得较好。专制政治是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社会基础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是人民大众当家作主,它并不绝对好,如果缺少正确的思想指导,或者受人蒙蔽,多数人自己也会盲目决策,盲动妄为。民主政治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出现过民主制、共和制政体。那时的民主政治还不是政党政治。那时虽然已有法利赛党、贵族党、等说法,那只是指不同利益和主张的政治集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到现代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以后,才形成了现代政党。所谓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政党不仅是现代阶级斗争的产物,而且是现代商品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古代已有阶级斗争,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党政治是人类有史以来民主政治的高级形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典型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这么说来,现代政党政治是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阶级的斗争、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竞争而出现的。你能否更具体地说明现代政党政治是怎样产生的?

●现代政党政治首先形成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它通常有两种产生方式。其一,在最先发展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新兴资产阶级起先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不同的政派,进而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取得政权之后才在议会斗争中逐步组成正式的政党,再经由多党竞争,选民投票,实现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形成政党政治。其二,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意、俄等国以及广大被压迫民族国家,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之前,先组成各类政党,由政党领导或推进革命斗争,到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才形成完全的政党政治。

▲那么,现代政党政治都有哪些特性呢?它是如何区别于古代的家族政治或暗中拉帮结派的“朋党”政治呢?

●政党政治不论通过何种方式产生,依据长期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性。第一,公开性。任何政党都要把它制定的党纲、路线、方针、政策等政治主张公诸于世。政党还要公开它的组织章程、组织机构、领导成员和普通党员。政党还要从事公开的政治活动。总之,党内都有公开性问题,当然党内公开性与党外公开性是有区别的,但是都要有公开性。即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政党的政治主张、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具有保密性,但是终究大都要逐步公开化,这样才有利于争取群众。第二,群众性。任何政党要想成为国内政治生活中有影响的政治组织,都要发展党员,扩大党的队伍,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同时要把党的各种政治主张公诸于众,争取广大群众的了解、认同和支持。党还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反映群众要求和利益。总之,党内外都有群众性问题。一个政党要取得政权并且执掌好政权,都要反映党内外广大群众的要求,代表他们的利益,得到他们的拥护。人心的向背是政党成败的关键。第三,竞争性。政党既然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因此不可能由一个政党来代表所有阶层人民的利益;政党既然是商品市场经济竞争的政治产物,因此政党政治必然是平等竞争的民主政治。这种竞争性表现在内外两方面。在政党内部,由于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有不同的看法,必然形成不同的思想派别。对选举哪些人作为党的领导人也时常会有分歧意见。一个民主政党在决策和产生领导人这样重大问题上应该有党内民主自由,有竞争意识和竞争程序,通过正常公开竞争,遵照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在政党之间,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定期的公开竞选,依得票多少、多赢少败的原则,决定由哪个政党执政或者哪几个政党联合执政。第四,选择性。民主政党在党内党外都具有选择性。党内选择性指党的重大决策和领导人选,要由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党代表大会在各种不同意见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作出选择。而不能由个别或少数领导人按照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代表大会,把代表大会变成橡皮图章或表决机器。各党之间的选择性指各党在定期民主选举中要提出自己的政纲和候选人,在自由平等的竞选中,按照法律程序,由选民选择由何党执政。而不能由某一个政党垄断民主选举,把它提出的政纲和候选人,强加给广大选民,硬要选民画圈认可。第五,轮替性。民主政党在党内党外都要不断轮换更新更替。党的政纲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变化;党的领导人要有任期,要一届一届一任一任地更新,不能搞终身制。这样才能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战斗力、竞争力、领导力与执政力。政党政治既然具有竞争性与选择性,那么在几年一度的竞选中就必定有难以预测的胜负,不可能由某个政党永远垄断政权。所以在多党制国家(两党制也是多党制的一种特定形式,即在多党制中只有某两党轮流执政),执政党必然时常轮换更新更替,这完全是正常的积极的现象。只有时常轮替,才能不断调整政策,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防止社会动乱与危机加深。一党制国家由于缺乏党与党之间的竞争性、选择性和轮替性,一党容易趋于保守、僵化、专断。一党制国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演变为多党制。多党制国家在经济政治危机严重的特定时期,也可能又蜕变为一党制,如20世纪30—40年代的德、意等法西斯国家。但是一党制终遭覆灭,还是要再回到多党制。这是现代政党政治的标准模式。

▲你所总结的现代政党政治的这五个特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很有新意。不过看来它们只是适合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像苏联那样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不适用。领导执政的苏联共产党固然具有公开性和群众性前两个特性,但是在一党制条件下它不具有竞争性、选择性和轮替性这后三个特性。那么像苏联这样的一党制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也属于政党政治呢?

●上述政党政治的五个特性,我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我自己综合大量史料独立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照搬照抄别人的研究成果。政党政治的这五个特性就是政党现代化的标志,也可以说是现代政党政治区别于古代家族政治或“朋党”政治的优越性所在,是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成果。它比起古代家族政治或“朋党”政治那种黑箱操作、暗中背地巧施阴谋诡计、搞宫庭倾轧、军事政变等等要光明磊落得多,要高明文明得多。当然,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仍然有其阴暗面和局限性。各种资产阶级政客和政治投机家善于利用政党政治,拉拢、愚弄、欺骗选民,以达到维护、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无产阶级理应全面继承资产阶级政党现代化、政党政治的文明成果,又克服其弊病,在扬弃资本主义政党现代化、政党政治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政党现代化、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即便在当年苏联一党制的条件下,如果有充分的党内自由和党内民主,仍然可以保留并开创出党内的竞争性、选择性和轮替性。所以我认为上述政党现代化,政党政治的这五个特性同样适用于可供苏联那样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即便是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属于现代政党政治。可是至今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仍然有很大分歧。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应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编委会编委兼政党部分主编,在讨论“政党政治”这个条目时,组内有的专家曾经认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一党制,即便存在多党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由一个共产党长期稳定领导,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轮替大不一样,因此政党政治只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独有现象,对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我则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理应也是政党政治,它要扬弃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即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政党政治”这个条目是由华东师大施鹏飞教授撰写的。他的看法基本上同我一致,所以这个条目把“政党政治”定义为“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纲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又说:“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随着现代国家民主政治和政党的发展,政党政治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处于执政地位,政党政治表现为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团体实行政治领导。”为了反映理论界还有不同看法,这个条目最后写上“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政党政治这一概念属于资产阶级政党学说范畴,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7页)。坦率地说,这种观点我认为实在过于保守,太背离实际。社会主义国家既有政党,又有政治,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否认社会主义国家是政党政治,岂不是有悖常规常理,滑天下之大稽?我们只能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具有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新特点,决不能说社会主义国家不是政党政治。我认为苏联共产党起先是注意继承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特性,遵循政党政治的准则,从而很快取得政权并且巩固政权,赢得很大成功。可惜后来越来越背离政党政治的常规,使苏联的政党政治产生重大缺陷,而且长期无法自我改革,自我改正,实现政治体制转轨,苏共终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抛弃,遭到覆灭!其教训非常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殷鉴不远。我们切不可以为这只是苏联一国一党之事。因为苏联模式是有普遍国际影响的。

二、苏共是怎样遵循现代政党政治特性而成为执政党的

▲俄国比之英、法、美等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关于俄国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的政党和政党活动、政党之间斗争的情况,没有专门学过俄国近现代历史的广大青年是不清楚的。你能否作个简要介绍呢?

●可以。沙皇俄国自1861年自上而下废除了农奴制度后,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是俄国资产阶级软弱无能,很大程度上依附沙皇专制制度,迟迟没有成立自己的政党。倒是无产阶级茁壮成长,捷足先登,紧跟西欧先进国家,于1898年率先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但当即遭到沙皇政府取缔。到1903年重新建党后,因政见不同,党内出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与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两派。1902年成立主要代表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党,1906年其右翼又从中分出另立人民社会党。1905年形成资产阶级的立宪和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十月党。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各政党纷纷登上政治舞台,公开亮出自己的政纲,各自开展政治活动,争取群众的支持,初次出现政治竞争的局面。到1907年革命失败后,各政党还继续在沙皇专制政府被迫虚设的国家杜马(意即议会)中进行政治角逐。参加第一届国家杜马(1906年4月至7月)的有立宪、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等。到第二届国家杜马时(1907年2月至6月),布尔什维克认识到这时革命已转入低潮,于是改变抵制杜马的策略,决定参加到杜马中去揭露沙皇专制政府,用自己的革命纲领努力争取群众。第一、二届国家杜马都犹如昙花一现,只露头几个月就被沙皇专制政府借故解散了。然而俄国民主的潮流势不可挡。第三届和第四届国家杜马都存在五年之久,即1907~1912年和1912~1917年。布尔什维克都继续推出代表参加竞选,并在杜马中成立独立的党团,利用公开的合法斗争,坚持不懈地唤起民众。到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民大众终于奋起斗争,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然而却由第四届国家杜马于3月间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这时临时政府大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立宪手中。该党宣布准备召开立宪会议,正式成立民主共和国,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立宪民主的道路。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原本也是主张社会主义的政党,然而他们都认为俄国经济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因此决定支持立宪的临时政府走资本主义之路。二月革命后俄国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奇特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由二月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的广大工人和革命士兵的代表组成的各地工兵代表苏维埃组织(苏维埃意为代表会议)。临时政府是全国性的正式的中央政权,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也是全国性的非正式的民间政权。这两个实际存在的政权按其阶级本质来说本来是完全对立的。可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占据了苏维埃中的多数席位和领导地位,推行与临时政府妥协的路线,因此这两个政权和平并存,临时政府因得到苏维埃政权的支持而显出暂时的稳固。然而由于临时政府拒不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继续推行战争政策,拒不满足广大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要求,物资匮乏、物价飞涨、食难果腹的现象日益严重,引起广大人民严重不满,连续不断纷纷上街示威游行抗议,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造成临时政府三次危机,逼使它进行三次改组。5月间第一次改组为第一届联合政府,其成员除立宪、十月党人外还吸收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入阁。7月间第二次改组为第二届联合政府,9月间第三次改组为第三届联合政府,这两届联合政府都由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担任总理。但是三变不离其宗,临时政府始终推行战争政策,使人民愈益陷入苦难深渊。看来俄国的唯一出路在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样才能解救人民疾苦。当时最大的难点在于临时政府受到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这些社会主义政党的大力支持,甚至由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挂帅。为此,布尔什维克党就要善于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那么,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党究竟是怎样按照现代政党政治的特性、通过政党现代化之路取得了政权、变成为执政党呢?

●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即于4月初从西欧赶回俄国亲自领导党开展政治斗争。4月底召开了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又称四月代表会议。列宁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进一步发挥了他先前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所提出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现在俄国的政权已经转到资产阶级手中,这表明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下一步是要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把政权交给在苏维埃中联合起来的工人和贫农。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作为党的最近任务。四月代表会议在决议中强调:“必须在工兵代表苏维埃中进行全面的工作,增加苏维埃的数目,加强苏维埃的力量,在苏维埃内部团结我们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分子。”(注:《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56页。)会后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报刊、集会等各种渠道向广大群众公开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月上旬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在首都彼得格勒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822名代表中,社会革命党人285名,孟什维克248名,布尔什维克只占105名,其余代表属其他小派别。列宁虽然出席发表揭露临时政府本质的演说,但是由于妥协党的代表占绝对多数,因此“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被否决。俄国是个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这个阶级必然动摇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妥协党正是反映了这个阶级的目前状况。因此只有耐心地继续争取群众,提高群众的认识与觉悟。这只靠宣传鼓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耐心的教育。果然7月间临时政府因在前线进攻失败,恼羞成怒,疯狂镇压了举行反战示威游行的人民大众,严厉取缔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活动,封闭党的报刊,逮捕党的活动家。布尔什维克被迫转入地下,决定采取武装起义的方针。8月间前线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将军调兵遣将,举行叛乱,妄图彻底消灭苏维埃。结果遭到工人和士兵奋起反击。于是苏维埃又重新复苏。布尔什维克鲜明地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来争取群众,这是当时俄国最广大人民最迫切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于是参加各地苏维埃组织的工、兵、农群众开始纷纷转向布尔什维克方面。这时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尽管仍然是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占居多数,终于被迫定于10月下旬召开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于9月底在《工人之路报》发表的《革命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如果苏维埃掌握全部政权,现在还能够(看来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保证革命的和平发展,保证人民和平地选举自己的代表,保证各政党在苏维埃内部进行和平的斗争,保证通过实践来考验各政党的纲领,保证政权由一个政党和平地转到另一个政党手里。”(注:《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231页。)即是说,布尔什维克党还是力争在苏维埃内部通过各党之间的竞争,争取得到大多数群众拥护,来实现政党的轮换更替执政。这时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已发生分化,出现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国际主义者等。后来尽管布尔什维党抓紧时机于10月25日凌晨在首都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逮捕立宪头目,但是在起义胜利的当天晚上立即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已经归苏维埃。出会的代表645名,代表全国各地400多个苏维埃组织。其中布尔什维克390名,占60%多,社会革命党人153名,孟什维克72名,孟什维克国际主义者14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7名,还有一些是更小党派的代表。很多农民苏维埃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大会在26日晚选出了由15个布尔什维克组成的工农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政府总理)。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由101人组成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国家最高立法、号令和监督机关。其中布尔什维克62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20名,社会国际主义统一派6名,乌克兰社会主义者3名,社会革命党最高纲领派1名,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为布尔什维克加米涅夫。到1917年12月初,布尔什维克党进而吸收7个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中央工农政府,分别担任司法、农业、城市、邮政、国有资产、城市自治等部人民委员(即部长),实现了两党联合执政,即建立了共产党领导执政、左派社会革命党参与执政的联合政府。1918年1月中旬召开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起初有707名,其中布尔什维克441名,占62%多。大会宣布俄国为工兵农苏维埃共和国,是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的联邦。同年3月,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因不同意苏俄政府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而退出政府。然而该党一部分左翼革命者于9月间又另建民粹主义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继续参加政府,担任全俄肃反委员会副主席、交通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等,实现俄共(布)领导的三个共产党联合执政。从上述可见,布尔什维克党正是遵循政党政治所具有的公开性、群众性、竞争性、选择性和轮替性的原则,以公开的政纲和政治活动,争取到广大工兵农群众的拥护,在竞争中打倒了资产阶级立宪,击败了并且取代了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党,而且成为执政党后还注意联合同盟者,实现共产党领导的两党或三党联合执政,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进行了必要的扬弃,实现了政治体制转轨,在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雏形。列宁在1918年1月总结布尔什维克党如何在苏维埃内部通过公开的争夺群众的竞争而取代妥协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经验时,还强调指出:“苏维埃政权既不是遵照谁的指令,也不是根据哪个政党的决议建立的,因为它高于各政党,它是根据革命的经验,根据千百万人的经验建立的;苏维埃在1905年诞生,而在1917年成长起来,建立了新型的共和国,这决不是偶然的。”“苏维埃共和国一定会在各个国家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使劳动者在不满意自己政党的时候,可以改选自己的代表,把政权交给另一个政党,不必进行任何革命就可以改组政府。”(注:《列宁全集》第33卷,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5、306页。)可见列宁在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后,仍然承认在苏维埃政权内部存在各社会主义政党之间的公开性、群众性、竞争性、选择性和轮替性,仍然强调苏维埃政权是高于各社会主义政党的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群众性政权组织。可以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正是俄国共产党现代化斗争的政治成果。可惜此后列宁的思想和苏共的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苏共是怎样逐步背离政党政治的特性而亡党亡国亡制的

▲看来俄国共产党是第一个通过政党现代化之路,采取非法武装斗争与合法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公开争取到多数工兵农大众,联合多数革命派,共同执掌了政权。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的。可是后来列宁的思想和革命的实践又如何发生了变化呢?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呢?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在创建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方面有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但是有四个问题还需要列宁等人加以解决。可惜列宁晚年有的解决错了,有的没有解决好,有的他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些很值得我们重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长期实行两三个共产党联合执政的政党政治体制。如前所述,从1918年9月起俄共(布)同民粹主义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实行三党联合执政。可是仅隔两个月时间,民粹主义共产党因人数很少,于11月间决定自行解散,其成员全部加入俄共(布)。至此俄国还保留俄共(布)与革命共产党两党联合执政。到1919年3月建立了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之后,又出现新问题,即一个国家成立了两个共产党,如美国于1919年8月新建了美国共产主义工人党,9月又另建有美国共产党。那么凡是一个国家出现两个共产党的是允许其并行发展,还是必须合并为一个共产党呢?为此,1920年7月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明文规定:“每个国家只应有一个统一的共产党。”(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8页。)列宁等共产国际领导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显然是考虑到统一为一个共产党便于统一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与行动。依此,9月间俄国革命共产党就宣布并入俄共(布)。如果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对政党政治的特性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就应该从俄国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俄国既然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欠发达国家,保留一个与民粹主义有传统联系、代表农民利益、反映农民要求的俄国革命共产党,放手让它在农民中发展党员,逐步壮大队伍,这样对于巩固工农联盟、协助俄共(布)领导执政理应大有好处。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真诚合作,联合执政,这将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新创造。为了不与共产国际二大的决定相违背,可以建议俄国革命共产党改名为俄国革命农民党或农民革命党。可惜当时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并没有这样做。这是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提出的新看法。我们当然不能自以为高明,苛求前人。事实上为了贯彻共产国际的决定,俄国从1920年9月起就开始形成的政治体制,俄共(布)已经自行砍去党外合作与竞争的政治伙伴。俄共(布)不仅结束了政府中的两党合作,而且在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中也清除了孟什维克和其他各派社会主义者。当然,在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政党民主尚无先例可循的历史背景下,如此作法,也不失为一种尝试。但其后的关键问题是,党内民主是否能获得充分保证。▲社会主义既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新型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又正开始在苏俄大地上试验创建,众人难免对社会主义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布尔什维克这样唯我独革、唯我独社,显然是自行斩除了社会主义统一战线,自行砍杀了多党合作制,更为严重的是苏联在一党制条件下还形成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这方面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呢?

●列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解决以党代政。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1918~1920年三年内战和外战(反对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入侵)期间,由于党刚刚夺取政权,政权机关还很不完善,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不得不由布尔什维克党直接发号施令,由党的机关和领导人直接处理该由政权机关管辖的事情,于是形成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党权高于政权的政治体制。这样是背离政党政治的常规的。政党政治固然要求由政党来执掌政权,但是政党不是政权机关,所以不能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运作模式和具体机制通常是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代表该党执掌政府领导权,按照该党的竞选纲领由执政党领袖决定政府的内外政策,党组织、党中央从不干预政府决策,所以不可能出现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问题。1921年战争结束以后,列宁已经发现以党代政体制的弊病非改不可。他于1922年3月23日在写给中央全会的信中提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象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既然要实现党政分开,又还要党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进行干预,只是要求不要过份频繁、琐碎的干预。这样党政岂不是难以分开吗?可见列宁只是提出了解决党政分开问题的总原则,并没有真正解决好这个大难题。

▲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问题之所以很难解决,原因出在哪里呢?

●这恐怕难有简单的答案。不过,由此便涉及到列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即如何发扬党内民主。在一党制条件下,缺少其他政党的制约和制衡,发扬党内民主是使党在执政中尽量减少失误的主要途径。党内民主的主要之点是要重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作用,因为它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的中央委员会只是党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领导党的工作六年之中,以身作则,召开了六次党代表大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在党执政之后确立了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做到每年重新审议、调整党的重大决策。这是列宁对共产党现代化、对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党代表大会召开前和在党代表大会上,对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进行决策,党内难免时常发生分歧,由此形成不同派别。十月革命后俄共(布)党内曾经出现过:“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军事反对派、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等。通过党内思想斗争和自由讨论,终于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统一到党代表大会的决议上来。为了保持党的队伍的统一和团结,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决议。其中指出:“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因为派别活动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加深党的分裂”;同时又强调“党将继续不断地采取一切手段并试验各种新的办法,来反对官僚主义,扩大民主,发扬自主精神,检举、揭发和驱逐混进党内来的分子,如此等等。”(注:《列宁选集》第4卷,中文第3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9、471页。)然而,既要反对派别活动,又要扩大党内民主自由,两者是很难严格划清界限的。因为在扩大党内民主自由中,持有不同思想观点的同志很自然要互相沟通,交换意见,商议对策,进行活动。正如中国人所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思想观点上的不同派别有时因有串连活动就很容易被党的主要领导人扣上派别活动的帽子,从而限制、扼杀党内民主自由。而且列宁已经看到党的总书记斯大林“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太粗暴”,“是最残忍的党员”,担心党会发生分裂。可见在如何发扬党内民主问题上,列宁已发现存在不少矛盾,但是也没有解决好。实践证明,后来苏共终因缺少党内民主而灭亡。

▲政党本来是民主政治的产物,而且是民主政治的高级形式,既是政党就必须有党内民主。可以说任何政党都应该是民主政党,固然其民主的性质和程度有所区别。例如有资产阶级民主政党、无产阶级民主政党;党处于地下秘密斗争环境民主不免少些,党处于合法执政地位民主就要更充分。如果窒息了党内民主,岂不变成为专制政党?这是违背政党的民主本性的。如果共产党变成为专制政党那该怎么办呢?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还有一个更加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第四个问题,即共产党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后还会不会下台再被其他政党取而代之。从马克思、恩格斯以来,直到列宁等人,一直都认为:只要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政权之后能够巩固政权,而不像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那样只维持七十二天就被颠覆了,那么经过一个不太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可以很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改造各种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阶级,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一国带头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后会发生连锁反应,引起世界革命。世界革命成功后各国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那时国家和政党都逐步消亡。“自由人联合体”将在全世界普遍建立,那就是世界共产主义的胜境。列宁的设想比马克思、恩格斯更加具体。他于1921~1923年间认为,赢得三年内战外战胜利之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已经站稳了脚根。俄共今后对内要领导各民族人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对外要领导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他认为俄国工兵农创造的苏维埃就是当年马克思所赞扬的巴黎公社式的“世界共和国”的再现和进一步发展。所以遵照列宁的意见,1922年底,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改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文简称苏联。采取这样一个既无民族标志又无任何其他标志的异常奇特的国名,对内是为了不突出俄罗斯,有利于克服大俄罗斯主义,对外是为了表明其国际主义、世界主义性质,便于未来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都可以加入苏联,苏联将成为未来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联合国。但这只是对党内团结和社会主义前景的一个美好预期,并基于如下假设:共产党执政后永远不会下台,直到国家和政权消亡,世界共产主义普遍实现。没有根据十月革命前的经济土壤、民主条件、集权传统,对党内派别关系和社会主义在一国突破后的艰巨性、复杂性,作出充分的考虑。于是事与愿违。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和苏共党内长期大俄罗斯主义难以消除,世界革命虽然有所进展,但是远没有实现。如果苏共体制的弊病和决策的失误长期改正不了,世界资本主义依然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那么苏共是否允许党内不同政派的平等竞争,以保住并且更新社会主义的天下呢?或者是否可能由于受西方影响在苏联国内形成另外一些反共的资本主义政党来取代苏共执政,实现颠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政党轮替,使苏联又退回到资本主义社会呢?后者列宁等人可能想到,前者大概是他们想象不到的。

▲列宁想到和没有想到的以上这四大问题,在列宁之后是如何发展变化呢?

●列宁之后斯大林执政30年之久。斯大林不仅在消灭了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之后还要捕风捉影地清查各种反革命政党,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体制,加强了他个人集权。到1941年斯大林以党的总书记兼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个人独揽党政军三大权力。他还搞个人崇拜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他破坏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相隔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甚至十三年之久才开代表大会。在1952年他参加的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即上,在党章中规定每四年才开一次代表大会。而且在代表大会上只能歌颂他,不许不同意见发表出来,搞一言堂。他把党内在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同他持有不同观点者先后打成托洛茨基派—季诺维也夫派联盟和布哈林—李可夫集团,不仅把他们都开除出党,而且用逼供信等手段定案,都当作敌特、暗害分子和卖国贼加以处决或长期监禁。如果能够像列宁那样允许党内在决策方面可以自由争论,甚至在党刊上开辟“争论专页”,不轻易把持有不同政见者定性为集团,苏共就不至于长期执迷不悟,积重难返。即便硬把持不同政见者定性为集团,党内的最高处分是开除党籍。如果允许托、季和布、李作为党内的少数派而合法存在,并借此警示、制约、消解一派独大、个人专制的潜在威胁,从而充实党内民主制,砥励、激活、保存党的适应力、创造力与生命活力,形成和而不同的党内民主机制与文化氛围,也许苏共体制的弊端和决策的失误还能及早得到改正。如果说在列宁时期清除了或合并了其他社会主义政党,变社会主义多党制为一党制,但是还拥有党内民主自由的话,那么在斯大林时期则进而消灭了反对派,取消了党内民主自由大搞个人崇拜和个人专制。斯大林的悲剧在于他自以为是受亿万人民群众拥护、代表亿万人民利益的领袖,他是无产阶级民主自由集中的化身。历史上有过古罗马恺撒的个人专制,那是奴隶主阶级的专制,第一个沙皇的个人专制是封建主阶级的专制,这固然是古代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基础的产物,都难以持久存在。希特勒的个人专制是现代资产阶级的专制,斯大林的个人专制是现代无产阶级的专制。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现代工业社会商品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需要有自己的民主政治、政党政治,不能允许有人开倒车再搞个人专制。所以法西斯主义的希特勒式的个人专制很快就被人民消灭了,德、意等国都回归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斯大林晚年搞的个人专制已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民主制,把现代化的无产阶级政党变成专制政党,使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基本特性大受损害,甚至荡然无存。

▲那么,在斯大林过世后的几十年间,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的政党政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为什么苏共拖到1991年悄然“自行解散”,苏联自行解体呢?

●斯大林于1953年73岁谢世后,苏联经过38年的改革,更换了五任领导人,依然改不掉斯大林带头确立的个人崇拜制、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以党代政制、干部特权制等等固有弊端,不能回到社会主义民主制,不能认同现代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特性,致使亿万人民群众对苏共失望了。斯大林从1922年担任总书记达31年之久,为苏共第一代终身制领导人。他本来指定曾担任过他的秘书的马林科夫破天荒第一次取代斯大林来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可以看出。可是他最后嫌马林科夫太软弱,又想换马。还来不及安排好后事,他就突然中风于3月5日身亡。马林科夫只继任九天,就辞去苏共中央书记,并成立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书记处。赫氏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之后,又搞新的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在经济方面乱改一气,引起中央内部很多人不满,于1964年10月逼迫他辞职。如果他不是被撵下台,肯定也是搞终身制死在任上(他死于1971年77岁)。赫氏执政十一年,勉强可以算作第二代。第三代是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到1982年,执政长达十八年之久。新的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搞得更厉害。勃列日涅夫自己不断给自己授勋章。76岁死在任上。随后由68岁的安德罗波夫接任总书记,只有一年零三个月就病故。再由73岁的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只有一年零一个月又病故。随即于1985年3月推选出54岁的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终身制与老人政治使苏共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三易其主。到第六任领导人戈氏上任时,较为年轻,大家对他曾经寄以厚望。可是几十年来社会矛盾重重,问题堆积如山,戈氏依然独断专权。头两年多,他照样推行“左”的路线方针,要加速发展。然后在国内外党内外各种压力之处,急剧转向右倾方面。从1988年召开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起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他不再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体制内去寻求一条发展党内民主与苏维埃民主的体制更新的改革新路,而是转向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亦即要改向去走西欧社会的改良主义旧路。更为严重的是这次党代表会议竟同意实行“社会团体多元化”,实际上是开始开放党禁。如果严格控制在按法律程序内,可以成立其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那还不失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验。可是不加限制地允许成立各种非社会主义、反社会主义政党,只能是制造混乱,使政局失控。可以说到这时苏联社会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思想文化危机已集中表现为政党危机。如何寻求出路,党内主要形成了三派,即以戈氏为首的社会民主主义派,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保守主义派,和以叶利钦为首的自由主义派。这三派指导思想虽然有区别,但是都一致同意转去实现西方那种多党制。到1990年5月居然建立了立宪,它公开表明继承1918年被取缔的立宪。甚至连主张恢复沙皇制度的君主立宪党也出笼了。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在坚持一党制长达近七十年之久的苏维埃大地上一下子冒出了一百多个乌七八糟的政党。苏共既然无力主动地自觉地从社会主义一党制转轨到社会主义多党制,就只能被动地被迫转轨到资本主义多党制。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多党政治的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同意推行西方那种多党制,从此苏联多党激烈竞争,政局急剧动荡。到1991年发生8·19事变,显然这是苏共中央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保守派企图力挽狂澜的重大举措。可是广大苏联人民非常担心此举如果成功,苏联又将回到原先一党制个人专断严酷统治的旧体制。保守派由于得不到人民群众甚至军队和克格勃的支持,所以8·19事变迅即失败。同年6月刚当选俄罗斯第一任民选总统的叶利钦(他原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因思想上完全转向自由主义方面于1990年7月退党,另外组织反对派向苏共夺权)则在8·19事变后的8月23日停止俄共活动和限制苏共活动的决定。8月24日戈尔巴乔夫眼看苏共大势已去,他为保住自己总统地位竟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建议苏共自行解散,此时尚有近1500万党员的苏共就这样悄然消失,没有多少人出面去保卫苏共。到12月21日叶利钦又暗中联络苏联十一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宣布各自独立并成立独联体,完全脱离苏联。至此苏共亡党之后又进而亡国亡制(社会主义制度)。苏共既然无力自我改革,实现共产党的现代化,回到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正轨,最终必然滑到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老路。

四、苏共兴亡的最基本经验教训:共产党要站在时代最前列实现现代化

▲从苏共兴亡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它同政党的现代化、同政党政治的特性是紧密相关的。最后能否请你再谈一谈苏共的兴亡给我们提供的最基本经验教训是什么。

●苏共是继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创建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之后,20世纪的第一个共产党,又是在20世纪第一个执政长达74年之久的最强大的共产党。20世纪有10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都是按照苏共模式建立起来的。所以能否正确吸取苏共失败和灭亡的经验教训,能否真正改革掉苏共的种种弊端,使共产党自身彻底现代化,这是涉及各国共产党命运和前途的头等重要大事,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我认为苏共兴亡的最基本经验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共产党要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首先使共产党自身彻底现代化,这样才能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全面成功,逐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从前面所讲可以看出,政党是政治现代化的产物,共产党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产物。你为什么又提出共产党应该站在时代最前列实现自身彻底现代化的问题?

●这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长达数百年时间的历史进程,其内容是不断创新、更新的;第二,苏联共产党从指导思想、基本路线到组织制度、工作作风,有好多是背离共产主义理论、背离政党现代化轨道的。

▲怎样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共产党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实现自身的彻底现代化呢?

●世界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从古代以个体分散手工劳动的农业社会改变为现代机器大生产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现代化至少包括十个“化”的内容,即劳动社会化、国家工业化、生产机械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文化多元化、乡村城市化、大众知识化和思想自由化。其中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就是由现代化的民主政党来领导国家政权。现代化起源于英国。英文“现代化”一词作为动词(modernize)出现于1748年,作为名词(modernization)产生于1770年。二百多年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约三十个,即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余约一百五十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正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世界现代化经历了18世纪末的蒸汽化、19世纪末的电气化和20世纪末的信息化三次大浪潮。现代化的资产阶级政党形成于蒸汽化的年代,也就是资产阶级刚取得革命胜利不久的年代,如英国保守党建于1833年(其前身为1679年出现的托利党),它代表新贵族阶级;英国自由党建于1839年(其前身的1679年成立的辉格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这两党都有自己独立的组织和政纲,较长期轮流执政。为了发扬党内民主、及时调整政策,这两党每年都举行一次年会,作出决策建议,供党的领袖参考,党的领袖掌握最高决策权与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来领导夺取政权的斗争,是从资产阶级那里学习来的。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参与创建了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它明确按照民主制原则建立,规定党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为执行机关。吸取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民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参与起草的盟章明文规定每年8月举行党代表大会。当然在党尚未夺取政权前很难做到年会制。到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即电气化阶段,资产阶级政党、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几乎已遍布资本主义各国。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俄共成为执政党后,在列宁领导的头六年,每年都举行一次党代表大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自由,来进行民主决策并民主选举党的领导人。众望所归的党的领袖列宁,在中央委员会中只有一票表决权,他多次处于孤立少数地位,也无法改变多数人的决定,而只能耐心地反复地说服别人。1922年4月俄共(布)中央处理日常工作的书记处才开始设立总书记一职,选举斯大林为总书记。这是书记处首脑的称呼,中文也可译为秘书处的秘书长。总书记并非党的领袖的职称,苏共中央从未设过主席一职,党的领袖列宁也只是政治局委员之一。共产党设政治局也始于俄共(布)。它成为大国执政党后肩负重担,从1919年起党中央才设立三个机构,即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分管政治、组织和日常工作。政治局与组织局各设几名委员,书记处设几名书记。这体现了党的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各国共产党大体上是模仿苏共模式建立的。这些是共产党现代化和现代化共产党的主要体现。到当代,迎来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即信息化浪潮之后,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化,现代化已推进到空前未有高水平、新阶段。共产党理应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最前列,自觉改革,进一步彻底现代化。信息化使脑力劳动者的比重愈益增多,作用越来越大,传统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愈益减少,白领、灰领、金领、粉领、绿领(环保工作者)等五颜六色衣领的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因此共产党应该转向大量吸收脑力劳动者入党,还要接纳中间阶级和私营企业主中的先进分子入党,以壮大党的队伍,主要依靠脑力劳动者为主力军去进行掌握政权的斗争和开展现代化建设。当今现代化社会涌现了众多社会主义派别,不少国家有好几个共产党,而且除共产党以外还有社会党、绿党、民族社会主义政党、托洛茨基主义政党等等。共产党要善于求同存异,通过多党竞争与合作,形成广泛统一战线,在多党制条件下致力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事业。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有所缓和,难以激化到爆发暴力革命的程度,同时议会民主、经济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又有所发展。现代化的共产党要善于探索一条比较和平地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新路。现代化的共产党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由年会制的代表大会来进行民主决策并民主选举党的主要领导人;党的领导人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通过电视与网络定期同党员和群众对话并解答人民关心的各种问题。……

▲现代化的新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的确给共产党的彻底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那么,从吸取苏共灭亡教训、克服苏共弊病这个角度,共产党应该怎样加快自身的改革呢?

●苏共是深受教条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实用主义三害而亡党亡国亡制的。因此从党的指导思想到组织结构和思想作风都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才能使共产党彻底现代化。共产党,顾名思义应该以共产主义科学为指导,关键是各国共产党要彻底现代化就要善于把共产主义科学同当今信息时代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探索各国通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路,而不要停留在蒸汽时代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电气时代出现的列宁主义之上,更不能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列宁在1920年发表的《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共产主义者是个拉丁词,communis是‘公共’的意思。”⑦中文“共产党”、“共产主义”都是从日文移植照搬过来的。这种译法容易引起误解,使人以为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要把私人财产共有化。如果改译为公共党、公共主义,这样就更准确、更符合原意。公共党,以公共主义为指导思想,立党为公,旨在建立公共权力,发展公共生产,增加公共设施,弘扬公共精神,推行公共道德,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成就公共事业,这样必定会受到公众拥戴,共同实现共有共享理想。当然公共与私人并非截然对立,公共要组织私人合作,涵盖私人权益,协调公私关系,化解公私矛盾。既然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使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重大的新变化,现代化的共产党就要改变传统苏联模式对待世界资本主义的那种错误路线方针:即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封闭,同资本主义国家对立、对峙、对抗,推动世界革命,推翻世界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既然还能带头掀起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信息化浪潮,足见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对外开放中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既交往、合作,又竞争、斗争,善于借鉴、吸收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文明成果,逐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荣共赢。各国的革命留待各国的党和人民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共产党的彻底现代化更要着力清除渗透到苏联模式中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影响,改革权力过度集中的领导体制。首先,要杜绝个人崇拜、个人集权,限制领导人年龄与任期,切实加强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促进领导人年轻化。其次,自下而上民主选举各级党委领导人,并且随时可以罢免,铲除等级制、特权制,防止形成特殊利益集团,真正实现1871年巴黎公社工人民主的两大原则(选举制与低薪制)。要牢记苏联因采取干部任命制和高薪特权制而培植了一个官僚集团而遭致覆灭的深切教训。再次,要把党的权力中心从党中央委员会及其政治局和常委转归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要确认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要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与年会制,中央委员会只是党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政治局及其常委只是中央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而不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要把“全党服从中央”的传统提法改变为“全党服从党的代表大会,地方和部门服从中央”。要由各级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各级党委平行并且专门监督各级党委成员的监察委员会。最后,要实现党政分开。党的总书记和各级书记要集中精力管好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抓党员的培训和考察工作,不断大力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使每个党员在各个岗位不仅起螺丝钉作用,而且起发动机作用。这样就会极大地增强党的战斗力、竞争力、领导力和执政力。在政权机关作领导工作的党员要遵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法独立自主地管好立法、司法和行政工作,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样党政在职务、职权、职责、职能四个方面都分开,岂不是对党和政双方都大有好处吗?共产党的彻底现代化还要在思想作风方面克服苏共长期难改的实用主义痼疾。党的各级领导人不能以保密为借口对党员和人民群众隐瞒真相,或者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人民民主首先是知情权。不全面知晓真实情况,就难以正确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质询、民主建议等权利。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思想作风。可是在苏共历史上,时常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庸俗地从苏联一国和俄罗斯狭隘民族利益实际出发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横行,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愚弄群众、欺压群众;以领袖至高无上原则,随意批评下级和群众,从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立场,随意批判别国别党。这些恶劣思想作风极大地败坏了苏联共产党的声誉。自从1923年斯大林在苏共十二大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工作总结报告起,只讲中央的成绩与正确,不讲或者极少讲中央的缺点和错误,这已成为各国共产党的传统。共产党中央所犯的错误大多是由下一任中央甚至下一代中央领导人来加以揭发和纠正。这样势必要付出重大代价,造成重大损失,也有损党的声誉。要实现共产党的现代化就应该由党中央带头善于作自我批评。在党代表大会年会上既讲成绩与正确,又讲缺点与错误。如果中央工作总结报告未讲到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由代表们畅所欲言。有不同看法就要展开争鸣,这样党代表大会才能开得生动活泼,做到激浊扬清,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循序渐进。现代化的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球化的尽头使“自由人联合体”遍布全球,像《共产党宣言》所指明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你对共产党的现代化看来是费尽心思,颇有研究。不过可能一时很难做到,甚至还有些想法别人未必同意。

●我个人的一孔之见只是管窥蠡测,难免有偏颇之处。不同看法欢迎展开争鸣。我的某些设想虽然一时很难做到,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唤起民众、唤起青年、唤起党员、唤起领导,我想是能够促进共产党彻底现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