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体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来自教育主体价值图式的改变

以功利为标准割裂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本体的存在目的和思维方式得不到更新和发展,对专业的理解就是就业,只要选择一个好专业,学好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享用终身,不理解专业只是在行业内同他人共同理解过程中所获得的第一个话语权,作为行业不只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这种价值图式的形成不是对社会本质的还原,而是学生对客体碎片的自我拼接,一经和外界接触,就会出现理性与现实的冲突,甚至是价值图式上的对立。在整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强调知识的获得是由主体建构的,但建构过程决不是随意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新环境中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建立新的图式。一个漠视规则、缺乏人际关系和内省能力的人不会成为行业内合格的职业人,更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具有的鲜明特色,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知识体系向实践应用转化,应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体系。创业就业是大学生运用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主体对认知图式的系统建构,在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教育不但是“创业就业素质”的学术塑造阶段,而且还是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阶段,在教育对象缺乏丰富社会实践的条件限制下,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主体只有建立在正确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知识理解才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有能力,而是德才兼备,德在创业和就业中的表现就是职业素质,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创业和工作中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缺乏诚信,求职时简历造假,随意毁约,个人至上,漠视企业制度和社会规则,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缺少敬业、进取、艰苦奋斗精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人的发展,根本目的是培养主体对象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切教育中始终是处于上位的,具有统领思想、形成价值观、指导行动的作用,不仅肩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大学培养目标的终极指向。创业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通过开发自身的知识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创造社会价值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这是一个职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来自于主体的价值图式,对自我价值的理解是动力,对知识的理解是基础,对社会的理解是前提,只有具备了“职业素质”大学生才能在创业就业中超越功利的视域限制,从一个社会的初探者成长为一个具有价值理性的社会实践者。

三、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实践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建立以价值图式构建为核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一个核心三个循环过程。一个核心就是以价值图式建构为核心,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认为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可变的认知结构,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价值图式的建立不能是封闭的,是与社会环境联系的开放系统,但是这个过程不是自发的,是经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设计、指导完成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实践为基础,经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开放的、多次循环的过程。第一个循环过程是课题教学与实践的循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具有初步的社会知识,认知主体已经形成了一个价值图式,尽管这种图式带有片面性,甚至是扭曲的,但已经是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即是在此基础上修正或丰富主体的价值图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要探知学生的价值图式,通过互动教学,如学生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研讨、现场交流等,这一过程既是同化过程,也是学生价值图式的释放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化只是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入,存在片面或扭曲,可能对新的价值观不接受,这就需要进入第二个循环过程,即价值图式的再建过程,这一过程首先在校内进行,是学生在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接触、讨论、辩论中实现自我的再认识,这一循环是顺应过程,顺应是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价值图式同化新的刺激时,就需要对原有价值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也为下一步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因为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价值图式的集中和碰撞,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学习者要适应其他人,需要对原有的价值图式做出调整;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来自社会的各种事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大赛,通过活动可以实现整合理、工、管、经、法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学校仍不同于社会,只有学生的价值图式适应社会要求,才是创业就业的基础,第三个循环过程即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真实的、开放的,原有知识要在知识建构中起到作用,必须首先被现时化、当下化,才能呈现为真实的现象,为认识主体所获得和利用,社会实践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亲历岗位,聘请企业人士来校举办答疑解惑,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能够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如果说第一个循环是教师主导的价值图式的重建过程,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传授的知识都是历史性的,而教育对象的创造活动是指向未来的,学生毕业后就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当面对全新的问题时任何他人和历史知识都不能给出答案,创业就业的过程就是以全新的自我处于一个全新的实践中,探索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这一全新的过程中只能靠主体自身的理解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能力。

作者:窦熙博单位: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