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数据时代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数据时代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数据时代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受到大数据信息的包围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敢于担当、守护底线的教化活动,主体理念必然会在其中得以彰显。作为主体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遵从这一原则,它应该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是学生主体性苏醒的标志和政治社会化的体现。当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社会向信息化社会日益迈进,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样态和思想观念的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世界的丰富多彩都通过大数据的形态走进了千家万户,深深包围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如果我们注意到世界的多样性,注意到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差异,社会制度选择不同,社会发展模式各异,我们就能理解世界各民族有不同的意识观点,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不同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大数据广泛渗入的今天,我们应当以宽广的视野,包容互鉴,取长补短。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人们对信息的把握不得不以一种开放式、反思性的方式存在。西方社会思潮随着大数据载体不断涌入,整个中国社会思维主体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价值观的多样多元,价值取向的异质开放,主流价值观与其他价值形态共生,个体生活对数据的依赖增强,此时,人们思想活跃,文化行为多样,社会生活开放,行动场景多元以及对权威进行多元化解读。传统的认知框架不断被消解和边缘,新的认知模式正在形成。当前,过度的冗余信息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核心思想体系产生了解构效应,对社会中的人们的信仰产生冲击。任何敏感事件都伴随着海量的大数据信息,或真或假,或左或右,或虚或实,或有或无,使得人们无所适从。人们的立场观点也由此产生角度多元、难以统一、复杂多变的特征,进而出现信仰危机、认知错乱、道德滑坡等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到大数据信息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主体对客体的“灌输”,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传递给被统治阶级,进而整合社会观念,引领社会思潮,占领意识形态的观念高地。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和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在逻辑上可以持有几乎等量的信息,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就是说,受教育者面对的教育者已经不是单一的“灌输”主体。此时,各种利益主体的代言人都在利用大数据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声音。他们都有自身的逻辑演绎以及或虚或实的信息来源。受教育者在这种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中,往往采取一种工具理性的思维。工具理性的膨胀将导致对价值理性的蒙蔽,因此,作为受教育者的客体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指导下,形成自身的筛选机制,进而能够透过大数据现象,看到大数据背后的本质。同时,大数据技术的不完善也会带来风险。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因特网随之不断普及。人们在对非结构化数据超越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量激增和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的分析中,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是第三个问题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的数据存储、保护、迁移和梳理,想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道德缺失现象仍然存在于大数据超文本链接中,受教育者看到的正面信息容易遭受境外势力的歪曲、删除或攻击。大数据技术使用过程中,若有不当操作,就会导致泄密,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受到大数据信息传播的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主流价值对人们思维和思想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个社会思潮,引导人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思维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人们所思所想的原材料来源于大数据的建构。大数据的多样性使得人们思维认知产生种种调适,是在对不确定的消融中产生出自身的逻辑体系。当高速度、时交性和数据异构性的数据充斥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一旦缺乏理论梳理和指导,就容易对整个教育活动产生干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信息传播和衍射的过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交汇、碰撞和衍生的过程,实质就是为了消除受教育者(收信人)对主流思想的认同的不确定性。但是在大数据模式下,大量信息的出现和高速流动增加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冗余信息的不断增多,导致信息流动悖论的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流动模式同样可以参考信息流动的一般模式

二、新要求思政教育的大数据应对总之

1.大数据已经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要积极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和大数据手段进行渗透、颠覆。因此,从信息化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认真研判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种种挑战,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机遇。

2.要牢固树立起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伴随着新型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网络和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统的主客体二分法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是矛盾的,人们将无所适从,难以建立共识。”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力量,更是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客观领域,是人们的一种现实的生存体验。因此,要回应数字化媒体化时代信息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起大数据的观念,配备高性能的软硬件系统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实现对海量信息的提取、抽样、分析,利用大数据进行舆论监测。同时,积极研判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时刻关注大数据带来的社会变革,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数据、尊重数据、“让数据发声”,使大数据成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3.要深入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随着现代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繁忙、最具活力、最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工具。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已经深深地与网络连接在一起。尤其是在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青年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依赖性正在不断增强,他们生存在日益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在网络空间,大数据信息的流动往往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大数据的话语权力和网络思潮的分散式传播已经重构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针对大数据的特点,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强制性的力量已经无法实现主导意识对主流意识的转变,现在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必须拒绝居高临下的高姿态,拒绝冷眼旁观的清高,而是积极地参与大数据的话语空间,在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将大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归类和分析,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过滤信息垃圾,达成对教育对象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

4.要科学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多学科、多种研究工具地利用大数据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顺应量化研究的新崛起,创新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范式;实现宏观覆盖与微观深化相结合。在宏观层面,要注重群体性特征,把握群体性思想,寻找群体性事件的内部联系和运行规律。从微观上看,用大数据思维来整理和梳理个体的行为特征和思想状况,用事件和行为来透视其思维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导和教化。面对大数据信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碎片化,为了维护大数据价值的秩序,就要整合各种资源为我所用。正如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是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旧的观念、旧的范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范式,因此,要不断创新,整合多种资源,科学地找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运用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功能。

5.要理性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布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社会大众拥有获得信息资源和表达思想观点的更大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受众的不同倾向性意见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大数据的意见“场域”,转接信息形成议题。如前所述,这是客观存在的复杂大数据意识形态现象。伊格尔顿指出:“意识形态远不只是一些自觉的政治信念和阶级观点,而是构成个人生活经验的内心图画中变化着的表象,是与体验中的生活不可分离的审美的、宗教的、法律的意识过程。”大数据作为现实社会的反映,依然是人的生存空间,人们会在这开放空间中表达一个真实的自我。但是,在网络中我们时刻都可以闻到一种意识形态的味道,不仅这些大数据符号充满了意识形态的深刻底蕴,就连大数据技术本身也难免沦为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在这里,同时也许在那里,人们的独立见解不仅不会消融在意识形态的硫酸池中,而且恰恰通过意识形态表现出来。在复杂的大数据信息中,人们仿佛听到了卢梭的声音:“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大数据技术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形成。针对大数据时代的这一观念,教育者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对数据及其来源进行有效鉴别,形成良好的“信息资源观”和“信息价值观”,并善于选用适当的数据计量方法或应用程序软件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大数据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找出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并对事件的发展走向及趋势进行预测,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缝对接的“合力型”教育,促进教育内容获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言,实化为行”的实效性。

三、结语

正如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前瞻性地指出的那样,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重构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局面。我们需要以崭新的姿态来迎接形势的变化,而“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正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者:赵宇馨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