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本质内涵与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教育目的而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它与对象个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主体性、受制性、中介性等基本特征以及个体社会化、教育与管理、心理与活动等主要功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发展趋势是由高度同一性的规训式群体转变为社会网络群体,由诸多社会网络关系构成的复杂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存在的常规样态。
当前诸多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立足点是基于明确的教育对象个体,其假设了教育活动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一对一的模式进行的,并且期望教育者对每一教育对象都能够进行逐一教育和关怀,而对作为群体的教育对象则缺乏必要的研究。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往往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并且教育者不可能“对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如完备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描述的那样)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活动,在以群体为对象考察过程中,必然在教育强度上发生分化(一种均衡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也难以实现),在强度分布下,各个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变化,甚至形成矛盾”[1]。因此,研究作为群体的教育对象,对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思想认识和观念的变化往往是通过各种群体发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学科,理应关注各种群体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影响这些群体。本文力图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纳入群体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含义和类型、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对象群体与对象个体的辩证关系等本质内涵以及对象群体的发展趋势作一初步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含义和类型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含义。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实教育规律,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归纳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教育目而通过—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这种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现实群体,而不是成员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的假设群体,同时它也是由多个个体构成的群体,其内部的结构和关系不是简单单一的,而是一种由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群体,是由诸多网络关系构成的群体。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将全社会的成员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几乎覆盖了社会所有的群体,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活动来看,并非所有的群体都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的群体是属于法律管制的范畴,比如恐怖势力团伙;有的是宗教管理的对象,比如宗教社团;有的是社会工作的对象,比如艾滋病群体。何种群体是能够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所作为、体现其价值的?我们预设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考察的逻辑起点是要从群体的内部社会关系结构,特别是人际关系结构出发的,因而社会类属的分类标准不适合研究需要,但社会类属的许多因素是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中个体或群体的社会背景条件去考虑的,如家庭教育情况、生活社区、经济状况、性别等。在这里,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范畴作以下分类:一是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作此分类,其重点是对小型对象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小型对象群体是人数相对不多,成员之间有经常性、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有共同心理需求的群体,如寝室、班级、社团等群体。二是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建立原则、目的、方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目标、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织或职能部门决定成立并组建的群体;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明确分工和任务,较强的归属意识,成员遵守共同的群体规范,追求群体价值成为其群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如党组织、团组织、工会等。非正式群体是由共同的利益、观点、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征自然形成的由感情纽带维系的群体。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成员和明确的群体规范,但有自己的“领袖”人物,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来看,任何一个正式群体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同影响群体成员和群体风气,有其独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常认为,非正式群体对成员有较大负面影响,需要加以引导和教育。三是示范群体与病态群体。示范群体是能较好地完成上级组织赋予的任务,使每个成员的智慧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显示群体的力量和优点,满足每个成员的合理需求,并且有良好的内外部关系,对成员起教育、帮助、培养和约束作用的群体。它能够按照社会或群体的目标和要求,从自身群体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产生较大影响力和感召力,能够对其他群体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如学校评选出来的先进党支部、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示范群体能够对其他的党支部起到模范引领作用,使其他支部群体效仿学习。病态群体是组织纪律涣散、成员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群体内部缺乏凝聚力、完成任务状况不佳的群体。形成群体病态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组织结构不合理,目标不明,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行为规范;第二,群体的领导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正、奖惩不当;第三,群体成员的思想认识不高,缺乏理想,学习空气不浓、不求进步、互相间关系紧张。由于群体存在先进和病态等不同类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不同对象群体的工作。病态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关注和教育的对象,先进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社会资源,但先进群体也并非不存在教育的问题,先进群体永葆先进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攻克的难题。四是同质性群体与异质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质量结构的不同,可以把对象群体分为同质性群体和异质性群体两大类。同质性群体是指成员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要素上具有相似性的群体。一般认为,同质性程度高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相容程度也高,易于协调,容易统一意见,因而也便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异质性群体则是指成员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要素上具有较大差别的群体。异质性高的群体往往难以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群体异质性结构的优点,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群策群力,掌握教育对象全面的信息,从而实现教育策略的完善和优化。五是民主性群体与集中性群体。根据群体气氛的不同,可以把对象群体分为民主性群体与集中性群体。一般说来,分散型关系模式的对象群体民主空气较好,成员之间能在平等地位上广泛沟通,但由于缺乏核心人物,群体凝聚力较弱;而集中型关系模式的对象群体则有明确的核心人物,凝聚力较强,但成员广泛沟通不够,民主氛围较差。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全面把握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根据不同性质的群体,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对象群体的教育方案和目标。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与对象个体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种存在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需要关照这两种形式,不可偏废,既要重视群体中的个体,也要重视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与对象个体的相互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本质内涵以及改善教育的客观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效益都有极大的意义。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与对象个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表现为在组织层次上,对象个体是对象群体的细胞,对象群体是对象个体的组合。在思想和行2016•07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533期为层次上,对象个体影响对象群体,对象群体制约对象个体,对象群体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和灌输等途径对对象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直接的影响,而对象个体的充分表现也会形成良好的群体效益,促进对象群体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是对立的,每个对象个体都会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考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象个体自身短期的利益与群体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协调好对象个人和对象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基本特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群体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主体性和受制性、中介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对象群体的可能性和有所作为。
1.客观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客观性是指对象群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群体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群是人类的一个固有的特性,人的社会性就是在现实的群体生活中形成起来的。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个体每时每刻都会以不同方式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交流与行为交互。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内外特征的交流和交互活动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从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就形成了群体现象,如寝室群体、班级群体、社团群体等。
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对象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对象群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对象群体的可能性,从接受方面来讲即对象群体的受教性和可塑性,对象群体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场域,使其具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对象群体具有可教育性,是由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决定的,教育者对对象群体的认识、教育和引导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一般认为,教育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将多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个体集合成一个群体的就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可以教育的,比如犯罪团伙、邪教组织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对象群体的必要性,即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改变教育对象群体的群体目标、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和士气、群体人际关系、群体氛围等,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对象群体中存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
3.主体性和受制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接受群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一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自主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2](P62-63),对象群体在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系统后具有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群体会根据群体目标和成员的内在需要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计划、方向和程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自主地通过群体讨论,独立地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和有所选择的特性”[3](P63),接受者群体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能动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过滤、选择和创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二是受制性。受制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群体主体性的有条件性,即它不可能摆脱社会和人自身的制约,对象群体主体性的作用主要会受到各种社会现象、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成员自身素质等的限制。
4.中介性。
对象群体的中介性是针对群体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载体而言的,群体不仅是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的对象,也是可以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而存在的。群体具有教育的组织和承担功能,因而对象群体的中介性一是体现在群体依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对个体进行教育管理,二是体现在群体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以及自我教育功能。群体作为群体教育的对象存在,在接受群体教育后必定以其固有的方式对其成员进行教育内容及教育价值的传递,群体教育是加强个体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对象群体的教育引导,再通过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最终实现对个体的教育。同时,对象群体具有教育承担功能。群体是一种教育载体,不仅承载着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促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促进。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功能主要有个体社会化功能、教育与管理功能、心理和活动功能等。
1.个体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参与群体生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群体是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社会化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对对象个体社会化需要的满足作用,如班级群体就具有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培养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功能。班级群体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必然形成相应的组织、制度和规范,如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学习秩序、纪律、学风、班级气氛,加之班级的传统、舆论、仪式,直至学生之间使用的特别的语言、行为方式、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等,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从而促进对象个体的社会化。
2.教育与管理功能。
一是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教育功能是指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满足作用,即群体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对群体成员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群体教育的接受、群体教育的组织和群体教育的承担等方面。二是管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管理功能是指“群体为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按照一定群体的规范和方式对成员进行有效管理的作用”[4],主要表现为通过行政管理方式来实现群体控制、通过教育管理方式来实现群体认同、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群体凝聚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逐步递进的,在群体控制的基础上,群体越成熟,其群体认同度越高,相应的群体凝聚力就越强。
3.心理与活动功能。
一是心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对象群体对个体心理需要的满足作用,既包括对象群体对对象个体群体归属感、成就感的满足等,也包括对象群体对对象个体的心理调适。当个体心理矛盾及冲突激化时,群体对其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地化解或缓冲这种矛盾及冲突。二是活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活动功能是指在群体活动中,活动本身实现的对群体成员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群体功能的实现,促进群体成员的信息沟通,促进群体成员的思想交流等方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发展趋势:从规训式群体到社会网络群体
长期以来,在面对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纪律规训式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规训式群体是高压式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缺乏个性的个体,以至于在今天很多人谈群体色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就是高压式的规训式群体,培养出来的人是没有个性没有灵魂的人。但随着当前个体和个体主体性的不断觉醒,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已经发展成异于规训式的群体模式。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人是一种社会关系性的存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且“由多个个体构成的群体,不是一种以高度同一性和一致性为基础的规训式群体,而是一种由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群体”[7]。基于对象是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群体,我们力图避免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看作是原子式构成的简单的集合。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地关注个体,关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关注的视野较少放到受教育者群体中,虽也关注集体或群体教育,但对集体或群体的关注往往是放在静态层面;很少关注集体或群体中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把集体或群体中的个体看成原子式的存在,注重集体或群体的同质性和整齐划一性、服从性等;较少研究教育对象甚至教育主体中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群体归根结底就是要研究群体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结构,即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群体及个体的关系、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关系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来看,教育主体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应该包括教育者群体与受教育群体的关系、教育者个人与受教育者群体的关系、教育者群体与受教育者群体的关系,教育者群体内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及受教育者群体内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及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群体内部个体与群体之间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只有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群体的内部社会关系情况特别是人际关系结构以及德育文化情况,才能全面认识受教育者群体对象,进而科学地实施教育。
参考文献:
[1]蓝江.回归生活: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化的观念[J].求实,2002,(10).
[2][3]胡凯,荣复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何祥林,谢守成,刘宏达等.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7]蓝江.以社会网络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5,(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周福 蓝江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