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青年亚文化也在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力的冲击。因此,只有通过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整合青年亚文化,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才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青年亚文化的本质和危害,自己抵制青年亚文化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为解决自身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而拒斥、抵抗传统权威和主流文化,从而在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话语体系等方面表现出与主流文化不同的风格和样式,是处于从属、支流和次要地位的文化形态。探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于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中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

由于青年亚文化本身是一个流变的事物,所以只能立足于现实,对当下存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梳理,概括青年亚文化的几种主要表现。

1.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是一种偶像崇拜文化,体现出青少年在人生成长阶段的依恋情结。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成和传播空间,成为一种备受青少年追捧的亚文化形式。

2.恶搞现象。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强大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青年亚文化的反抗性,青年亚文化继而选择娱乐、搞笑的手段讽喻社会现实,抵抗社会秩序,解构主流文化。其中,恶搞是其典型表现。恶搞是打破固有的时空界限,对人们所熟知的话语体系或者文化场景进行改编、拼贴、解构等。恶搞的对象既可以是教材内容、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流行歌曲和影视明星,其目的在于通过制造滑稽、搞笑引起公众关注,揶揄社会现象,对抗主流文化。

3.“哈韩”一族。

“哈韩”是指对韩国电视、偶像、时装、饮食、音乐等非常痴迷,并在衣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上加以效仿。目前,“哈韩”一族在我国青年人中间,尤其是大学生中间非常普遍,他们刻意模仿韩国电视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说话的语气、喜欢的颜色、发型、身上带的饰品等。

4.另类行为。

近年来,在媒体的策划和炒作下,一些所谓的“网红”备受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关注。他们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无视社会公序良俗和传统道德观念,奉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则,其观念行为无一例外以前卫、大胆、另类的风格挑战社会道德底线。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青年亚文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课后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式都比较严肃、规范和理性,既需要教育者的认真组织和积极引导,也需要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和全心投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青年亚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轻松、自由和感性,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能够带给大学生更多的视角美感和心理享受,因而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调查显示,有些大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热播影视,编排各种理由逃避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屑一顾,盲目追捧所谓的‘实用主义’‘金钱万能’‘利益至上’”[1]。即使按时上课,部分大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并没有专注于教师的授课内容。有的大学生直截了当表示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内容枯燥”等,转而到网络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产生了课堂的“低头族”“手机控”“微博族”等现象。即使在课外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同学也是无法全神贯注,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会沉醉于浏览和与朋友分享娱乐新闻、时尚热点等。这种情况既说明了大学生对网络的强烈依赖,也为青年亚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有力渗透提供了便利渠道,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对于严肃的话题、主流权威和本应尊重的英雄人物,很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敬畏感和神圣感,甚至抱着调侃、戏谑、嘲弄的态度,认同和传播网络上“恶搞”的段子。这些现象折射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冲击和影响,并由此带来的大学生精神信仰的迷失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

2.青年亚文化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一方面,青年亚文化依附于大众传媒冲击管理载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讲,高校既是实施者,又是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但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优势冲击着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都有“首因效应”,大众传媒的即时性、便捷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受众的态度。大学生好奇心强,关注新生事物,是新媒体的积极尝试者和忠诚拥护者。青年亚文化依附于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的传播,很容易在学生中间形成群体效应。比如,学生对选秀节目的关注、对娱乐明星的崇拜、对流行时尚的追捧等现象,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隐匿于校园文化冲击活动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优良品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一些商业机构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借口和幌子,人为制造看点,迎合青年人的心理需求,不自觉地充当了青年亚文化的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活动貌似蓬蓬勃勃,实则哗众取宠,不但不能引导青年人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而且造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风气等在高校的传播,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初衷和目的背道而驰。

3.青年亚文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方面,青年亚文化仅限于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而不能提供合理的解决路径,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性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功能。”[2]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不仅要对社会现实进行辩护和诠释,更重要的是为人们达到“应然”境界确立方向和路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先导性、前瞻性和超越性。在媒体商业效应驱使下,青年亚文化故意放大社会丑恶现象、过分渲染社会弊端,仅仅满足于对当下的批判,而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性建构,一旦借助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自媒体在大学生中间广泛传播开来,必然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特殊的话语风格和非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教育,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育人、发展人的目标。这一功能的实现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发挥,最终达到人的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才能发挥、创造愿望实现。青年亚文化虽然也包含创造性思维的成分,也蕴含个性的元素,但表现更多的是破坏语法结构的无厘头表达和集成式拼贴,是对事实的随意挪用和意义的肆意篡改,“特别是为了吸引受众,背弃一定的逻辑规则,采用非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抑制。”[3]长此以往,必要会使大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抑制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生成,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意识

1.尊重多样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求教育者要尊重文化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及时掌握青年亚文化的话语流变趋势,汲取其合理因素,推动自身话语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和理论的魅力来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自觉抵制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及时捕捉青年亚文化的话语变化特点,借鉴青年亚文化的合理因素,把静态的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话语体系,把中规中矩的日常教育话语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话语,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魅力来引导大学生中流行的青年亚文化。

2.把握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青年亚文化。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面对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青年亚文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彰显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人们确立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它既包括国家治理目标和社会发展取向,又涵盖了个人的价值追求,既突出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和发展要求,又凸显个体权力和个人利益,尤其是对个人创造性、主体地位的强调,呼应了青年亚文化期待主流价值认同的心理诉求,为实现青年亚文化向主流文化的靠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提供了可能。高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就是要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青年亚文化的生成缘由和内在本质,自觉抵制青年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廓清思想迷茫,走出认识误区,纠正行为偏差。同时,“要努力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情感世界的契合点和共鸣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思所盼中汲取灵感、挖掘素材、凝练主题,为学生构筑强大的精神家园”[4]。

3.传播正能量,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大学生社会阅历少,好奇心重,从众心理较强,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客观、理性的辨别能力,容易对流行的文化现象、社会热点事件不加判断地模仿、盲目地跟风,从而使得青年亚文化乘虚而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影响和渗透,因此,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依托新兴媒体,创新教育方式。如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因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传播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成为他们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改变过去单向、一元、训诫的说教式教育,依托新兴媒体转变成双向、多元、平等的交流式教育。教师通过建立微博、微信与学生开展互动,可以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心理界限,无形中化解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以对等的身份跟老师交流,便于老师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打造网络教育平台。高校要丰富校园网的信息量,拓展其覆盖面,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对学生的管理、服务结合起来。再次,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积极传播正能量。所谓“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具有较高威望、活跃在网络空间、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议并施加个人影响力的人物。新媒体时代,高校面对青年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积极寻求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能够充分发挥正面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高校可以在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社团干部等中间发现、选拔、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微博受关注度比较高、在学生中间具有较高威信的人物,通过他们对网络信息和文化现象的辨别、筛选、传播、反馈等,及时鉴别网络信息,澄清网络谣言,抵制不良信息和文化现象,传播社会正能量。

4.提升影响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目前,在一些商业机构和媒体的推动之下,青年亚文化也在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名义向高校渗透。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通过举办演讲赛、辩论赛、文化沙龙等活动,对社会上流行的“炫富”、“拜金”等现象进行揭露和分析,对一些所谓“上的好不如嫁得好”的人生信条进行剖析和批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其次,针对青年中流行的肆意篡改历史、恶搞红色经典、丑化英雄人物的视频、游戏、歌曲等,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理清历史脉络,还原历史真相,再现红色经典,恢复英雄原貌,引导学生树立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自觉抵制恶搞、无厘头等风气的影响。再次,开展学习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救助等活动,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业繁重、情感困惑、就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而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释放情绪、舒缓压力、宣泄情感,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因此,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应学生的真实诉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接地气”,才是抵制青年亚文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从清.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张喆.试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

作者:李慧敏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