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6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6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6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探究

摘要:中华文化的自觉体现在中国特色、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等各个方面,以及在处理中华民族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关系上。对于承担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说,要想做到文化自觉,需要从理论、学术以及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上所取得效果并不明显,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文化的自觉,利用文化自觉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文化自觉内涵角度入手,首先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以文化角度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最后着重探讨如何依靠文化自觉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同时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可见文化自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对中国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其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平台和阵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优秀文化义不容辞。随着各国文化之间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文化自觉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自觉观念的构建和形成无论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还是在应对激烈竞争,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文化自觉的角度,来对文化自觉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高校思政教学的指导意义两方面进行着重探讨,一方面以确保做到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则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本身属于哲学的范畴。自觉一词是相对于自发而言的,它属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主观行为,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对自然规律进行认识和改造的一个实践过程。自觉是人类这个物种的一大标志特征。文化自觉则指的是被一定的文化氛围围绕的人对其中的文化有自我的认知,并且能够充分地了解到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结果。总而言之,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构建。

二、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

在文化自觉的角度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学资源还是师资力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这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发展,对总体思政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专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化自觉的视野下,高校的学术资源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所承担着的责任和所要达到的学科目标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所肩负着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在学术领域的范围内,而是历史性的、文化性的。

(一)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再认识

原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一般是意识形态性的,而将其放在文化自觉的角度上,则具备了公共资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资源属性,历年来在学术界长期受到争议,本文则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能够为全民所共享的一种精神资源,与其原本的属性并不相抵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其是否成为了为大众所一致认同和共享的公共资源,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取得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再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基本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思政知识,从而构建起理论知识体系。然而,在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思政的教育目标相较之前上升了一个很大的层次,而是要在原先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感性认识,进而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应该将目标局限在知识的学习上,更重要的应该是主体在这一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所领悟的真理以及所感受到的文化,这些宝贵的素质是在需要建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之上的,但是又是超越知识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也不例外。

(三)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再认识

文化自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范围在很大程度上被拓宽了,除了原本所具有的教育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继承和发展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要想构建文化强国,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文化功能是最主要的。

(四)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再认识

文化自觉视野,需要以文化的视角来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其中既包括学术资源,也包括教育资源。在高校这样的一个组织机构所提供的广阔平台中,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教育资源也是极为丰富的。主要包括自身资源、自然科学学科中的伦理道德、社会科学类学科中的文化资源,高校所提供的历史资源、场景资源以及区域资源等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的有效性

依赖文化自觉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理想,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认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虽然近年来也加大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宣传力度,但是所取得效果还是不明显。针对其原因,众说纷纭,其中认为社会的大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项原因确实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然而并非是主导原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调整、改变以及重塑,其中不良因素也成为了充斥着人们思想的不可忽略的一大因素,其对自身和社会的恶劣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仍然是那些具有积极影响的、正确的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大的社会环境下取得一定的有效性还是指日可待的。党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中负面影响的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总体上是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的趋势的。

对此,高校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趋利避害,不能因为负面影响就放弃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否则教学将会流于形式,社会发展就会紊乱。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有效性是必然的,这需要全体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观点以及工作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技术上都需要做到保持正确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充当着的不仅是一名教学人员,更重要的是“灵魂工程师”;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人育人,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国家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决定》一文中,其中将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与思想政治的有效性二者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文化的自觉,这也正是党中央所一直强调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的是要能够正确地定位文化发展的方向,深切地意识到文化的发展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历史使命,以及意识到文化发展是当务之急,任何人都有责任去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不断努力和奋斗。

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中,也依然需要做到文化自觉,这是其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第一,觉悟思想政治作为一门文化类的课程,本身就承担着文化发展的任务和使命。第二,觉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所处的大环境以及所面临着的挑战,并且自觉地承担起用社会先进的文化去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在充分地意识到和做到这两点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将取得显著的成效。四、利用文化自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历年来,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所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根本的创新。随着高校思政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教学观念,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创新。首先,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文化自觉的心理基础是具备一定的心理动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主题体验。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中,具备文化自觉的主体一般会经历这些心理过程:感受—理解—认同。要想实现这一过程,仅仅依靠思政课堂上单纯的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并且通常这一过程往往会呈现出过于冗长和繁复的缺点,学习的主体会因此无法获得情感体验,最终导致思政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观点来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与主体所获得情感体验是息息相关的,情感体验越丰富,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形成学生内心丰富而细致地情感品质,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便是在文化自觉下所产生的。其次,文化自觉的族群意识作为教育人类学的观点之一,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文化认同。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对人以及教育的影响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此作为基础,一方面来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人类学赋予了其方法论一定的哲学思想,它教会人们以多角度、多样化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在充分尊重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最终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同时它对教育的方法创新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总之,文化自觉观点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文化自觉的阶层认同,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教育事实上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存在的,教育实践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学校这个组织结构来看,其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即教师和学生。在文化自觉的观点下,教师努力做到在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文化理念;学生则需要做到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努力践行文化,从而达到师生之间在文化上的和谐。五、结语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的文化自觉是一项浩大的过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研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属性、教育目标还是在教育功能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的思政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高校思政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做到文化自觉;另一方面,文化自觉反过来促进了高校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从而自觉地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为我们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最终构建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叶宗波.文化自觉: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2]李艳,杨晓慧.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

[3]张迪.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

作者:魏豪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实效性思考

摘要: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更快更好的培育一批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队伍逐渐成为了现阶段教育界和相关工作者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话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知识的重要责任,而且还附有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使命。同时,就目前河北省的所处的宏观环境和人才结构来看,当代青年无疑成为了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力量。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式首先就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其次探究了河北省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另外,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河北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提升措施。希望能够在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促进河北文化软实力得到稳步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河北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据相关文献显示,软实力一词最早源于国际关系问题中,后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并将其纳入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综合国力=硬实力+软实力。而经过相关专业学者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可知,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长远发展来看,软实力有效性的提高对于地区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进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就文化软实力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二、河北省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

由上述对文化软实力内涵的分析和研究可知,文化软实力有效性的提高对地区、国家的各项发展和进步都有着其自有的作用,由于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特殊作用。但是就现阶段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状来看,依旧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以河北省为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凝聚力不足。之所以说河北省的文化凝聚力不足,是因为,河北省属于燕赵两国地域,燕赵文化历史悠久,从河北省成立以来划分其文化类型,需要涵盖革命文化、根脉文化、直隶文化、开放文化、和合文化五种,但实际建设情况是五种文化并没有被河北省更多的民众所掌握,并没有将其进行有机的联系和沟通,对其了解甚少,文化凝聚力不够高。

2.河北省群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之所以说河北省群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是因为,河北省地区发展不够平衡。众所周知,相对于乡村地区,城市地区的群众有跟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文化,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政治文化水平,这同样也是摆在包括河北地区在内的我国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据对河北省内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57.6%的学生对我国文化自信不足,对文化软实力的推力表现得不是很自信。

3.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够高。众所周知,公共场所是普及政治思想等文化的重要场地。但是摆在河北省内的现实问题是,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山村地区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思想文化教育,公共文化投入较少,没有惠民的文化站或者是图书馆来供相关群众学习和陶冶情操,这种现在的存在,致使一些群众即便想学习政治文化知识也并不能得到满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河北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由上述分析可知,文化凝聚力不足、河北省群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够高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性,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精神素养的提高。而加强高校思想教育的力度,对于河北文化软实力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体来说就是,大学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神圣之地,在此,有良好的文化教育设施、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为其传播有效的文化知识,所以在大学校园里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可以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大大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样一来,就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我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会接受了其他各个国家的文化思想,这样一来,就给予了其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继承优秀的文化思想,能够结合我国的国情,将西方的文化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有效性中的路径

由上述对现阶段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河北省文化软实力重要意义的分析可知,落实切实可行的提高路径是需要相关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性路径。

1.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提高河北文化的凝聚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凝聚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所以一方面可以利用班会、主题演讲、网络等手段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善行河北”等主题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以达到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有效性的目标。

2.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提高其对文化资源的研究意识。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力度,使其从心底里明白掌握河北文化的重要意义,愿意学习和研究河北文化思想,同时这种研究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进行传承,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具有研究各种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在大学校园内形成良心循环系统,使得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了解河北文化,深层次了解河北文化项目,进而使得河北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性得到稳步的提高。

3.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引导其上山下乡。积极引导大学生上山下乡传播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深入到偏远地区了解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对于该地区民众提出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进而不仅能够使得更多的群众了解到河北文化,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对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是一项一举两得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肖长华.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文化学刊.2016(01)

[2]谢莹莹.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作者:寇跃灵,刘继坤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健康人格教育思路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途径,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核心课程,与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从挖掘教材资源,改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提高他们的个性,以达到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

【关键词】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教育工作需要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相吻合。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能够有助于在高等教育校园中的稳定和谐,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文精神,更是现如今社会发展对学生所提出的时展的要求。

一、健康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一)利用教材资源去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给大学生介绍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落后制度。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落后原因的分析,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如何进行创新。可以说时展要求着国家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再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可以让学生更加对创新意识有所认识,更能够深深感受到自身所背负的重要历史责任,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2.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经济的道路。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倡导循化经济,坚决抵制中饱私囊、偷税、漏税行为的产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核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好榜样。

3.培养大学生的辩证认知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物质生活层面逐渐得到满足以后,还需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二者存在着辩证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特点。离开物质文明去空谈精神文明,就好像没有源头的水一般,缺乏活力。如果牺牲了精神文明,单纯的追求物质文明生活,是唯心主义。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只有创造价值贡献了一定力量才能够对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有着和谐友好的一颗心。往往在精神文明层面能够给我们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辩证认知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层面。

4.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国家要想发展就需要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原则。需要与其他国家多进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平等互惠。需要尊重其他国家的领土主权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需要经常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开放与独立。

5.培养大学生调控自己感情的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再讲我国“国体的时候,需要重点说明人民民主专政与敌人的专制是对立的,更是辩证统一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分清敌对分子与人民,同时在对待不利于我国国体的敌对分子需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产生过激的行为,需要由国家专门机构去对付他们。这样有利于学生调节自身情感。在讲述我国对外的战略关系的时候,需要明确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一直都秉承的独立自主、平等互惠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处理国际事务的时候,不仅仅坚决维护我国的主权完整不容侵犯,更本着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6.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国在不同时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内涵都一直秉着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原则。然而健康的人格发展就是需要对这三个问题有着一定的见解,需要找准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点,从而能够培养大学生对具体问题不同见解的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1.理论联系实际法。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空洞无物的说教,必然是事倍功半的结果,如果教师能够列举当下热门的、与学术关系紧密的、而且容易引起他们密切关注的案例则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事半功倍。

2.实践教学法。健康人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渠道还是要依托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培养和体验,组织学生去调查研究一些社会现状,然后写调查报告,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可以锻炼交往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刻苦、进取、创新的健康人格。

3.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应该以指导为主,避免强迫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辩论和演讲比赛,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切实提高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积极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构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模式。第一步要求授课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第二,老师必须爱有效地感染学生。第三呢,教师应该使用他们的健康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以实际行动展示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黄琮斌.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5)

[2]任碧芳.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新方法[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3(8)

[3]邢玲.科学发展观语境中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民改革探究[J].文教资料,2010(23)

作者:杨柳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研究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该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特点,探索与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三化”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迈上了快车道。如何顺应时展需要,适应国家建设要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经济转型时期对人才要求进一步提高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育人功能。

1经济转型时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振兴和调整升级、企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再加上“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在转型发展中,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合理化,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越来越高。其中对高技能人才素质要求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及拼搏奉献精神;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经济转型时期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里的“高”不仅是高的技术与技能,还包括高素质、高素养等内涵。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职业能力,还应包括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心理素质、健全体魄等。在综合素质中,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具体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的应该是合格的职业人。合格,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合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职业人,这一重任落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上。

3构建与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认知社会生活,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品质。作为育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实践教学即成为“内化”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既要能贴近现实,充分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时代特征,同时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规模上进行周密计划。

3.1立体化的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空间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积极搭建课堂、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为学生的实践创造多层面的活动空间。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利于实施实践活动的场所。课堂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的覆盖面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依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再与社、团、学等部门联合,校园实践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将得到更多的支撑。社会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舞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可以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把企业、农村、社区、展馆、纪念地等作为实践场所或基地,为学生开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窗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校园、社会等实践教学资源,再辅之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突出的主题、鲜明的特色,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多层面立体化的实践空间,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供新的平台。

3.2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人的综合素质

需要多方面多途径的培养。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入多样化、多层次的实践形式,来实现功能互补,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基于不同活动平台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课堂实践:讨论、演讲、辩论、情景模拟、才艺展示等。校园实践:军训、与专业教学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实践、勤工俭学、专家讲座、观看影视作品、文化沙龙、创新设计、校园微调查、校园访谈等。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参观走访、“三下乡”和进社区活动等。

3.3模块化的实践内容实践教学

模块化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内容按照课程特点、人才培养需要类型化、模块化,进一步根据各个课程的教材知识体系、理论侧重设计出若干不等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小模块,在教学实际中注重实践化、体现知识、理论的应用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要求其实践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要求,对应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不同主题的实践模块,包括:以理想情操为主题的实践、以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为主题的实践、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的的实践、以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实践、以社交能力、礼仪素养为目的的实践、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的实践等。

总之,学生的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思想道德品质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有以多样的形式、针对性的实践内容,拓展到校园、社会大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和摔打,才能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1]高洪艳.直面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储备问题[N].中国贸易新闻网,2015-05-20.

[2]马冠朝,姚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研究[J].学理论,2014(11):207-208.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作者:蔡俊华 单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社交网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社交网络的概念

社交网络即社会性网络服务,英文简称SNS(SocialNetworkServices),专指在帮助人们,例如一些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网络用户人群占总比重的24.6%。因此社交网络作为思想教育的媒介,可以扩大传播面。

二、社交网络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提供双向、平等的交流平台。社交网络具有双向交流的优势,利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人之言和被动接受”等低效率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主动获取知识,积极参与思想交流和讨论。此外,社交网络又具有平等性,在社交网络上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学习和交流的模式都是以共同商讨、共同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在交流时可以放下顾虑、大胆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可以利用社交网平台,设立留言板和意见箱,与学生零距离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构建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度和接受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社交网络的双向性和平等性为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平台。

2.开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模式。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尽管高校长期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成效并不显著,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被动接受教育。社交网络具有信息共享化,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彼此。高校可以利用学生组织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平台板块可以包括党团建设、学风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学生活动等方面,与管理可以交由学生,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舆论监督者,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形成学生自觉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有效模式。

3.打造传播广泛和反馈及时的网络舆情工具。按照高校辅导员配置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但是实际操作中,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可能超过200人以上,因此日常管理就造成诸多困难,更难实现一对一的教育与交流。社交网络提高辅导员管理和教育的广泛度和实效性。辅导员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宣传最新国家政策和思想教育方针,学生可以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进行传播,在留言区可以进行激烈的讨论,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作为社交平台,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减少学生受不良信息的误导。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通过网络监察,定期筛查不良信息的流入,对于学生做实时监控,通过社交网络谈心谈话进行有效疏导,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交网络下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不受重视、缺乏管理和影响力不够。随着时展,智能手机为网络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而社交网络发展迅猛的今天,为思政教育工作也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对于社交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没有系统的管理,更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虽有学生思政教育板块,但是互动性不强,仅仅是国家政策和思政信息的,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缺乏影响力和实效性。少数高校搭建了思政教育社交网络平台,但是没有合理定位、宏观把控和资源的整合,例如学校各部门及各系分别搭建社交网络平台,但是没有规划平台宣传的内容,平台过多也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得不到广泛推广作用。由于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处于滞后状态。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制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社交网络常用平台是QQ、微信、微博和贴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许多高校仅仅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学生思政工作栏目,而没有设立官方的微信和微博平台,平台宣传的方式比较单一。一方面,部分高校团委、二级学院、系等设立微信微博平台,但是形式上比较单一,仅仅是对于红色信息的传递,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版块,留言板和收件箱仅仅成为摆设,没有对学生思想困惑方面的解答。另一方面,平台内容创新性较差,多数为信息的转载,原创内容较少,也没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创立品牌项目,对教育信息的传播度大打折扣,对学生也缺乏说服力。

3.高校网络监察力度不够,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滞后。社交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便捷、广泛的舆情平台,但是总体来说,高校对于互联网的监控力度不足,某些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容易迷惑大学生,并引发不良的社会效应和心理问题。此外,社交网络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并且实时更新,对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加大了难度。而且,当前高校辅导员日常事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兼顾网络平台,部分年纪较大的辅导员对网络使用不熟悉,致使社交网络思政教育受阻。高校辅导员本身专业受限,思政科班出身的寥寥无几,对于思政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不足,也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环节薄弱。高校思政工作者法律素养也不足,对于我国网络法律法规知之甚少,缺少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甄辨能力,也制约了高校社交网络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推进社交网络下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1.重视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完善监察和管理制度。网络化思政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要,也是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应该重视网络思政教育的地位。为了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真伪,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增强法律意识,高校需要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机制,遵循网络的广泛性、时效性和交互性原则,建立相关制度,注重加强网络信息员的培训学习。此外,辅导员可以利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社交网络,对于学生发表的不良言论和不良信息及时删除,并与本人加强沟通和教育。对于社交网络平台要定期检查,跟踪学生心理动态,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及时汇报上级领导,做好网络监督服务工作。

2.科学建设思政网络平台,提高品牌效应。高校建设社交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应该以弘扬主旋律为中心,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思想的传播,深入到每个青年的心中。高校可以设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设立板块可以包括时事政治、心理咨询、学生活动、学术交流等等,由专人负责更新内容和审核信息。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自我思考、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同时,注重线上线下一体式互动,通过线上组织宣传教育工作,线下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学生不沉迷于网络而又有效的利用网络传播先进思想。此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等等,打造出品牌栏目,吸引更多的让学生思考问题,有效提高思政教育工作。

3.加强社交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教育水平。高校需要建立一支职业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可以由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通过计算机操作培训和相关知识培训后,制定好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设立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定期维护和更新。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干部组成网络思政管理员,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号召力扩大主流思想的传播力度,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要确保网络队伍的稳定性,就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用马列注意武装思想,学习相法律法规,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此外,可以提倡将网络思政教育“科研化”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工作者积极思考和探索,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国梦、青年梦。

【参考文献】

[1]范伟等.基于SNS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研究[J].才智,2012(11)

[2]李杨.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调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

[3]刘绿丝.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路径创新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作者:李杨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六篇:微博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更新速度的加快,微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微博在高校大学生中应用广泛,逐渐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对微博文化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微博文化;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言

近年来,微博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大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微博具有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信息和信息,它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同时还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宣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微博的广泛应用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微博文化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微博信息杂乱,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微博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匿名性等特点,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信息,每天的信息大量繁杂,有好有坏,影响高校大学生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判断,从而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网络的言论自由使一些不良思想在微博上传播,逐渐腐蚀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一些享乐主义、攀比心理、色情暴力等的广泛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当前,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反动思想传播,对人们进行思想渗透和侵入,其中有的高校大学生思想不成熟,思想道德观念薄弱,很容易被微博上的腐朽思想带入歧途,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从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较低,责任意识淡化

当前,微博在高校大学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几乎每天都利用微博获取信息、信息、转发信息等,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低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浅薄,所以,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微博上传播的虚假信息、腐朽信息等不良信息时,缺乏对信息虚实、优劣的判断力。以至于出现高校大学生盲目的转发信息,不仅后果的宣传虚假信息,助长不良信息的盛行,社会责任意识日益淡薄,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是个很大的挑战。

二、微博文化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对策

(一)开展相关微博培训课程,提高高校大学生对微博信息的鉴别能力

面对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高校应该开展相关微博的培训课程,提高高校大学生对微博优劣信息的鉴别能力。高校在开设微博课程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技巧,还要教授大学生相关的网络法律、网络道德、社会的责任意识等,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修养。通过微博的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识别微博信息的性质,把握社会特点,筛选积极健康向上的微博信息进行接受、传播、转发等,杜绝一切虚假信息、色情信息、腐败信息等不良信息的接触和宣传。通过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引导,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高校微博公众平台,宣传思想政治方面的主流文化

高校在克服微博文化所带来的挑战的同时,也要抓住机遇,利用微博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校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公众平台,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高校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潜移默化的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高校要安排专业人员对微博公众平台的信息进行日常维护和更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内容进行编写和维护,并及时的回复高校大学生的评论,解决大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的道德观念,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在高校大学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博的出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要重视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充分了解微博的特点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可以建立微博公众平台,宣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陈文娟.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4.

[3]杨盈.微博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吴继君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