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挫折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挫折心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揭示了人的需要或欲望未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挫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受挫者的心理,因材施教,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疏导消极的挫败情绪,并逐步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视挫折,采取积极的方式将挫败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挫折;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挫折心理概述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挫折泛指生活中一切能引起人们精神紧张和心理波动的刺激性事件。狭义的挫折专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和干扰时产生的消极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心理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主观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焦虑的心理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是人生活的基本动力,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生命安全和繁殖后代而产生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个体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需要。例如,人如果没有朋友就会感到孤独,这时就会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
二、挫折心理的研究意义
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心理是每个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以,对挫折心理进行研究,掌握应对挫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挫折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它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吸收了普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内容。目前,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挫折理论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挫折教育也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对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扩展。
2.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专业知识、身心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培养和协调发展。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完善其健康人格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挫折教育已列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计划之中,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现实价值
1.挫折心理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单向的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这样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将挫折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消极挫折心理的危害,学会在挫折面前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挫折心理学将日益为人们所需要。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而苦恼至极;家长、教师为下一代的成长束手无策;有的人因觉得社会不公而产生不平衡心理;有的人因交往不利而心灰意冷;还有不少人因恋爱、婚姻失败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自拔,丧失生活的信心等等。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都面临着不同的困惑和无奈,他们迫切想得到排解挫折心理的良方。挫折心理的研究将对人的学习、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挫折的耐受力、调整良好的心态和预防心理疾病。
三、挫折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高受教育者的挫折认知水平
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倒退还是奋进,一方面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挫折的大小、现实的条件等,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性格孤僻、固执己见、急躁冲动、多疑脆弱的人更容易被挫折压垮,而那些心胸豁达、积极向上的人总会看到阳光的一面,把挫折当成奋发图强的动力,这同样也是挫折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要改变人的挫折情绪最重要的是调节或改变人的观念系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挫折有:事业或学业失败、人际关系疏远、遭受不公待遇、自我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开展挫折教育,让受教育者清楚地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心,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和迷惘。挫折固然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但事实表明挫折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所谓“好事多磨”“自古英雄多磨难”就是这个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受挫者改变其对待挫折的态度,使之对挫折情境有正确地认识,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特征,使之更加成熟坚强,引导受教者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适当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为谋求心理上的平衡,产生满足自身需要的欲望,往往会导致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需要若得不到满足,紧张感就会一直存在,挫折心理也随之出现;需要若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就会逐渐消除,挫折情绪也随之消逝。根据这个观点,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挫折教育:首先,适当满足受教育者的部分合理需要。每个人都想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赏,这就要求教育者重视人际关系对个体挫折情绪的影响,努力改善人际关系。比如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风气及校园文化;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互相理解等等。其次,降低或消除过分苛刻的需要。如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但如果经常给子女施压,过分严格地管束子女会使子女一直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时间久了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引起心理异常。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放权,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真正需求进行要求,设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适当地降低对受教育者过高的要求,以减少他们达不到目标而产生的受挫感。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受教育者,成为他们的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力营造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熏陶和感化受教育者比强硬地约束效果要好得多,长远来讲,这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三)创设挫折情境磨砺意志
挫折效应理论又称为“挫折——奋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提出的,他揭示了有些挫折情境不但不会导致活动效率的降低或消极行为,反而会提高做事效率甚至出现努力奋进的结果,这为挫折教育的途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受教育者的生活中可适当地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挫折。如子女厌食、偏食时,家长可让他们品尝忆苦思甜饭或加强体质锻炼等,不能一直让他们生活在安乐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体验挫折和失败的冲击,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像“三下乡”活动、红色教育、志愿者活动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教育形式,受教育者通过切身体验较为艰苦的环境,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把现实中的挫折当做行动的动力,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当然,在教育中设置什么样的挫折情境,将挫折强度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如何有效地提高对挫折的认识等问题,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研究。
(四)培养高雅情趣,引导情绪的合理宣泄
挫折攻击理论和挫折倒退理论分别说明了行为目标受到阻碍时会引起挫折感,挫折感导致个体产生对阻碍目标的人或其他对象的攻击行为,或者会引发行为的倒退,比如出现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果过分压抑由挫折引发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久而久之,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所以怎样正确地调节这些挫折情绪,避免攻击行为和倒退行为的发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创造和提供一些机会,让受挫者郁积的情绪得以释放,将其紧张的情绪合理发泄出来,从而恢复理性和积极的状态。情绪宣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与受挫者倾心交谈以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受挫者的心理波动,此外还可以用微博、论坛、微信公共号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其提供抒发机会,帮助受挫者恢复理性、重塑信心,这样有益于受挫折者求得心理平衡,还可以避免一些恶性事故的发生。弗洛伊德认为挫折情绪是本能与现实发生矛盾时,本能受到压制所致,这种冲突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挫折情绪。他同时也提出可利用“升华作用”消除挫折情绪,也就是把低级的欲望引导到高级的活动中去,使欲望以更有品质的方式得到满足。如,中学生早恋是“性本能”的表现,但迫于家长、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不能实现,这往往会让情窦初开的中学生陷入苦闷和失落之中,这时教育者可以设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把这一本能升华为学习或是其它积极的活动来消除挫折情绪,通过组织一些情趣高雅的活动,比如听音乐、郊游、劳动、运动等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者要尤其关注持攻击态度和消极反抗态度的教育对象,给予他们更多地关心,以便全面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面,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与受挫者接触时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宽容、理解地对待受教育者,做他们的良师益友,防止正面冲突,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事态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雅凤.挫折心理及调适[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8.
[2]高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能力拓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9.
[3]王树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10.
[4]杨占山,姚俊.挫折教育——一个新的德育课题[J].教育科学,1995,(02):20-21.
[5]雍春梅.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
[6]任福全,王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需强调挫折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7).
[7]谭平.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5).
[8]刘昕.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误区及对策建议[J].前沿,2013,(12).
[9]袁建勤,鲍雨倩.高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德育实施现状分析与思考[J].理论导报,2014,(07).
[10]鲁春麟,陈昆.对高校如何加强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
作者:乔海英 张朝红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