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过程的建构性与接受程度的有效性,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心理接受是以需要为驱动心理,以认知为核心,并最终以认同为落脚点的效应心理过程。而从心理机制运行过程看,则可将接受心理的程度划分为需要、认知、认同三个层面。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心理接受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进而达到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认知
当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思想觉悟的高低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要靠新一代青年为之努力奋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使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要求与新挑战,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探索和方法体系创新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在诸多探索中,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引入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思路,特别是基于心理接受机制研究的探索成为有效引领青年一代正确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概念及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含义
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接受是指受教育者处于某种需要下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过程。[1]31而所谓接受心理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需求,在客观环境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接受、理解、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活动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接受与接受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接受心理对接受起着建构性功能,成为影响与调整接受的重要内在结构因素;另一方面,接受结果也反作用于接受心理,成为接受心理结构化调整的重要动力。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既符合上述普遍性规律,又有其特殊运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反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的内在心理建构过程中,不仅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内化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的价值判断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通过外化的行为表现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上,从而实现两者在认识论与实践论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结构
系统学中所谓的结构是指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体系性特征。从方法论层面看,结构决定功能,要认识事物和了解事物就必须分析事物的结构,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对系统结构的研究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正如皮亚杰结构认知理论所认为,结构建构的意义不仅能够使观察到的事实得到理解,而且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某种思想、观念的接受程度也是基于心理结构之上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也是由许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具有关联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结构是以需要为驱动心理、认知为核心心理以及认同为落脚点的效应心理构成的。其中,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中的内驱力,它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教育动机;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过程中起根本作用,使受教育者心理过程直接呈现出来;而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最后的落脚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心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三种心理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分析
(一)需要是内驱力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发展和需要的相关论述,明确指出了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5人的需要是人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内在推动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所有的行为活动是在需求的刺激下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理解需要是人们从事行为活动的动力。同样,从某种意义上看,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激发机制。因此,围绕心理接受机制开展思想政治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是要以教育对象心理需求的分析为重要路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分析,人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追求决定了人的需要机制不仅受到低层生理活动的影响,而更多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念塑造和需求机制的建构。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理解心理需要,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程度也会出现相应变化。这种需要的调整和变化,生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需要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产生的基础。而人的需要同时会受到人的意识自觉能动性的制约,如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人的多种需要的取舍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受教育者对自身需要的评判,并进一步转化为受教育者实践活动的推动力,体现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中,“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望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应”[3]20。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分析,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社会制约性。人本身的需要取决于社会本性,以及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人所生活的客观环境,因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实现这些需求所具备的客观环境。二是发展性和多样性。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130。因此对于个人来讲,“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就会游离出、创造新的需要”。[5]260这实际上说的就是需要的发展性和多样性。正是这种发展性与多样性才使得受教育者能不断产生新的接受动力。三是层次性和渐进性。人的需要就是有层次且渐进的。例如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多层次且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渐进的过程,且每个层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与提升关系。
(二)认知的核心地位
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思维获得知识,是思想生成的基础加工机制。[6]在宏观层面上,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和心理活动的反应向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意义。在微观层面上讲,是外部刺激导致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认知与接受密切相关,是客体对教育信息产生注意、反应并产生自身态度的过程,[7]是完成接受过程的重要环节。从上述概念分析可以看出,认知过程包括感觉过程、知觉过程、记忆过程、思维与想象过程以及注意力过程,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感觉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人与人的感觉是有区别的,而信息接受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区别有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中,教育者应不断调整受教育者的刺激点,不断转变受教育者的表达方式,并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的感官意识。其次,知觉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有着反映性作用。知觉是客观事物刺激人的头脑而产生的对事物的认识。在受教育者的知觉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教育内容作为教育对象的知觉对象显得十分重要。再次,记忆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着重塑性作用。在对教育对象开展教育工作时,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感知到教育内容,还要使受教育者掌握接受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并指导自己的言行。这就要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在活动中采取接受主体感兴趣的方式,帮助接受主体理解内容并做到识记,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记忆的目的。最后,思维与想象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思维和想象的预见性,在活动开展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与方式,帮助受教育者主动打破认知局限,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总之,在各项心理活动过程中,注意力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机理。人的认知活动离不开记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旦引起了注意就相当于打开了通往认知、接受的那扇大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善于根据教育目的与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设置不同的教育环境,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三)认同是落脚点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持有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并采取相应广泛支持行为的活动过程。这是因为“心理机制简言之就是组成心理结构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机理和方式”。[8]11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机制具体包括认知接受机制、情感调节机制、信念导向机制和践行强化机制,上述四种机制的有机整合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多维结构。[9]只有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与思想特点,认同机制才会发生作用。首先,认知接受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建构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说服力,受教育者才能自愿接受,并指导实践。其次,情感调节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导向性作用。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情感的存在,它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强化或削弱作用。人的任何认知和活动都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教育对象的情感可以对认同过程中的感知、理解、判断等起增强或削弱的作用,对认同主体的行为取向具有影响,增强或削弱认同活动的运行。再次,信念导向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影响。信念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统合,是一种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很强的心理品质。[11]思想政治教育信念是以工作内容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信念,通过对认同主体的主体意识特征进行引导,促使其形成坚定的信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目标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形成坚定的信仰。信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长久地引导人们的行为。最后,践行强化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对象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优化策略
(一)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将注意力过多地关注到受教育者的行为上,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心理层面需求变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可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这种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被很好地认同,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要更为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根据需要理论深入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个人需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受到主客观发展条件的制约,每个人都有需求,且需求各异,需要层次的不同会影响到接受的层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观察、了解与受教育者需求特点相关的教育信息,不仅要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还要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形成的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靶向性。其次,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受教育者的需求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需求中又有可以满足的需求与不可以满足的需求。因此,要了解受教育者合理需求中可以满足的需求并做到尽可能地满足。只有满足需求,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改造、完善自身。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不能做到很好地改造自身,从而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最后,要指导受教育者向高级需求迈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旦脱离教育对象的需要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开展下去,因此,要满足受教育者合理的不同需求内容的合理性。同时,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追求物质需要的时候不能忽略精神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只有高级需要才能使人得到永久的快乐与幸福。此外,也要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对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知,切勿片面追求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状态。
(二)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
能力是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效率。受教育者认知能力的不同,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认识水平,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受教育者只有对思想政治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才能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力量,从而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认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典型人物的宣传,通过多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认同,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次,要引导受教育者把政治思想理论认知转化为理想信念。信念的确立不仅与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把握程度相关,而且与自己的实践生活体验相关。信念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和理念,受教育者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愿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评判能力。随着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受教育者会逐步提高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通过这种评价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发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力量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量。
(三)增强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
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是受教育者对某一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认可,并以此作为调整自己的价值评判、确定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指导自己行为的内在依据。受教育者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摈弃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才可能保持正确的价值认同,并外化为受教者的自觉行动。因此,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成效。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利用心理引导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提升接受对象对理论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使接受对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在心理层面激发起自觉奉献社会的自觉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要加强情感心理疏导。从接受心理的一般规律看,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具有其个性特征。如果单纯运用无差别和漫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无法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无法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建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自觉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人心理状态与诉求,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与思想变动,将抽象的理论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效结合。要充分体现出感情的力量,让情感在互动中内化为思想政治接受心理构建的重要内容,从而在本质层面提升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程度。最后,要培养受教育者心理建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将受教育者心理要素的优化和建构作为重要教育目标。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在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优化思想认知体系结构,积极思考重大社会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对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自我学习与受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梁方.基于接受心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3):19-21.
[3]陆庆壬.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曹文秀.关于思想生成的心理参与机制分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87-91.
[7]张平,张卫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学机制分析[J].高教论坛,2017(10):5-8.
[8]张海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探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
[9]徐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张灵.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6(7):23-27.
作者:田 菊 原嗣婷 单位:1.山西财经大学 经贸外语学院 2.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