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治革新论文:基于和谐社会的政治机制革新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何影李伟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政治体制改革以自身结构要素和功能要素与现实环境存在矛盾和冲突为基础,政治体制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对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从政治体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政治体制改革表现为内部调整和外部适应。一方面,政治体制内部调整“是一个不间断的政治产品的再生产与输出过程,它需要不停歇地从社会环境中提取物质、能量与信息资源,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加工过程,形成“政治产品”,如一定的决策、政策乃至法律制度、规则,再输出给社会,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进行政治产品再分配,形成社会各环节对政治产品的消费过程,并在消费过程中不断产生信息回馈,促使政策法度的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沟通与交换。”[5](P153)另一方面,政治体制的外部适应以社会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为基点,是对社会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其价值取向就是确立和发展一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想制度。”[6](P431)实质上,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优化自身的过程,主要通过调整政治体制结构、转变政治体制功能,以此达到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反馈调节。政治体制的组织和人员作为行为主体,主动地调节政治体制结构、功能和运行状态,以此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为了适应社会系统环境而采取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适应性、开放性、非同步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性。
1.开放性。政治体制与社会系统的融洽关系取决于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政治体制的开放性指政治体制与社会环境各个要素在能量、物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保持着一种平衡。政治体制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处于长期的循环状态,即政治体制从外界环境中吸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加工,输出环境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开放的政治体制与封闭的政治体制间的区别在于,开放的政治体制能及时汲取变化着的社会环境中的能量、物质和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政策和行为,而封闭的政治体制对环境的变化信息的接收是迟缓的,不能对环境的要求及时做出反应,难以满足社会变化的需求。政治体制如王沪宁所论述的行政系统一样:“既应当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也应当是一个能够有效地维持自己的基本特性和功能的组织。”[7](P59)
2.适应性。政治体制时刻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向它提出需求,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适应性就是政治体制的设置和运行要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满足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体现历史发展的合理性。“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反之,适应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适应性就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概而言之,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环境提出的挑战越多,年代越久,适应力也就越强。”[8](P11)社会环境要素直接作用于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着两者的和谐程度。政治体制的环境因素对政治体制的影响力不是等同的,经济因素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政治体制要达到和谐状态,必须保持与社会各方面环境的适应,在不断的变化和调适中寻找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点。
3.非同步性。影响政治体制的社会环境是多样而复杂的,但是在特定的时期,有些环境因素对政治体制影响较大,而有些环境因素对政治体制的影响较小。依据雷格斯的观点,生态环境中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与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可以分为无感觉因素和敏感因素两种。我们也可以把影响政治体制的环境因素分为无感觉因素和敏感因素两种。无感觉因素,就是与政治体制无多大关系的因素;而敏感因素,则是与政治体制发生直接作用的环境因素。当无感觉因素作用于政治体制时,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不大,而敏感性因素作用于政治体制时,政治体制的变化会较大。根据政治体制与社会环境的紧密程度不同,体制结构和功能调整的先后、主次不同。由于政治体制对社会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其内部结构要素和功能要素的调整在时间和空间表现出非同步性,这说明政治体制越能够真正了解环境的需求,也就越能够做出及时而恰当的改革。
4.创新性。政治体制改革不是用一种新制度代替旧制度,而是对现行政治机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的完善和发展,是“以当代的固有体系为张本而加上一些大家所乐于接受并易于实施的改变”。[9](P177)面对变化的社会系统环境,政治体制仍然要补充、转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是政治体制的创新过程。社会系统环境的变迁是不断进行着的,政治体制为了适应这种外在环境的变迁,需要在内部发生变革,因而结构的分化、功能的转化等现象便不断发生,这实质上是政治体制的内部发展。政治体制的内部发展其实就是打破内部固有平衡与和谐,追求新的平衡与和谐,是社会创新的表现。
适应社会系统变化需求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维护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和谐关系,要求政治体制在面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限制和影响因素时,要适时调整组织机构和制度内容以及适时协调部门和人员间的政治关系,以此促进政治要素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和谐。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系统环境变化的需求,主要是政治体制的结构没有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态环境的差异决定着政治体制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根据我国社会系统变化的现实状况,需要重点改革民主管理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权力监督体制等方面内容。
1.优化民主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了成熟,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民主政治管理体制的建设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在保障公民权利的同时要求公民尽义务,而公民在尽义务的同时,也应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公民广泛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发展民主政治管理体制、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成为了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忽视人民的参与热情和需求,缺少相应的参与制度保障,利益群体会产生政治挫折感和远离社会和政治的想法,那么,国家的建设将会失去强有力的群众支撑,构建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合法性。公民广泛地政治参与需要通过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政治沟通机制等民主政治管理体制实现。
2.优化政府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通过优化自身体制来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一是通过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强化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职能。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是生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原因,要维持社会稳定,政府需要依据宪法和法律及时补充规章制度来规范社会资源的配置。不但要赋予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保证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竞争机会来创造财富、发展自身、服务社会,还要运用政策和税收来扶助和补偿收入较少者,缩小贫富差距。二要通过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济机制的建设。对社会底层的人给予关注和帮助,不但要保证他们的最低生活标准,还要加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提供完善的保障。目前,我国这些制度的涉及和实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距离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要进一步建设这方面的制度。三是通过改革政府体制加强对违反和破坏法律秩序的利益团体和成员的管制。政府对于采取恶性竞争的方式谋取自身利益、利用公权谋取私利以及蓄意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要运用法律手段给予制裁。
3.优化权力监督体制。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物欲横流的环境却滋生了大量的腐败。遏制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继续改革政治体制,完善人事制度及监察制度、优化权力制约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法律规范机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任务。优化这些机制的关键要消除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政治监督冷淡现象,为人民群众提供监督的动力、渠道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