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遗产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思考,并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内容等的基本思路,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具有超越时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遗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寄托着国家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取得成功的希冀。邓小平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思想遗产,虽然时过境迁,我们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为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更加突显出其现实意义。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充分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孤立地、割裂地思考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而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将政治体制改革置于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来看待。他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的准确改革,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必然要素。这就把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到了决定改革开放成败,关系党和国家兴衰的战略高度。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将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看得如此重大,就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远影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他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在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上的最高目标:“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者关系的现实症结:“重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二、关于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
(一)官僚主义的弊端
邓小平同志直言,官僚主义代表着我国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由于官僚主义的很多弊端,旧中国在礼教修养、对外的国际贸易甚至国家兴衰上均受到制约,官僚主义是必须摒弃的。他深刻地指出,我国的官僚主义现象有自己的症候所在,由于君主对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控制,上位者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尊荣有直接原因,官僚主义在我国与在旧中国乃至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他进一步指出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是官僚主义的“总病根”,思想和行为与一个国家的制度有最根本的联系。
(二)中央集权现象
邓小平同志将中央集权现象解释为党委挂着遵循国家党是国家领导人政策的幌子,大力揽权集于一身,也就等同归属党委的几个书记,这其中又有高低等级之分,第一书记往往持有决策权。他进而揭示了其中的历史渊源:“共产国际之期,最高领导者的独裁和权力集中度和腐朽中国的封建主义制度流传下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认知”。这一“在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问题使党的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个人领导”的独自决定,中央集权现象也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民族的未来。
(三)家长制现象
邓小平同志结合我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明了在革命队伍中的家长制现象不仅赋予单人过于集中的权力,还使一个团体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急速衰退,在单人和集体的角度深刻揭露了家长制的恶果。家长制还让同志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他分析,旧社会阴暗腐烂的官宦制度使为国为民的官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贪官反而如鱼得水。人民的生活与持权者的行为唇齿相依,人人皆应忠而重之,而只有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党和国家才能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才能赢得胜利。
(四)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特权时说“党组织必须坚决抵制个人有特权的现象。”他指出这一代表旧中国腐朽的社会现象仍残存于大众意识之中,蚕食着一些干部的思想,使他们不以服务人民为荣,而是利用手中职权获取个人利益,影响党组织在人民公众心中的形象。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消灭特权现象除了需要完善法律和准则外,设立秉公执法的专业部门进行监督调查也是必行之事。邓小平同志对原有政治体制弊端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对各种弊病的制度根源的揭示,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事实依据与方向指引。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在认真地理解了原先政治体制的缺点之后,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也做了思考。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归纳为下列五个方面。
(一)理政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屡屡着重提出将党政关系模糊、以党代政,把党内高度集权的组织领导体制推行到国家体制上形成高度集权集中的国家体制的问题梳理清楚,作出决断。他坚定地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将党政关系模糊的问题处理好,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水平。他清晰明白地提出了有关党与政府如何合理分工的问题,“党如果参与过多的政府事宜,会使法制的观念无法长久深刻地留存在大家心中,等到了明年,我们可以在十三大中将这个问题处理妥当。”他还破解了一些人的思想误区,指出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党政职能分开并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在完善、改进党的领导。他认为改革后,党委应当聚焦于大政方针、路线政策,而不是插手具体行政事务:“党委应该更加注重重大事件的处理,不能本末倒置,同时要让政府去解决经济等方面的具体事宜。”
(二)权力合理下放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在改革中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他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将权力分散给地方,地方也要将权力交给下层机构。”他认为,繁多琐碎的事宜都可以以民主的方式让地方机构处理,没有必要全部拿到中央。但在权力下放的同时,“中央要有权威”,“乱哄哄,各行其是”是不行的,“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
(三)实行机构精简
邓小平同志对各类部门机构臃肿,职责不清深恶痛绝,因此他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他高度评价精简机构的重要意义:“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如此重视机构精简,是因为他看到这项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精简机构也非裁撤冗员,合并部门那么简单,而是要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他提出,每个部门和单位都要实行培训与工作相结合的制度,使员工轮流提高业务水平。
(四)改革人事制度
政治路线的贯彻需要组织路线的保障始终是邓小平同志的主张。他主张我们党应该毫不动摇地解放思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他指出“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离休退休制度。“有了退休制度,人人都知道自己到哪年该怎么样,这就比较好办”。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尽快选拔与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五)健全民主法制
邓小平同志痛感我们党过去“在民主的实践方面”做得不够,“并且犯过错误”,长期忽视法制工作,很多基本法律都没有制定,最终酿成浩劫。所以,他将健全民主法制放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他提出“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国家政权基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同时,为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害,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保证该制度不受领导人影响。邓小平同志留下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遗产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立足实际,高屋建瓴,是我们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是全党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系统回顾和梳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精髓,对我们今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谱写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华章的政治篇来说,是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89.
[2]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20-343.
[3]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4.
[4]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15-118.
[5]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76-180.
[6]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63-164.
[7]邓小平: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10-212.
[8]邓小平: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59-160.
[9]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13-214.
[10]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09-314.
[11]邓小平: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23-125.
作者:蔡治廷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