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播音专业传播学课改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高校的发展要注重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该精神的指引下,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力争“守好这一段渠”。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改革
一、引言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此来满足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期望和需要,在各自的课程中耕种好这一方田,守护好这一段渠,各种类型的课程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一道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全国每年有700万~800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的他们将会成为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不断的反思、探讨和教学改革,必须明确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此大变局中,作为高校教师,关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探究如何培养人,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传播学课程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社会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站在十字路口,与诸多学科有交叉和融合之处,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传媒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的瞭望者、守望者,当好“把关人”。从这种学科特征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知到它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从中充分挖掘,将这些元素与学科理论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改革创新,科学、有效地种好这一方“责任田”,把好课堂这一关。
二、播音专业传播学的课程特色
传播学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力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播观、新闻观,不仅培养学生从事广播电视专业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按学校“全人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八大能力”培养,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着重培养学生有效传播、深度解读的能力。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为标杆,各个有播音专业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大学精神为指导,培养优秀的语言传播工作者,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更好地行使大众传媒的话语权,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高质量的有声语言传播,塑造表达典范,在“书同文”的基础上实现“语同音”的理想;发挥语言的文化承载力和精神塑造力,彰显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气质[1]。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在未来从事信息传播的工作,在这样的专业特色之下,传播学课程的学习可谓重中之重,是基础之基础。如今,中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表达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国的传媒人肩负着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担,如此看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势必要进行一场“课程思政”的改革,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传媒人。
三、“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也丰富多彩,为国家形象的多维构建、国家话语的有力表达提供了根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此次传播学课程改革便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展开,着力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解构和重构,努力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构建,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教学内容重构
在传统的传播学教学过程中,各个章节讲授内容基本按照所使用教材的章节来设置,一学期32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在该课程的思政改革推动下,教学内容被重构,将32学时中的20学时作为理论讲授学时,12学时作为学生实践学时。理论教学打破教材的固有框架,以“中国故事”贯穿传播理论的各个讲授环节,用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传播的材料、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通过一条主线把知识模块串起来,将使用多年的教学内容揉而不碎,重新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在理论教学的总体脉络中,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例如,在讲授传播的材料部分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利用实践学时录制一个自己讲述“中国故事”的视频;在讲授传播者部分,要求学生利用实践学时,搜集“中国故事”,并按照传播者的不同类型进行整理。
(二)教学模式转变
受肺炎疫情的影响,无法与学生进行线下交流,但这一情况迫使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以线上课程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加之课程改革的助力,使教学模式突破以往的老旧方法,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以QQ群屏幕分享为主,以云班课的各项功能为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教与学。课前教师分享资源,学生自主预习,课上通过轻直播、头脑风暴等方式进行讨论交流,课下结合小测试、问卷等方式检测学习效果。教与学在新型模式下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开关一旦被打开,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观察、积累和思考,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置于生活中去揣摩和理解,并且逐渐有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和讨论。这种转变变得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更是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正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考核方式多元
基于教学内容的重构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考核方式也相应作出了调整,考核元素变得多维度、多元化。该课程为全过程性考核,以往的考核方式采用“考勤+作业+结课论文”的模式,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采用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但考核的模式和标准发生了变化。借助云班课的多项功能以及后台数据,该课程的考核调整为“考勤+课堂互动+模块1+模块2+模块3+课业成就奖励加分”的模式,其中考勤占20%,考查学生平时到课情况;课堂互动占20%,根据学生平时课下资源学习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查;3个模块分别是在实践课时设置的实践项目,对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团队意识、领导组织能力、专业技能展现、合作意识等进行考查;课业成就奖励加分是属于额外加分项,若学生在本学期内结合本课程,或参与竞赛、创业创新项目,将会酌情加分。
四、结语
课程改革的探索还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在此初期,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仍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和创新。比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如何更加系统化,在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中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将其归纳、分类,形成一套新的体系;从教学模式上来讲,如何在创新中不断升级,这对教师的考验极大;考核标准方面,如何才能更加细化,与思政元素一一对应。作为师者,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创新、总结、改进,从教学能力方面来讲得到了提升,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获得了广阔的思路和一手的数据资料。对于学生而言,在传播理论的学习中,不再只是接受枯燥的理论,而是以鲜活的思政元素为支撑,在各种真实案例、实践以及活动中,对传播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在此过程中各项能力得以提升,这便是我们将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持续进行的不竭动力,我们将努力与思政课程一道,打造同心圆,“守好这一段渠”。
参考文献:
[1]鲁景超.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写给“纪念人民广播播音七十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4):126-129.
[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努力把宣传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8-21(01).
作者:辛敏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