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传播形态的变革道路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性:追求以人际传播形式完成大众传播活动。着重指出人际传播与角色传播的不同,而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就是要达到真正的人际传播。第二部分论述了作用于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两大因素:“谈话关系范围的划定”与“谈话者彼此的了解度”,解析了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离心力与向心力,从而指出应被还原的客厅氛围是可被还原的。第三部分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语言符号标志:谈话者“复杂代码”的使用。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人际传播;角色传播;大众传播
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人们希望能有一种融洽的谈话氛围,彼此间坦诚地交流观点,倾诉感情,就像在自家客厅中与朋友聊天一样,撇去别的社交场合过多的修饰,呈现一种真实的状态。在此,就把这种体现真实的氛围,称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客厅氛围。一个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对客厅氛围的还原过程。
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重点是使谈话者彼此间从基于角色关系的角色传播,进入到基于人际关系的人际传播。
电视谈话节目中,谈话个体面对面的交流并非使谈话者理所当然地处在人际传播之中,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其本质是独特个体间“我与你”的交流。电视谈话节目平民化的走向,对于“人”的关注,恰恰是对人际传播本质的追求,这也是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真意所在。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性:追求以人际传播形式完成大众传播活动
电视谈话节目属于大众传播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值得讨论的是,它属性中的另一个因子是角色传播还是人际传播。
作为由职业传播者制作,专门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传播的节目样式,电视谈话节目当然具备了大众传播的一般属性,其表现有:传播对象面广量大,构成复杂等。
同时,电视谈话节目的另一个表征是节目现场人与人的谈话。但据此就可以说在谈话现场形成了人际传播吗?当然在人际传播的多种表现中,有“面对面交谈”这种形式,但这种表现并非是人际传播的本质体现,甚至可以说这种个体间面对面的交谈是构成人际传播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如此,透过纷繁的表象,是何种品质使人际传播成为其自身呢?
现有的人际传播学论述,虽表述各有不同,但大多强调人际传播中个性的体现(或曰个体间彼此的了解度;或曰对关系对象心理学信息的了解等),“对何为人际传播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①
“个体间”的交流是人际传播的重要观念,当然这里的“个体间”是心理而非仅物理所指。以此为区别,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提出了“我与你”的人际世界和“我与它”的事际世界。“我与你”皆为个性的人,非角色,非面具,而“它”则更多地表现为角色和欲求的工具。②
人际传播体现个性,是“这一个”;角色传播基于彼此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承担的义务,是“类”的化身,在其间个体掩饰个性。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来说,除大众传播这个属性外,它的另一属性既可能为人际传播,也可能为非真正人际意义的角色传播。
本文所论述的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正是源自对真正人际传播的追求,努力形成一种真诚、朴实的谈话氛围,尽可能化解指向角色关系的作用力,达成人际间心与心的交流,是“我与你”的体现,而非“我与它”。
二、作用于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两大因素:谈话关系范围的划定,谈话者彼此的了解度
电视谈话节目与真正客厅中朋友聊天的区别,就体现在“客厅”与“朋友”二词中:与“客厅”相对应的是,电视的大众传播属性,使谈话无限扩散,即电视谈话节目谈话关系范围难以划定;与“朋友”相对应的是:电视谈话节目谈话者彼此往往缺乏了解。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就是要化解这两股指向角色传播的作用力,实现真正人际传播。应被还原的电视谈话节目是可被还原的。
下面结合人际传播特性③、大众传播特性和电视谈话节目的实际操作,对此予以论述。
1.日益包容的社会语境,突破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中关于“关系范围划定”的悖论,使得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实现真正人际传播成为可能。
“关系范围的划定”是指传播的双方或多方会将彼此归属到某一个以特定方式交流的群体中。这种范围界限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这种他人存在,不单指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存在,是对交往扩散的一种预期。例如在某一群体范围内可以交流的内容,考虑到他人在场,传播内容相应会发生改变。
理想状态下的电视谈话节目,即还原了客厅氛围的电视谈话节目,同时具备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属性,但这两种传播对于“关系范围划定”而言,似乎存在一个悖论,这也是产生背离人际传播,指向角色传播作用力的原因之一。
从人际传播角度分析,客厅中朋友间的倾心交流,其关系范围划定是明确的,据此对交谈内容扩散可作较为准确的预见。由于排除了关系的输出,对深层“你和我”交流而作的自我披露,具有较小的危险性。
但是,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要还原客厅氛围,首先就要面对谈话节目大众传播特性对于谈话者心理的重大影响。大众传播传播对象面广量大,构成复杂的特点,使得“他人在场”具有最广泛的意义。谈话者不仅要面对现场这个“小传播场”,更要考虑到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的社会“大传播场”。所以关系范围划定的界线几近消失,因此在对传播扩散进行预期后,顾及“自我披露”可能的后果,谈话者在交谈时更倾向于呈现一种正式关系。人际关系划分的排他性与大众传播关系的广泛性,兼容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往往导致角色关系的呈现。
但“他人在场”导致的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离心力,并非具有决定性。正如过往的社会生活形成了“讷于言”的传统性格,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与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人们更加真实和务实。从另一种思路来考虑“他人在场”,人们自我表达,传递“我是谁”的要求,通过大众传媒恰恰可得以更广延伸。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最近20年,电视谈话元素得以极大拓展。“更多的人有更大的空间开始自信地说着更真实的话。”④
2.还原“我”,找寻“你”,突破个体间因彼此不甚了解而带来的束缚,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实现真正人际传播。
罗洛夫介绍了几位学者关于在彼此了解过程中发生作用的三类信息:有关文化、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信息。
文化、社会学的信息来源于对一个人文化背景和社会归属群体的了解。这两项相对于心理学信息,较为外显与易于获得,但同时又都是对于“类”的信息,可得出的往往是关系对象的社会角色。使个性人得以突出的是在文化和社会学信息基础上,对于人心理学信息的掌握。正是此种心理学信息,使角色关系过渡到人际关系。
相对于客厅聊天中彼此的熟识,电视谈话节目参与者往往素不相识,或了解肤浅,大多数时候连文化、社会学信息这个层面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心理学信息。在此种情况下,与关系范围划定一样,谈话者作深层次的“我与你”的交流,进行自我披露是有风险的、困难的。所以此种作用力的指向是彼此间的角色关系。只是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划分是一种心理划分。正如心理活动的隐蔽性一样,心理划分没有明确的外在界限。这有时会使角色关系的表达类似于人际关系。
要摆脱这种作用力,使电视谈话节目谈话者从角色关系回归到人际关系,卸去彼此间角色的面具,形成真诚、朴实的交流,还原客厅氛围,在于对“我”的还原和对“你”的找寻。
谈话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做到“诚”,即布伯所说的“我”,而非“它”。研究表明,对方对于自己的态度,往往是自己对对方态度的反馈。所在,若节目主诗人让人感觉是在“做秀”,即节目主持人强烈暗示这是一种角色关系而非人际关系,那么谈话参与者也必然将彼此的关系定位在角色的层次上跟着主持人“做秀”,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人际交流。在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过程中,谈话节目主持人自身就应处在一个真诚的状态,从而感染其他谈话参与者,得到亦为真诚的回应。恰如白岩松所说:“把‘主持’缩得更小,把‘人’放得更大。”
谈话节目主持人还应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这与真正人际传播的指向是一致的。“人际传播的基本特性,是说者与听者传播关系的完整性……保持心与心对话的听,这样,倾听之后,我们才能向人与人相互理解的目标迈步。”⑤所以这里的听,非单指耳之听,更指心之听。对于谈话节目主持人说,首先重要的不是自己说了什么,展示了自己多少口才,而是在于能使嘉宾、观众摆脱偏离客厅氛围的离心力,促进其意见表达与感情交流。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是对谈话参与者的尊重,也是对其陈述的鼓励。“传统上把好的倾听界定为,有效的思考,有效的解释,有效的评价他人的意义。”⑥
同时谈话节目要找寻那些真诚的谈话者,即“你”。对此,《实话实说》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实话实说》的执行策划在寻访嘉宾候选人时,不仅要考虑他们的观点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要掌握他们的全部资料、个性特征、谈话方式。这样,一方面可将那些修饰过多,尽说官话、套话的人,尽可能控制在谈话现场之外,先期排除可能的“它”;同时从对谈话对象信息获取这一角度讲,有利于在文化和社会学信息基础上,获得谈话者心理学的信息,进而使其从“类”中分离,成为独特的个体,推进关系进入人际交流层面。
三、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的语言符号标志:谈话者“复杂代码”的使用
我们可根据电视谈话节目谈话者使用的语言符号,验证是否还原了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
巴塞尔·伯恩斯(BasilBernstein)(1975)认为人们在谈话时使用的符号可分为三类:有限词汇代码、复杂代码、有限句法代码。⑦
“有限词汇代码”(lexicalrestrictedcode)是一种仪式性(ritualistic)代码,其交谈内容人人都能预料到。例如见面寒喧时,中国人乐于谈论饮食,英国人热衷于谈论天气。这种谈话往往四平八稳,并不透露谈话者意图,只是遵循某种文化习俗,如果交往双方刚刚结识,那交谈内容更是肤浅。这种代码往往与角色关系结合在一起。
宣明栋在《〈实话实说〉的实话》中一段幽默的表述,可引来注解“有限词汇代码”;“大多数人只能在带锁的日记本写思想。许多人又会觉得麻烦……于是就不写了,后来就不想了,见了面只会问:你吃了吗?”⑧
电视谈话节目的交流若只停留在“有限词汇代码”层面上,无疑没有进入客厅氛围。
与角色传播使用“有限词汇代码”相对应的是,真正人际传播使用的是“复杂代码”(elaboratedcode)。复杂代码既表达意图也揭示使用者的个性特征。双方或多方在谋求进一步了解、更深层交换意见时就会使用复杂代码。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就是要实现“复杂代码”,而彼此“复杂代码”的使用,是主持人、嘉宾、观众真诚交流的表现与结果。
“有限句法代码”(restrictedsyntactical)是在一个关系内部使用的仪式性语言代码。它与有限词汇代码一样,极少表达意图或揭示个性,但原因不同。相对于前者的无意表露,有限句法代码是由于双方相知甚深,已无需再予以说明。它往往表现为一种熟人圈里的“典故”,一个群体中的习惯语。这种语言对于群体外的他人来说,很难了解其真正含义。
电视谈话节目不能只停留在“有限词汇代码”层面上,当然节目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进入“有限句法代码”层面,这样会使小场中其他谈话者,或是大场中的受众不知所云。不过谈话者也可能讲一些小范围、小群体内的“典故”或习惯语,为使交流顺畅进行,应及时予以解释。
综上所述,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就是要实现从角色传播到人际传播的转变,实现“我与你”的真诚交流。契合了人际传播真“我”、真“你”精神的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体现出一个开放时代的胸怀,表达着现代传播的理念。
注释:
①②⑤⑥王怡红:《人人之际:我与你的传播——读〈是桥不是墙一本关于人际传播的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此文介绍了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传播系教授约翰·斯图尔特(JohnStewart)编辑的《是桥不是墙一本关于人际传播的书》(BridgesNtotWallsABookabout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③[美]迈克尔·E·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1-25页MichaelERoloff,INIERPERSONALCOMMUNICATIONTheSocialExchangeApproachSagePublications,Inc1985(27-30)。美国学者迈克尔·E·罗洛夫(MichaelERoloff)总结人际传播特性有四:a.人际传播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关系中b.人际传播受制于彼此的了解度c.不同的交流关系导致交流符号类型各不相同d.人际传播具有功能性,即它总是为一某一目的服务。
④钟倩:《论电视节目中“谈话”元素的复归》,《金话筒月报》,总第27期。
⑦同③,见中译本第23、24页,原版第28、29页。
⑧宣明栋:《创作偶得五题》,《〈实话实说〉的实施》,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