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访谈节目新闻评论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访谈节目新闻评论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访谈节目新闻评论思考

如今,各种访谈节目充斥了我们电视荧屏,如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中国报道》、湖南卫视的(今日谈》等等。其特点通常是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在演播室就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

有关人士所进行的访问谈话,是对新闻事实和问题进行深入报道的电视评论形式。电视访谈节目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旺盛,与访谈的特点紧密相连。

以论说语官为主,充分体现新闻评论的政论性特点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的内涵包括有:(l)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3)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事物。前两条是新闻评论政论性的基础;后一条是其核心。政论性特征强调议论的主导作用,强调特定的议论角度。目的不在于还原事物的面目或发生发展过程,而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为阐述对于事物的见解和态度提供雄辩的依据。目前,许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即:混淆了电视新闻评论与电视新闻报道这两种不同体裁的界限,没有将新闻评论的政论性体现出来,以叙代议,大量与论点无关的画面和只是把有关的问题接二连三提出来,并不做深入分析的解说词让观众看完后如坠云里雾里一般,实际上这是与新闻评论的实质相背离的,是个极大的误区。电视新闻评论也要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展开论证,是理性论断的不断凝聚和升华。

以(中国报道》为例,节目除了有一些比较详细的新闻与新闻背景的报道,更多的是主持人对权威人士关于新闻事件多方位的分析评论的访谈。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把关键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出权威人士的新闻分析和评论,将专家的观点原汁原味地端给受众。一方面完成了新闻评论舆论引导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有社会化的需要,而人的社会化又离不开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赖。因为受众希望从媒介那里获得对一些复杂事物的判断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许多新事物、新间题涌进了生活、工作领域,甚至与受众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这就不得不做出判断,而受众的判断都有一个倾向,即遵循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就是大众传媒所代表的舆论。所以,大众传媒的态度、意见、情感,总是作为舆论代表和体现被当成心理规范而认同。可见,访谈的政论性特点有极大的受众市场。

总之,电视访谈充分地体现了电视评论的个性特征:叙述的议论性、议论的政论性、政论的思辨性,用观点传播意图,用观点影响受众。

将画面的具象性与声音的抽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电视新闻评论是经电视媒介传播的,媒介的传播方式构成了制约其传播特点的关键因素。任何传播媒介,都包含着两个子系统:传播系统和符号系统,他们相互结合,形成了某种独特的传播方式。从传播系统看,电视是非现性的、非实体的、动态的、转瞬即逝的传播媒介。‘拥有传速的优势,但不利于传久、传深。更重要的是符号系统。所有的符号都以,’能指”,即能够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观念为条件。但不同的符号遵循不同的指代规律,因此表现功能也有所不同。声音符号中的言语,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与“所指”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可以脱离“所指”。而画面言语是对“所指”的直接攀写,一旦离开“所指”就无能为力。用海德格尔的话说,都决定于“此在同存在的融合”的程度。这里的“此在’,指符号所表现的存在,它与实际的存在可能吻合,也可以不尽吻合或不吻合。所以,如何运用语言、声音、图像等多种符号,发挥他们相互配合的作用,实现恰当、得体地表达意思—事物和观念的目标,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图像具有具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因而也更富有感官冲击力和感染力,但由于不能脱离“所指”,既难以表现消逝了的事物,也难以有效地表现抽象性的内容,声音则恰恰相反,能够轰访楠免的内容和一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只凭声音难以表现电视的传播特点,同时它也有稍纵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观选择的传播劣势。

声画双通道曾被视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所在。而事实上,感觉器官通向大脑的路径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不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信息都可通过这条路径,只是不能同时进行。现在已经有材料

证明,在听觉与视觉两种通道上传播信息之间往往发生干扰,因而视听传播渠道非但远不能获得双倍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不如只通向一种感官的传播渠道那样有效。从传受双方看,传者要传达的是政

论性的内容,而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第一心理却是看,这就形成了不容忽视的矛盾。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突出图像,可能影响政论性内容的充分表达;反之,则可能背离观众的期望。电视访谈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使这种矛盾得到了缓解。一方面,观众能够看到主持人和嘉宾的图像,解决了看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主持人对嘉宾的访谈中借助于声音传达了政论性的内容,也弥补了图像不能表现抽象的内容和消逝了的事物的缺陷。同时,访谈以嘉宾说观点为主,画面语言不甚丰富,较少的干扰了观众听的注意力。而论点与论据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担,镜头不止一个,又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受众视觉上的疲劳。因为固定不变的画面容易影响其对声音接受的效果。当然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会涉及到。

在某些方面克服了主持人评论形式的缺陷

主持人评论,是指节目主持人以个人身份面对观众,针对现实生活重点性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间题,直接阅明主持人的立场和态度,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从而影响听众、观众思想行为的一种评论节目形态。它有人格化、对象化、个性化的独特优势,但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弱点。第一、主持人评论权威不足。主持人评论所营造的模拟人际传播状态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这大大削弱了评论内容对观众所产生的效果。在访谈中,权威人士客观全面的论述正能够满足观众获取权威的意见性信息的需求。第二、主持人评论容易在客观上造成传者主动、受众被动的局面。表面上看,传受双方好像是传者处于主动地位,但从整个传播的过程看,如果说传媒的作用是对讯息的编码.那么受众从中获取的是对讯息的译码。讯息产生的最后效果如何要决定于受众,而不是传媒自身。在主持人评论中,是主持人个人指点江山,观众听的是一言堂,而在访谈中,受众听到的是多方面的意见,虽说隐含着传播者的传播意图,但还是有自主感。这也是对观众的充分尊重。第三,主持人评论形式过分依赖主持人自身。主持人评论,尤其是当主持人独占屏幕面对观众评论的时候,一个得力的主持人几乎已成了决定一档节目的全部因素。而电视评论关涉的课题十分广泛.对问题的看法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有相当的深度,能够符合评论这样高标准的主持人目前实在是难以找到。在电视访谈中,嘉宾在演播室里就某一间题做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弥补了主持人在知识上的缺憾,有助于形成将主持人的新闻传媒水平与专家的专业水平相结合的局面。

两人以上的访谈方式能够曹造出人际传播的情境

人际传播由于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多样而被公认为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

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其中包括传受双方的互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表达等等。非语言符号通常包括来自传方的语气语调、体态表情、以及服装服饰、情境状态等。访谈中,观众看到的是主持人与嘉宾的面对面的交流,随着主持人把代表观众最想了解的问题的抛出和嘉宾以专家身份的释疑解惑,还有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相互反馈,观众多少也有了心理卷入。因为不是主持人一人扛大梁,情境状态的调动就容易许多。主持人无需像一人主持时,因没有及时的反演而要凭借想象的情境去调动主持状态,所以显得更自然。另外,伴随着主持人与嘉宾的非语言符号的表达,能够给观众传达出更多的信息,起到对原有信息的解释、补充、突出和强调作用,甚至传递着信息之外的超信息,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促进是不容忽视的。

电视访谈这种评论方式实质上是电视评论补拙的较好的形式,并不是万能的。所以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例如:

一、画面不够丰富,节目时间长,容易使观众产生不耐烦的情绪。

二、对主持人的记者素质要求高,包括提问、交流、思维素质等等。

三、嘉宾的选择要到位,包括身份的权威性、语言的表达能力、最好具有新闻传媒常识、录播经验等等。

四、论题的选择要使观众感兴趣,才能引起其有意注意。

“访谈”是手段并非目的,因此在运用时不能不考虑是否必要、是否恰当、是否得体之类的问题,否则就可能败坏这种手段。这是牧关“访谈”是否永葆生命力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