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传播学视角下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传者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校应是一方净土,教师应永远是高尚人格的留守者,不熄火种的传播者。但是,从目前体育专业教育现状来看,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相当部分体育教育者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偏离,在义与利、身份与角色、责任与义务等方面迷失方向。有些体育教师是关起门来做学问,搞纯粹的概念推演,使得研究成果很少具有社会价值;有的体育教师到处讲学或办班,放弃社会效益而猛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教师的这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成才。
2、内容因素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对传播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学术研究与传播中心,更是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在当下的体育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体育学专业不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与体育专业学科的定位偏差有关外,还和体育专业所开设的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有直接的关系。
3、媒介因素
加拿大著名学者H.M.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比如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等。同样,在体育教育中,传播手段(媒介)对传播效果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系的办学条件、教学手段还较为落后,甚至很多学校都未能重视起体育教学。如今,网络媒体在传播领域中的影响与日俱增,但有些学校并未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方式,依然沿袭传统的“满堂灌”的单向传输,这无疑会影响传播(教育),从而降低效果。
4、受众因素
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由麦奎尔和温德尔开创的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理论,确立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主动的受众。但是,由于体育教育者采用的是“填鸭式”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引导策略
1、正确定位传者角色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体育教师作为信息收集、选择、加工、传送的“把关人”,其角色定位,首先应该是体育价值观、体育理念、体育文化和体育业务技能的先行者和传播者。因此,体育教育者的角色规定中应该更为重视体育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走“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比如,体育院系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教练,高级体育记者、编辑或著名运动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师。还可以每年选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相关单位兼职,如到体育新闻媒体担任编辑、记者,进行体育广告策划,到健身中心当教练或辅助经营等等,体育院系的学生可以到社区当健身指导,还可以把体育俱乐部或健身中心作为常年的实习基地,以此来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引导。
2、准确把握信息价值判断
体育教育的重点不应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理论的演绎、推理,而应是传授给学生基本运动训练技能、体育相关文化和体育科学价值观。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出台及实施,2022年冬奥会中国申办权的确定,体育新闻记者、体育媒体策划人、体育评论员等职业已成为社会人才市场的一大热点。因此,体育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该有助于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地发现、收集、分析、内化、运用和处理体育文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把握好传授知识、动作技能与培养素质和能力的关系,以传授知识和动作技能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3、改进传播媒介
结合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积极改进体育教育传播媒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摩一些国内外经典赛事、著名运动员动作、专业运动队的训练、社会体育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场比赛、安排体育文化活动、设计体能测试及体育解说与评论等。在实践中,让学生把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4、提升受众主体性
体育教育者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够知道他们的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和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实践活动,或者让学生自己组织举办一些前沿的体育学术知识讲座,举行演讲、辩论会,邀请一些校内外的知名专家召开各类座谈会等,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自主性。
三、结论
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体育教育所寻求的理想的传播效果就是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体育人才,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望本文对传播学视角下的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与引导策略研究能够推动体育教育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雷飞 单位: 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