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播学下微信的兴起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传播学下微信的兴起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传播学下微信的兴起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时化、社交化”为特征的腾讯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正呈现出引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试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并结合“符号互动理论”、“场域”、“强弱连带”等理论,从媒介和受众两个角度探讨微信兴起的原因,并论述微信社交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微信;使用与满足

一、微信——场域中的用户争夺

微信(英文名:wechat)近几年风靡全国,以功能多样、操作方便、即时互动著称,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文字、语音、视频、图片,并具有微信红包、微信转账、漂流瓶、朋友圈等多种功能。截至2015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突破6.5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1]。

(一)低成本的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InstantMessenger,简称IM),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信息、文件、语音与视频信息进行交流[2]。微信凭借即时通讯成为能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相抗衡的常用通讯手段。于是,微信便与这三大电信运营商组成了国内的通信场域。场域,其主要特征是充满争夺,竞争是为了占有资源和相对优势地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用户资源的占有成为该通信场中最关键的竞争点。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讯商相比,微信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低廉。所以,微信一经推出就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用户资源。在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相对于需要花钱的打电话和发短信,人们更乐于使用成本低廉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

(二)高性能且操作简便的媒介

微信在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组成的通信场中,仅靠成本低廉还是无法站稳脚跟的,高性能且操作简便也是微信的杀手锏。大众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曾提出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概率公式:Promiseofreward/Effortrequired=Probabilityofselection[4],即受众可能获得的回报/费力程度=选择(媒介)的概率。总之,微信用户性能高且使用的费力程度低是其深受用户青睐的关键之一。

(三)半封闭式的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5]。微信是具备社交属性色彩的。此时,微信便与其他的网路社交网站构成了网络社交场域。其中,用户关系网络的争夺也是该场域中斗争的焦点。以微博、博客为代表的SNS网络是通过陌生人“互粉”的散点式关系来拓展用户关系,粉丝之间构成了弱关系连接(或称弱连带),这便很难形成稳定的网状用户关系。一“强”一“弱”中,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从不到两年微信用户注册量突破6.5亿的数据来看,在社交网络场域中,微信已占据重要地位。微信自身的传播特性决定着其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看,微信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是微信兴起的基础,下面笔者将从受众的角度探讨微信受广大用户欢迎的原因。

二、微信用户

(一)符号化过程重构现实

符号互动理论的奠基者乔治?赫伯特?米德在他1934年的出版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提到,我们是通过儿童时期扮演他人的角色并在玩耍和游戏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日常生活互动中学会理解社会,角色扮演始于对他人角色的模仿(takingtheroleofothers),通过模仿他人角色,他人和社会进入个体并使个体能够指导自己,这种交流对于合作活动是必需的。”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继承了米德的角色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拟剧理论”和“印象管理”的概念。他提出个人不但会在不同的现实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还会通过引导和控制他人来管理或修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二)寻找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

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找到自我价值感和所在群体和社会的身份认同感。一个人无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还是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满足不同的角色期待,其实质都是为了寻求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或是得到所在群体和社会的身份认同[7]。另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人们像社会大机器的一个螺丝,活动范围渐渐缩小,但人们渴求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欲望并没有因此降低,相反反而只增不减,这种情况下,微信满足了人们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的心里欲求,这也是微信有数量庞大的用户的内在因素。

三、微信社交的问题

(一)过载的信息

微信信息过载指的是微信推送造成过多的垃圾信息问题。综合来看,微信中存在的垃圾资讯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骚扰性”,多为一些无聊的恶作剧和公共平台推送的非用户需要的产品广告;第二类是“欺诈型”,这类信息多是骗取用户钱财,如中奖信息、冒充熟人借钱、冒充房东骗取房租等等;第三类是非法广告,比如出售黑车、麻醉枪、售卖发票等等;第四类是误导用户安装不必要插件,订制不需要的公共平台推送信息等等;第五类是“威胁型’,这类信息多是为让更多用户转发,而以诅咒内容相威胁,使接收者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转发行为。

(二)隐私安全隐患的暴露

微信是一个半封闭式的熟人社交软件,会涉及到用户真实的隐私信息及个人数据,如果在保存和管理中不得当,则会有泄露的可能性,例如本人的照片、电话号码、邮箱、行踪、及备份资料等。如果个人的信息没有很好的安全设置或妥善保管,一经泄露会存在诸如诈骗等安全隐患。此外,网络社交中还普遍存在道德失范的弊端,微信社交也不例外。在虚拟的网络中,个体不会小心谨慎地维护现实中的个人形象和身份地位,在没有明确的社交规则和秩序的制约之下,道德的自我弱化便成为常态。

(三)手机依赖症存在

伴随网络快速发展,产生了“手机依赖症”的新型心理疾病,症状为焦虑、紧张、记忆下降,无论做什么事,总会下意识的检查手机等待信息更新。“手机依赖症”在学生、青年白领、工作压力较大中年男性中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恰恰是这个群体。一个人的交际圈基本局限在了一部手机上,人们与外界保持练习的基本方式基本成了微信,通过团体交流来确定自己定位,潜意识里担心被朋友圈抛弃遗忘。此外,人们的状态会经常陷入“多任务”而思想难以集中,思维也难以深入。微信传递的信息简短、片段性强,很多手机用户养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以快餐的方式获取知识,对于逻辑思维缜密的信息材料会出现阅读困难、理解障碍等问题。随着人们在线时间的不断加长,人们的正常生活规律极易被打乱,导致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等亚健康状态。总之,微信是近年来新兴的即时通讯软件,其兴起的背后必然具有软件本身的优势,同然也与当代人们的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虽然微信还方兴未艾,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小觑,如何有效的规避问题,将来也许正是针对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佚名.微信[EB/OL].667-5564841.html,2015-10-25.

[2][5]魏超,张骁.微信的功能和属性分析[J].出版广角,2014(6).

[3][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尔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136.

[4][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6.

[6]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4.

[7]李琼.角色转换与身份认同:不同社会化媒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微博与微信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王凯 单位: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