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风险视角下校园传播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校园传播学研究是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新尝试,是对传播学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校园传播学研究可立足风险社会的视角,为当下中国校园治理和教育发展提供传播支撑,亦即研究如何以传播促进教育、社会和国家发展。
[关键词]校园传播学;风险社会;校园突发事件
目前,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按研究领域划分,有所谓乡村传播、城市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性别与女性传播等。本文立足风险社会的视角,以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为切入点,讨论开拓和建立传播学的一个新分支——校园传播学。
一、风险社会与大众传媒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有关风险社会的代表性成果还有谢尔顿•克里姆斯基的《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芭芭拉•亚当的《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等。“风险社会”理论描述和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特征,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制订相关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中国学者申凡、陈奕认为,社会风险是一种将导致社会既有运行机制和稳定局面遭受破坏的不确定因素,其核心特质为一种导致社会危机与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在共时态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不安状态,在历时态上表现为一段持续发展过程。
中国近年有关风险社会的研究有一批专著问世,如张乐的《风险的社会动力机制》、庄友刚的《跨越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丁烈云的《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等,大多从公共管理视角或哲学层面切入,有些研究涉及了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和信息沟通。确实,在大众传媒广泛渗透并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风险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克也认为大众传媒与社会风险之间关系密切。按照发展传播学的观点,传播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变化的晴雨表和推进器。探讨大众传媒在化解社会风险、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具有学术价值,亦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期,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社会结构特征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层面同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近年的一些突发事件表明,“风险社会”其实离中国并不遥远。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领域都存在潜在风险,处理不好,将对社会稳定与和谐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风险社会的研究,对我们避免、预防和消除自然的和人为的社会风险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颇具参考价值。
二、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突发事件与校园突发事件
风险社会与突发事件紧密相连。突发事件又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或“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相伴而生,相互影响。一方面,对突发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与舆情管理若有不慎,易引发“蝴蝶效应”,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舆论已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的策源、酝酿、发酵、放大的重要场域。随着突发事件频发,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如何认识、把握并有效管理网络舆情,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和舆论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个集中表达与展示的窗口,承载着社会与公众的诸多期盼,与社情民意有着深刻的联系与互动。全面把握网络舆论的规律和走向,倾听、引导和满足公众诉求,积极疏导,有助于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提高社会科学化管理水平的诸多措施之中,健全网上舆论管理机制被寄予厚望。2011年,时任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首次提出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社会管理,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结合起来。
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与舆情管理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相关研究相对中国较早,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对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与舆情管理方面,国外主要有三种调控模式,即彰显个人自由的北美自律模式、个体自律与国家调控相协调的欧洲均衡导控模式和凸现政府强制介入作用的东亚模式。国内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与舆情管理研究以几大主题为主,涉及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模型与规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研判及其指标体系、政治监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公众行为解读、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导控、应急决策支持、媒体责任、法律与政策规制等。这些研究也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色,如丁柏铨教授的论文《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关系研究》,围绕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从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角度切入,提出了可行的研究方法、理论架构和研究思路;喻国明教授的论文《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基于百度热搜词(2009—2012)的舆情模型构建》,以百度搜索词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与分析技术,提出将碎片化的舆情信息整合处理,并进行舆情模型构建,用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征和测定中国社会舆情指数,对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协调有重要启示;赵振宇教授的的论文《系统论视野下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框架构想》,在系统论的视野观照下,构建了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传播系统。喻发胜、赵振宇的“双因叠加效应”认为,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而言,“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影响,难以分割。如果事件处置不力,则舆论引导难以奏效;同时,如果舆论引导不力,则会使事态变得更为复杂,且可能激发更强烈的舆论。
在论著方面,有丁俊杰、张树庭主编的《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合著的《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邹建华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等,都非常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近年,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其中校园重大突发事件占了相当比重。校园重大突发事件因涉及公众利益成为社会和民众关注的焦点,网络传播的快捷性更加使此类事件的影响力急剧扩大,网络传播的失范与道德缺失又增加了校园重大突发事件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因此,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情管理亟需规范,以期预防和减少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模仿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目前对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情管理的研究方面,仅有零星论文涉及,如陈强、王雅蕾、王国华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化现象研究》、施敏锋的《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网络传播中的道德缺失与秩序重构》、赵治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应对策略》、唐东升的《新兴媒体条件下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研究》等。新闻业界的突出研究成果则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定期的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对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应对意见和建议。
具体到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而言,近年有些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也频频被推到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神经连接千家万户,校园舆情也是社会舆情的一个窗口。相关部门在这方面既有成功应对的经验,也有处置不当的教训。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情管理表现出与其它领域的共同一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对此加以研究总结,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近年中外学者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与舆情管理研究方面成果令人瞩目,学术积淀丰厚,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养料,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这些研究也存在不足,如研究方法比较传统、单一,宏观、中观、微观结合的研究不多,缺乏对各类典型个案的分析和解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采用得比较少等。
三、关注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校园传播学
如前所述,目前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按研究领域已有较细致的划分。以上述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研究为切入点,可尝试开拓和建立传播学的一个新分支——校园传播学。校园传播学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传播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应用价值方面,校园传播学研究可立足风险社会的视角,通过对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生成背景的考察,以及原因分析,在研究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传播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可深化对网络舆情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规范与引导举措。校园传播学研究的总目标在于为当下中国校园治理和教育发展提供传播支撑,亦即研究如何以传播促进教育、社会和国家发展。
2.校园传播学研究什么
校园传播学的总体框架可分为史论篇、实践篇、对策篇和借鉴篇等。首先,史论篇可对风险社会、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突发事件和校园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理论探讨,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工具。研究中国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与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网络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把中国校园重大突发事件放到社会大系统和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中加以考察。其次,史论篇可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校园重大突发事件,加深研究的纵深感。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呼唤校园传播学的建立。我国数千年历史中的学生运动其实都可称为校园重大突发事件,这样一种学术视野将为当下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并显现出校园传播学研究的中华传统特色,还可开拓研究的历史深度和学术厚重度。
史论篇研究应注重采用理论探讨、历史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查阅并分析鉴别、分类整理有关中国学生运动的历史文献,为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传播和治理研究提供历史素材。个案研究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以典型性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为例,具体分析。实践篇则主要研究近两年和今后三年中国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可从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即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入手,考察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分析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管理的典型案例,案例可包括过去两年和将来三年。研究上述5年期间校园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包括事件简述、进程实录、传播路径、舆情源头、网络传播、官方回应、舆情分析、评论文章、多方点评等。对围绕特定事件形成舆论的内在演变机理进行研究,构建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演变机理体系,系统分析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演变路径、演变动因和生命周期。
对策篇主要探讨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按照人际传播管理、组织传播管理、大众传播管理、网络传播管理分别探讨。就政府、学校、媒体如何提高舆情识别、舆论引导和交流沟通能力进行对策性研究,包括校园重大突发事件舆情识别指标、舆论处置模式、舆情沟通机制等。对策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重,辅以个案研究。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法等手段,田野调查法以追踪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为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篇可探讨国际上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北美模式、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鉴于美国是一个突发事件、尤其是校园重大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可以美国作为研究重点,以资借鉴。主要采用对比分析、囯别分析、个案研究方法。采用对比分析、囯别分析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
总体而言,要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调查相补充、全面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统一。既要宏观把握古今中外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传播和治理的整体情况,又要以校园个案的微观调查弥补宏观研究之不足。要想研究出切实有效的校园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前题是了解真相。对于尚未平息的校园重大突发事件,深入现场进行追踪调查和深度访谈将充满挑战。对于已经过去的校园重大突发事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还原事实真相也颇不容易。在研究的总体思路方面,可先从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出发,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域,是研究视角的创新。通过梳理其理论,建构关于风险社会之传媒角色的规范性认识,为后文的描述和分析提供理论工具;接着,以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为基础,构建校园传播的模型。通过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以网络舆情演变为核心议题,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孕育、扩散、变换和衰减四个阶段的舆情管理展开研究,探讨校园传播和校园治理、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也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现代传播研究的新探索。
四、小结
为建构适应我国当下校园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组织协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要树立网络校园意识,注重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校园传播学研究,以维护校园政治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毛家武1,张文锋2 单位:1.广东海洋大学,2.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