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弱传播视角下学术不端现象初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学术不端成为当今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个巨大毒瘤,纵观近几年学术不端事件,俨然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恪守职业道德,抵制学术不端现象亟待解决。文章主要是基于弱传播的视角下,分析学术不端高发现象的原因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并提出当今下规避学术不端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弱传播;学术不端;防范
一、引言
在以科研项目、论文数量和C刊发表等为评价指标的竞争环境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学术不端的高发地。学术不端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科研的一大毒瘤,出现唯“学术帽子”的学术生态。学界和业界以翟某某事件为开端掀起学术打假的一股革命浪潮,但是近期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受到相关各个部门重视。本文主要从弱传播的角度分析其学术不端事件容易引起舆情风暴的原因,并全方位的分析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二、相关概念界定
学术不端现象已经成为近些年来网络舆论场中热点话题现象,本文主要是基于弱传播的视阈下并结合相关案例,对学术不端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弱传播
邹振东[1]老师在《弱传播》一书里阐述了关于信息舆论场传播的规律,他提出:“舆论世界的四大规律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弱者优势、情感强势、轻者为重、次者为主。”所谓的“轻者为重、次者为主”,也就是现实世界和舆论世界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在现实社会中越是重要的东西,反而在舆论场中越轻;而在现实世界中越是最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的事情,在舆论场中越容易引发舆情。就像学术不端事件,这种话题天然属于高层知识分子颇为关注的话题,在社会人群总数中,这些学术知识分子还是占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不易在大众中产生群集效应。
(二)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的问题归咎其本因则是学风道德建设严谨性不高。1942年2月1日,[2]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演说中指出,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他说: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针对当前屡禁不止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我国明文法律有其相关界定。2016年4月5日教育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重新明确了五类学术不端的情形,包括: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数据或捏造事实,不当署名,提供虚假学术信息和买卖或论文等。
三、弱传播视角下学术不端现象的实证分析
在当今以科研项目、科研基金等硬性评价指标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一批“唯学术帽子”“唯项目”的“高产学者”。高校成为学术不端现象的主体。
(一)次主流舆论与学术不端
邹振东[4]老师在《弱传播》里把舆论分为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其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理论。一般的情况下,主流舆论恰似在生活中太重,偏偏最不易传播,而要想主流舆论更好地传播就必须带些小小的叛逆模式,比如,“学术”“论文”等词在舆论场中是不易引起较大的舆情,究其原因是主流舆论太正、太重了,而如果在“学术”等词后加上“造假”特别是自带流量的“明星”等字眼,就会瞬间在舆论场中引发病毒式的传播,比如,造成翟某某人设崩塌的“不知知网”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学界和网民的广泛关注,翟某某微博评论几经沦陷。可以认为:学术+造假=新闻,而明星+学术+造假=舆情,即越轻的东西越好传播,给重的事物加上一点小小的叛逆则会在舆论场中引起轩然大波。越是简单的“代号”,越是刺激网民的情绪。
(二)“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
邹振东[5]老师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舆论世界”两个生态环境,而这两个世界有着截然相反的规律。其主要表现为:在现实社会中越是不重要的东西,在舆论场中越是容易引起较大的舆情。2019年5月份,长年学者邓某某一稿多投现象和2019年12月份的南开大学曹某某学术造假事件在整个舆论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术不端”事件近几年成为教育界重点商榷议题,也正是因为在舆论场中引起了各界网友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反馈于现实社会中,推动着现实世界的“符号变革”。在整个宏大的叙事场景下,在现实世界中看似最不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东西,而在舆论世界最容易引起网民的轩然大波。
四、学术不端现象的原因
在UGC与PGC共荣的时代,信息内容以全景式的形式呈现,“人人手持麦克风”下,大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者、传播者甚至是引导者。每个人都有信息监督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净化网络空间,同时也会滋生“快文化”。
(一)投稿人急功近利
在当今学术研究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大多各高校和科研单位以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以职称和学术衡量标准。这就促使部分人为追求名利而出现一稿多投、观点抄袭、图片造假等现象。2019年5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被学生发现“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并举报其学术不端的行为,而针对此事本人回应称其早年学术认识不够、工作忙碌。这一回应让人看后不禁觉得有些荒唐。学术不端行为的屡禁不止,还是当今社会大背景下,把学术水平和学术研究作为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助长了一些学术研究人员的学术思想道德不端现象;学术思想不够严谨、学术意识缺乏从根源上导致了今年来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
(二)缺乏防微杜渐的学术打假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鲜有因学术不端而遭行政和法律的裁决,针对邓某某一事,华中师范大学给了其行政警告处分,并终止相关申报项目。而韩国黄禹锡案中的当事人不仅受到了行政处罚,而且受到了刑事制裁。另外在欧美国家,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中,大学与政府机构等部门需密切合作,完善法律法规,坚持程序正当原则,发挥“吹哨人”的关键作用,并辅以严厉的处罚。[6]在国内,学术不端行为虽有相关法律规定,但在执行期间降低打假的成本和代价。
(三)各大杂志期刊责任机制缺失
针对梁莹和邓大才存在“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透视出不少杂志期刊的查办力度缺失,投稿人拿出稿子期刊不经筛选、勘查就直接发表,甚至一些期刊给钱就发也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给一些对学术不尊的人钻空子。
五、学术不端现象的治理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学术不端的重灾区,应当给予严厉打击和预防,不能等到媒体曝光之后再去治理。在这一方面,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道德的硬性指标,更需要学术研究者的道德意识的提高和防范。
(一)提高学术人员的学术道德意识
早年学术修养不够也不能成为学术亵渎的借口。他们飙升如此之快的原因,恰恰是奠基在这种学术不端之上的。梁莹和邓大才在受到举报存在一稿多投等问题之后,对于他们存在的过错只是轻描淡写称其早年学术修养不够。高校应对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和博士生输送学术道德修养意识,而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也要遵循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不应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学校教育缺失,从源头上杜绝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
(二)融合AI技术加大学术检查力度
用论文数量作为考量学者的学术水平,本身没有大问题,也是国际共用的做法。但是将这些量的考核直接与工资、奖金等利益挂钩却容易滋生一稿多发、学术造假等行为。炮制尽量多的论文,造成整个学术生态不端。一稿多发和学术造假作为学术不端的高发现象应融合AI技术加大论文和学术的检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一稿多发等现象。
(三)加强对学术不端法律和刑事的追踪问责
既然学术抄袭、一稿多发等学术不端现象属于违法行为,应当加大其法律惩办力度。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高校学术人员学术不端现象,学术不端屡禁不止,不光是个人学术道德修养力度不高,还是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和惩处力度不够强硬,造成一些学术研究人员无视其相关规定。
六、结语
学术不端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一大困境,刮起学术浮躁风。研究论文在各种“包装”之下,出现一稿多投等现象,成为学术界的一大毒瘤,应严厉给予防范和处置,效仿国外关于学术不端的惩处规范,净化学术空间。
参考文献:
[1]]邹振东.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33,124,22.
[2].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8-489.
[3]教育部就《高校预防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答问[EB/OL].
[4]刘爱生.美国高校学术不端的调程序与处罚机制——以埃里克•玻尔曼案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6(11):96-108.
作者:禹明蒙 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