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三教”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实施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育训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且“三教”改革是相互牵动、利益共存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停滞不前。以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为例,重构教学模块,探索“双师型”教师培育途径,实施五育融合发展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教20条;“三教”改革;“双师型”教师;模块化教学
1引言
国务院2019-04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四项改革: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制度、职教高考制度,其中“三教”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并明确了“三教”改革的任务。高职院校实施“三教”改革,改变传统的课本式教学。教师改革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教材改革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法改革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化等特点,所需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而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现在到了关键时期。要想走好教育改革之路,需紧握产教融合这个抓手,产教融合背景下实施“三教”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走之路。在“三教”改革过程中,教师的“双师”水平和能力影响着整个授课过程和产教融合的效果,也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深度[1]。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领域不断拓展,社会需要的是一批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能迅速胜任工作岗位的适用性技术人才[2]。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大部分专业为理工科专业,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与技能,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部分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学习内容是C语言,但课程体系大多还是以传统单一知识点为主线来进行授课,按照国家职教改革中“三教”改革的要求,以行业和企业标准育人,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知识碎片化、模块化后融入到项目过程中,工学结合,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校企协同编写合适专业发展的教材。为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推进本院校各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的“三教”改革已刻不容缓。
2目前我校软件基础课程体系分析
“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一直是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校机电类相关专业、信息类相关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所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主要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通过学习C语言培养学生使用C语言解决问题的基本编程思路,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具备一定的算法设计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编程控制打基础。该课程的教师团队由6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3人。教师团队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较好,同时采用线上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但不能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有项目背景的选择性授课,学生学完课程以后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能与自己的专业岗位有效衔接起来。教材是任务驱动式,但微课、视频资源较少,且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该课程深入实施“三教”改革已刻不容缓,并应在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师培养途径,实施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授课模式,建立软件开发项目校企合作平台,企业专家和授课教师协同为每个专业学生打造适合本专业岗位的活页式教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3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要深入实施“三教”改革,必须推进产教融合,必须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引入承载新技术的企业项目,以大型项目为主线,按照项目模块把相关课程融会贯通,知识不再以课程为载体而是以项目为载体,而是以项目模块为分工,合理调度,相互配合,实现知识碎片化、模块化教学,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3]。
3.1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改革。重构教学流程、再造课程结构,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3.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推进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革与创新。制定职业2.0背景下的新型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结合专业要求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课证融通。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教材应能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紧盯企业和岗位需求,选用并开发反映时代气息的、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适用教材,引入典型案例,积极开发适合于线上线下结合运用的“立体式”教材。通过云课堂、爱课程等平台,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网络化教学资源。
3.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双师”素质。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立足行业和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等。对接各专业相关的优质企业,并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量身定制培养规划。并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指导角度对任课教师提出“双师型”要求,并定期进行考核。
4软件基础课程三教改革实施探索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确定本门课程的改革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教学内容改革原则是“淡化语法,强调应用”,重点放在程序设计的方法上。去掉部分纯数据分析的项目实例,加入C语言在嵌入式开发中的真实项目。本门课程的改革目标为编写计算机软件基础立体化教材,制作PPT、微课视频等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完成计算机软件云课堂和爱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建设。实现教、学、练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优化学生学风。成立C语言创客中心,拓展学生课外学习范围和能力。在确定本门课程的改革落脚点和改革目标以后,具体的改革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4.1从多方面、多角度重新对学情做出分析组建本门课程教师调研团队,对河南海融软件有限公司、百科荣创科技发展公司等社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对C语言编程人员的岗位需求,探讨企业开发项目,寻求深入校企合作方式。并在同类院校中对C语言编程课程的教学团队组建、课程内容、开设专业等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多方位的调研和分析,对本校“C语言编程”课程的学情做出详细分析。目前学习C语言编程的“通信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后续课程中都涉及单片机或PLC等硬件编程。学生大部分都是男生,喜欢新技术,动手能力强。以前的课程中只有软件编程,无硬件编程,只能对一些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输出,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加入嵌入式硬件编程项目,做好后续课程的衔接,为学生后续的专业技能培养打下更好的基础。
4.2“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结合本门课程授课教师特征和对接岗位需求,整合校内和企业优秀人才资源,发挥特聘教授和专家作用,组建专业结构合理、梯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软件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在社会服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教”改革等方面求实求新。教师团队中企业专家的职责包括参与教材规划和编写、指导校内教师“双师”水平的提高、负责部分课程的授课、指导学生C语言开发创客中心。不断提升“双师”素质。每学期指派3名教学团队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立足软件行业和企业软件编程领域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的软件开发组织方式、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学习所软件编程行业在企业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等。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将积极建设生产性实训基础,扩大校企合作队伍,增加企业导师人数。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技术,实时跟踪行业发展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团队“双师型”培养路径。借助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团队教师综合能力,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内容即为岗位所需内容。
4.3优化教学内容,编写新型教材。校企合作,通过知识碎片化、项目式教学引入更优化的教学项目。分析教材发现,“C语言编程”课程传统的授课内容按知识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章节:C语言基础、数据类型、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指针、结构体、文件等。每个章节的实例均是成绩分析、数学问题求解等单纯的数值分析,没有结合各个专业的岗位需求,没有设置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实例。学习课程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课程结束后学生用C语言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不高。后续用到C语言知识时,熟练度不高。本课程教学团队在“三教”改革过程中,注重项目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承载新技术的企业项目,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C语言开发的应用技术,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规划,以大型项目为主线,将相关课程融会贯通,知识不再以课程为载体而是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师不再以课程为分工,而是以项目知识点为分工,合理调度,相互配合,实现知识碎片化,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材改革中,与长期进行C语言开发的企业人员共同规划教材模块,选取真实的C语言开发项目,完成活页式教材的开发。打破传统的章节划分方法,校企“双元”合作规划C语言基础篇、C语言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应用、C语言拓展篇-传感器的应用等3大模块,共10个项目,围绕课程目标展开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技能实训。期中C语言基础篇包括程序员培训、点餐系统、电力数据分析、计算器制作、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5个项目,C语言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应用包括LED灯的控制、倒计时设计、基于PWM的点击转速控制、简易电压表设计。C语言拓展篇-传感器的应用模块为多点温度检测系统。10个项目组成活页式教材,各专业授课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岗位特征,选取与专业结合度高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4.4教学模式改革。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标。首先,推进混合式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式规划,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授课教师采用中国职教和中国大学慕课等多个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团队协作平台上完成的C语言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宣传片1个、微课50个、试题库1000道、动画10个等,在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可以主动预习课程资料,回顾课程过程及内容,通过在线资源和过程评价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通过课件、视频、动画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在线平台能有效检测学生学习的数据。并能通过分组训练等过程考核手段,在运用翻转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并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疫情期间教师授课时,利用一些线上C语言仿真开发环境,让无法提供真实编译环境的学生也能正常学习C语言开发。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注重学生的五育融合协同发展。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结合本门课程的内容设计思政内容体系,其包括两个模块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和鲲鹏计算产业介绍。分系列专题向学生介绍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和目前中国鲲鹏计算产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强调其科技兴国的民族责任。加强劳动教育,结合实践场所对学生进行5S管理培训,宣扬工匠精神。针对目前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利用电脑过度玩游戏等问题,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好编程、正确利用电脑的态度。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创办软件开发创客中心,拓展学生课外学习范围和能力。通过软件开发创客空间,指导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智能创新设计。将学生完成的创新成果、技能竞赛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分层次教学,在项目的模块化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并学以致用。
5总结
本文以本校“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为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实施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育训结合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协同重构教学模块,探索“双师型”教师培育途径。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多维度的五育融合发展的教法改革。
参考文献:
[1]曾照香.新时代背景下关于“三教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355-356.
[2]杨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5):79-81.
[3]康坤.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深化“三教”改革的关键[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4):15-18.
作者:王晓燕 冯明卿 袁帅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