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移动通信网络中物联网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移动通信网络中物联网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移动通信网络中物联网应用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无线物联网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也变得愈加广泛与完善,深入影响甚至颠覆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工作方式。简言之,在当前全新的无线物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通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包括提升工作效率和改善生活环境。总的来说,物联网作为电信网络的一种延伸,如果规范综合信息终端、增强用户黏度这是关键。对此,笔者在这里简单剖析物联网的体系构架,探究移动通信网络联网业务的应用

【关键词】

移动通信;物联网;应用

一、移动通信与物联网

1、无线移动通信。进入到全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之后,尤其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期间,移动通信设备以及各类智能通讯工具全面普及。在这一时期,与人们生活、工作接触频度最高的手机,从世纪初仅有的语音通话、短信消息发送等基本功能,延伸到目前全局域、全网络、全互动式的终端通信技术形式。互联网服务也从2G网络发展到3G网络、4G网络。具体来看,介于2G网络在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之前手机移动设备相对落后,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具体需求。因而,3G网络的出现是对2G网络的一种完善,不仅提升了用户的网络连接速度,也使得移动便携设备中的网络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从2013年开始,4G网络逐渐兴起并普及开来,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4G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已经占到了全移动网络用户总数的61%。2、物联网体系架构。在当前全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物联网”这一新名词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物联网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权威、统一性的定义,即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并依据着互联网络行业发展标准,依照着约定的协议,将任何发展领域均与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以此来达成最终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目的。简单来概括,物联网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集识别、定位、监控于一体的智能、数控网络系统。就目前物联网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和实践推进现状来看,它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其对于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通过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嵌入到物联网平台系统中,以此来最大限度的保障系统平台的良性运行。在这种情形下,网络用户可以借助于物联网系统平台来实现对目标管理物的监督和追踪。

二、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应用实践

1、物联网体系架构的组成。关于物联网网络的组成架构,笔者以为,主要是由五个目标层次来综合搭建而成。第一目标层--末梢节点层。具体来看,它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模块组成而成的,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控制模块等。包括像读写器、二维码识读器、传感器等等,均属于必需的构成部分。第二目标层--接入层。关于这一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基站节点与接入网关的衔接。通过此,可高效的完成应用末梢各节点信息的组网控制和信息汇集。第三目标层--承载网络层。相比较于前两层,这一环节现实性应用相对广一些。比如,移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专网等。第四目标层--应用控制层。通过在整个系统平台内部嵌入有效的数据库服务器,以此来更深层次的实现对信息的采集、对数据的转换,以及后期的处理分析。第五目标层--用户层。用户层也是终端服务层,以为用户提供物联网应用体验为主。在实践设计上,即为用户提供物联网应用UI接口,比如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手机、PC、PDA等。2、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的应用分析。简言之,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畅通网络、平台。故此,对于无线物联网网络的设计与功能实现,首先需要依靠的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此,笔者以为,在应用实践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着三个基准点:①接入泛在性。何为“泛在性”?在笔者看来,全面的信息采集是物联网的基础,同时也应要求着传感技术采集到的物体特征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承载网络来实现这一信息传递过程。简言之,即承载网络是“无所不在”的,只有如此这般,才能确保被采集到的信息实现随时随地的接入。②承载宽带化。关于这一点,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明白,无论是移动通信网络还是物联网,整个通信网络体系的形成,理所应当都是以“人”作为核心服务对象的,即以承载人与人的通信为主。对此,笔者建议,移动通信物联网的设计,需要围绕着人的通信模式来进行,好比当今人们所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其他各类智能设备。③安全性。系统网络的安全性永远是首位的,具体来看,比如上述提到的射频等无线信号,这些均属于数据信息得以功能实现的基础载体,一旦该环节受到外来病毒的威胁,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手机网络用户被黑客、病毒冲击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等。对此,建议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将产业链下移,如此一来,便可实现直接介入到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领域。在具体设计上,可以将SIM卡技术做深度加密处理,并尽可能增强SIM卡的感知能力和接口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兴明,贾金良.宜居通——物联网应用新实践[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3(2):29-31.

[2]张植根.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8(6):58-58.

[3]刘剡.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浅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00294-00294.

作者:张鸿凯 单位:中国移动福建公司福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