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伟大抗疫精神文化根基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伟大抗疫精神文化根基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伟大抗疫精神文化根基探究

摘 要: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中国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即“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孕育的成果,既传承了生命至上、利民敬民、家国情怀、兼善天下的传统文化基因,也集中体现了革命文化的担当精神、理想主义和宗旨意识,同时还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风貌,彰显了理论引领、科学精神、集体意识和共同体情怀。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动能。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上留下了许多精神路标。伟大抗疫精神是其中最近、最鲜活的路标之一,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2020年9月8日,总书记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伟大抗疫精神做出了精辟概括:“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12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赓续,又集中体现了革命文化根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风貌。正如总书记所说:“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16伟大抗疫精神以新的形式和特征充实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挖掘伟大抗疫精神背后的文化根基,对于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疫精神的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血脉绵延千年的灵与魂,还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价值追求。传统文化奠定了今天中国文化的底色与基调,伟大抗疫精神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一)生命至上的本位关怀

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对具象生命的漠视,中国哲学重视尘世的或者说此世的生命意义。例如儒家思想讲求入世智慧,“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就是说,生命是大德,是入世的首要前提,人要先拥有可贵的生命,才能引入世俗规范和道德纲常实现在世生存。中国哲学的另一派——道家则正好相反,强调一种出世的哲学,但在逻辑上仍然是以自然生命为前提,主张自然无为、自由逍遥、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实际上是将生命引向自然本真,实现人的生命同自然、天地、宇宙的统一,即“天人合一”。总之,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种思想,根本上都蕴含着一种对总体生命的敬仰,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哲学应该是中国哲学的原点。故而在社会伦理层面,也有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诲。可见,珍视生命是传统文化之基本价值取向。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极大地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2]。生命权是最高的人权,鲜活的生命容不得任何马虎和懈怠。中国传承千年的生命观将疫情之下的中国人牢牢捆绑在一起,无数医务工作者星夜兼程赶赴武汉,与疫情扩散赛跑,也是与死神赛跑。广大人民群众也把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作为义务,自觉遵守各种防控措施。中国能够迅速遏制住疫情,与生命本位的传统价值密切相关,反观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客轻视疫情的危险、轻视生命的消失,因此才造成疫情的大面积失控。

(二)民为邦本的价值取向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国家存在的最高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为邦本的价值取向。《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说,百姓是国家之本,百姓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管子也曾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对地方官员就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良训。造福百姓不仅是执政者的根本任务,更是执政者长期执政的必要保障。“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切实体会到民心所向,民生疾苦,才能达到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总书记在谈到治国理政时常引一句古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就是强调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做对人民有利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抗疫期间,利民为本的理念被落实到了方方面面。“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1]6-7短短几个月,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平地而起,病患治愈率显著提高。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与福利,疫情的医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这一举措极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解决了病患的后顾之忧。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国家始终本着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确保人民群众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同时出台了多项强化就业的举措,优先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各地也纷纷出台多项惠民政策。总之,疫情之下,一切政策举措都是以人民为根本导向,这既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之利民、重民、富民、惠民的传承,是对“民为邦本”思想的最好诠释。

(三)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同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至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建构在一种集体主义之上的。在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家与国具有同一性,而国作为更大范围的“大家”,对于“小家”来说更具有一种先在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于是,舍小家顾大家,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基于爱国主义的生命辩证法。一方面是生死之间的辩证法。对于生命有机体来说,生存是动物本能的需求,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将自己的生命放在首位。但是,从另一个向度,即精神的向度来说,人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们有比生命更加珍视的东西,譬如道义、原则、家国,等等。正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追求“大家”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实为向死而生、虽死犹生。另一方面是义利之间的辩证法。中华民族是重义轻利的民族,《论语》中早有教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这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要将道义、大义放在首位,而不为金钱、名利等身外之物所束缚。正如孟子所教诲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家国危亡之际,民族大义、家国大义就是远高于生命之“义”,回顾历史,为家国大义踽踽前行乃至奉献出生命之人不计其数。抗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无数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奋战在抗疫一线。在几个月里,他们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有些甚至以身殉职。广大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为他人的生存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应该说,在总书记所归纳的五点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是其核心与灵魂,是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最深刻的体现。

二、抗疫精神的革命文化血脉

革命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文化。革命文化既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在一次次苦难与斗争的淬炼中得以升华。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血脉,亦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血脉。

(一)济世救民的担当精神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历来不乏敢于担当的精神脊梁。“五四”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将“唤醒各地国民”“共同拯救国家”作为自身的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瞿秋白、等革命志士不惧危险、以身殉志;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仅要突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还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忍受种种疾病伤害的折磨,最终才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抗日战争期间,张自忠、杨靖宇等一大批优秀华夏儿女为国捐躯,他们用自己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胆魄。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3]时至今日,这些济世救民的英雄已经成为人格化的精神,厚植于每个平凡的中国人心中。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共赴国难”“舍我其谁”依然是中国人最根深蒂固也是最令人动容的心声。总书记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说:“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1]14从逆行而上的抗疫先锋到舍家为国的白衣天使,从不眠不休的领导干部到事无巨细的社区工作人员,从新建医院的设计师到建设者,从走街串户的快递小哥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正是因为一种共赴国难的担当精神,一种舍我其谁的牺牲情怀,中国才能在短时间内汇聚起如此磅礴的抗疫力量,筑就起抵抗疫情的钢铁长城,最终取得今天的胜利。

(二)信仰至上的理想主义

2013年,总书记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充分肯定了理想信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的伟大作用。理想信念是一个人行动的最大动力。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人们会在理智上深刻地认同它,并且在情感上强烈地支持它。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4]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武器不足、药物短缺,共产党人仍然能不惧艰险,不畏牺牲;在建设改革时期,面对简陋的生活、艰苦的环境,无数社会主义建设者仍然不辞辛苦,为国奉献。因为怀揣着远大理想,才有了以身报国、铁心向党的铮铮誓言,这种巨大的精神信仰的力量,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有人说今天是一个羞于谈理想的时代,因为那些宏伟的理想似乎只属于那些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大时代”,在今天这样一个“小时代”,我们的生命早已被淹没在无聊琐碎的日常之中,那些引领人们前行的理想和信仰,似乎只能躲避在现实之外,栖居于不痛不痒的文字中。然而,时代的改变可能会改变精神的表现形式,却不可能从根源上抹杀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在今天,理想信念的力量可能不会像战争年代那样锋芒毕露,但却以浸润万物的形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只需要一个契机,理想信念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抗疫战打响后,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支撑他们的固然有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但是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是主动请缨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因为满怀着“山河无恙,人间安好”的理想和期待,他们在明知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依然能挺身而出,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担当。除了他们,还有千千万万怀揣理想信念奔赴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正是因为他们,“山河无恙”才能最终理想成真。

(三)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一再告诫全党,“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61944年,出席中央警备团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1004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6]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其根源就在于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事业的成功总是依赖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成就伟大事业就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将人民作为全部工作的最高宗旨。抗疫持久战再一次生动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2020年初,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7]疫情初期,武汉患者激增,床位、设备、物资急缺,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力量调遣迅速启动,全国各地的增援物资和医护人员源源不断前往武汉。与此同时,相关的报销、补贴、就业政策相继出台,守住了老百姓的“钱袋子”,给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中国抗疫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实到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

三、抗疫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基

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8]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动因,伟大抗疫精神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特定时期的投影,彰显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部精神内核。

(一)先进理论的思想引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思想理论的高地。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文化观、时代观、世界历史观、人类文明观等基本观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于中国革命、改革、建设时期的伟大经验,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积蓄。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对当下时代的真理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和具体化,代表了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11十八大以来,全党开展了多次集中教育,包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战斗力量,督促广大党员身先士卒,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服从党和政府的指挥。这些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为伟大抗疫精神筑牢了思想根基。疫情发生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快速反应,首先明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抗疫总要求,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强化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冲到一线,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10]疫情缓和后,党中央又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恢复经济工作上来,指出“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11]回顾过去一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的指示,打赢了疫情阻击战,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回升。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指引,也是伟大抗疫精神之根本思想基础。

(二)科学精神的时代滋养

著名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默顿曾定义了科学精神的四种规范:“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12]概括起来说,科学精神就是求实求真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和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既区别于封建的专制愚昧文化和迷信盲从文化,也区别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拜物教文化。求实求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不断创新,追求更高、更精、更好是科学精神的特征;为天下利而不为私利是科学精神的本色。伟大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集中体现在科学决策、科学防控、科学管理中。就个人来说,科学精神表现为不盲从、不信谣、不传谣,尽管在疫情初期流言丛生,但大多数人都能在五花八门的谣言中保持清醒和冷静,这也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就党员干部来说,科学素养在于能以科学思维研判形势、以科学方法开展工作、以科学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抗疫不是简单地靠喊口号、下决心就能做到位的,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才是疫情得以控制的根本应对之策。就科研工作者来说,疫情以来广大科研人员不断发扬科学精神,勇攀高峰,制定出更科学的诊疗方案,研制出更高效的试剂盒,他们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入到抗疫中,将科学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才能无私地奉献给患者和被病毒威胁的群众,而不是以此赚钱牟利。正如总书记所说,他们“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13]回顾几个月的抗疫历程,从武汉“封城”到各地实行各种隔离措施,从设立方舱医院到使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从大规模核酸检测到大数据追踪和健康码识别,从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科学精神、贯穿着科学原则。

(三)集体主义的力量汇聚

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应当与集体、民族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其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马克思曾在《神圣家族》中写道:“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那就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类的利益。”[9]335这里并不是说要把个人利益全部抛弃,而是强调要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个人之间的利益是有差别的,但个人又不能脱离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作为一个集体或者说群体,首要的任务就是维护大家公共的利益,也就是维护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因而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应当有一个先后顺序,即集体利益在先,个人利益在后,这也是社会主义能够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价值依据。正如有学者指出,“集体主义是兼具人情味和价值合理性的处理利益关系的原则,它代表了人性未来发展的趋势。集体主义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信仰上超越于和优越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14]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实行“封城”限行,为防疫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这一举措也有效地阻断了病毒的传播渠道,最终成功地在三个月内实现病毒的基本清零,换来了每个人的健康和自由。一些人认为使用公共权力实行“封城”停业会对经济造成影响,进而造成失业,变相伤害了公民的自由。实际上,中国人民选择牺牲几个月的经济发展来集中力量解决疫情,就是为了整个国家尽快从公共卫生危机中脱身出来,给全国人民全身心地投入发展建设创造安全的环境,如果选择边抗疫、边发展只能延长疫情,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先确保集体利益,才能保证在集体中生存的个人的利益。也正是因为如此,集体主义也是检验国民素质的标尺。疫情来势汹汹之时,许多中国人都能担起作为公民的义务,“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1]7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集体主义的力量汇聚之下,中国才能艰难地度过了最吃紧、最危险的时期。

(四)互利共赢的共同体胸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着两个维度的共同体思想。一是人与自然之生命共同体。马克思指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是不断相互交换、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的不断交换中才能得以生存。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5]人的生存与福祉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健康,因此人类必须包容和敬畏自然共同体。二是人与人之命运共同体。早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期,马克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联系使得“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6]尽管资本扩张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马克思仍然肯定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以世界历史的形成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命运相连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也是人类解放的唯一道路。总书记在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也多次强调,“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17]在过去的一年里,人类与致命的病毒作斗争,同时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审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可以说,肺炎疫情的蔓延既敲响了生命共同体的警钟,又将悬而未决的国际权力问题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共同体的立场上。在病毒溯源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相关的市场监督管理,加大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行为的执法力度,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并再一次重申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既是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践行。在应对疫情全球蔓延问题上,“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1]16面对疾病的肆虐,面对逆全球化趋势的有增无减,中国始终将“人类共同的发展”放在首位,以身体力行彰显了中国的道义和责任,充分体现了风险共担、命运与共的意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的光辉典范。伟大斗争淬炼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事业。中国伟大抗疫精神孕育于国家危难之际,既是对一年来抗疫群像的精神面貌的描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时期的集中缩影。伟大抗疫精神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了新的精神坐标和精神动能。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熊琦,王正,王珏,等.坚定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N].人民日报,2020-01-26(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

[4].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

[5].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7]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1).

[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作者:马慧 王平  单位:同济大学